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下载本文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主要史实: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基本事实。了解主要历史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教材有关插图和历史材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及其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

1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活动的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300年间,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按血统划分阶层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印第安人和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殖民者役使的主要对象。

2.思考: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生:掠夺财富并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

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学生阅读第3页的“人物扫描”,了解玻利瓦尔。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美国家联合作战等)。指导学生概括玻利瓦尔在南美独立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4.师简单介绍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分析,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①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目标导学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知识拓展部分,了解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殖民据点。要求学生读资料要迅速,并善于归纳,读图要注意从细节中捕获有效信息。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印度进行了更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人民和英国的民族矛盾尖锐,这是印度民

2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族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土兵是起义的骨干力量。教师在这里要注意点出这时期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更好理解当时国际背景。

2.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过程及结果:学生阅读第4页章西女王“相关史事”,师讲述章西女王英勇抗击英国殖民者的英雄事迹。教师指导学生读《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并指导学生归纳起义失败的原因。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我们知道殖民掠夺和压迫是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三位民族英雄: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都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表现出反抗民族压迫的决心和勇气。

在讲授这一课时,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如:为什么在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会出现波澜壮阔的独立运动?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如:为什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成功了,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了?再回到本课的知识结构上,加强理解与记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3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与局限性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式下,改革开放是各国富强的必经之路。

【教学重点】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内容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识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普京说他此生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贡献?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

1.师介绍背景: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它盛行农奴制。农奴制下的农奴

4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和封建制下的农民是有区别的。

2.师引导学生读第6页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3.师介绍彼得一世,让学生读第7页的“人物扫描”,了解相关人物——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4.师提问: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有哪些?生归纳。师总结: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师:取胜的俄国获得了哪一个出海口?生: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目标导学二:废除农奴制

1.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增多,但是,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依然缓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第8页的“相关史事”。

2.生讨论总结: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少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极低,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广阔的国内市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师提问:为什么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师提问: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是什么?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

5.俄与英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何不同?有什么局限性?

生:目的是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实施者是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局限性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5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三、课堂总结

德国的 改革 背景 内容 政治上 彼得一世 改革 现富国强兵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军事上 经济上 文教上 社会习俗上 结果和影响 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亚历山大 二世改革 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废除农 奴制 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农奴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主体参与——体验教学;创设情境——感受教学;分组学习——探究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这两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巨大推动作用。

6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美国内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林肯在美国历史的作用以及对南北战争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注意知识的重新整合与知识的迁移,加深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制定实施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政策能产生的巨大威力;学会用唯物史观评价个人和人民群众地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它在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的认识,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通过对林肯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他个人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教学重点】

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教学难点】 南北战争的起因。

一、新课导入

展示表格:“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评选的结果和林肯像。

排名 1 2 3 1948年 林肯 华盛顿 罗斯福 1969年 林肯 华盛顿 罗斯福 1998年 林肯 华盛顿 罗斯福 2010年 林肯 罗斯福 华盛顿 7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排名第一的是林肯,从他入主白宫到遇刺身亡,只有四年的时间,四年里他只做了一件事,领导了美国内战,这场战争导致美国损失618 000个青壮年劳动力,伤亡人数超过了150多万,成千上万的家庭流离失所。而与这场战争息息相关的林肯,为什么依旧是美国人心目中最受尊敬的总统呢?让我们回到那场如火如荼的美国内战中去一探究竟。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教师讲授背景:美国独立战争——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美国内战。

2.引导学生阅读第10、11页的“相关史事”。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南方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反对提高关税;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抑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同时,南方则力图扩展奴隶制,建立新的蓄奴州;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建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指导学生归纳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奴隶制的存在,经济上已阻碍美国经济发展,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因素。

目标导学二:内战爆发

1.教师讲授:林肯1860年就任美国总统(导火线)——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开始标志)——内战爆发。

2.教师让学生阅读第11页的“人物扫描”,引导学生分析:林肯为什么能当选美国总统?你能预测到美国南北战争的最终结果吗?为什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为什么导致美国内战的爆发?学生思考作答。

3.呈现图表:

区域 州数 人口 北方 23个 2200万 8 / 63

南方 11个 900万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工业生产占全国比重 91% 9% 教师:从美国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上,我们发现内战初期,北方的力量比南方强大,但北方却失利。原因是什么?学生: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还幻想妥协,战备松懈,同时北方政府没有提出废除奴隶制和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没有注意充分发动人民和广大奴隶的力量,所以北方军队在战场上连续失败。

目标导学三:北方的胜利

1.教师结合《美国内战形势图》设置具体问题情境:战争初期,北方虽然力量比南方强大,作战勇敢,但军事上不断失败处于不利地位,如何才能反败为胜?

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北方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争取人民的更强有力的支持?学生:林肯政府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而采取了颁布《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宅地法》两个措施,激发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是什么?师引导学生从战争的目的、任务出发考虑问题。训练学生运用类比法思考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美国南北战争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指导学生思路:先指出第一次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然后再想二者的共同作用。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美国南北战争的作用,让学生联系战争的起因,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林肯?学生讨论:林肯在内战最危急的关头,顺应了广大人民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了奴隶制,解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林肯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三、课堂总结

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9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应根据问题的不同要求,灵活组织问题答案,注意答案内容的增减。通过识图、比较、列举等方法了解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意义,理解《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两个文件的有关内容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培养学生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掌握明治维新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对比等方法掌握日本的改革概况,并了解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日本这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学习先进、不断地调整充实自己是一个国家繁荣强

10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盛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幕府统治危机和明治维新的作用。

一、新课导入

播放《大国崛起》第七节:日本。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我们今天就要学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而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的亚洲国家。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教师介绍19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被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而这一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教师提问:列强怎样打开日本国门?学生思考作答。 目标导学二:倒幕运动

1.引导学生观察《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示意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封建社会等级如何划分?(天皇→士[将军—大名—武士]→民[农、工、商])

2.让学生阅读第15页“相关史事”,了解倒幕运动的背景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的史事。 3.日本迁都: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目标导学三:明治维新

1.教师结合相关材料讲解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

11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关于“明治维新的影响”,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正面的评价主要是指改革对日本国内产生的影响。这里要注意和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进行比较,正面评价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可以看书归纳。

三、课堂总结

1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日本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强国富民之路。当前,我国也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才能使我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上本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悟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阵痛,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它将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再联系我们的生活,通过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比,让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2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等基本史实。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电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发展。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你知道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电的应用

1.教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2.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讲授电力发明、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本课积累感性认识,并提问:电力作为一种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13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3.让学生阅读第19页的“人物扫描”,了解发明大王爱迪生。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讲故事活动。“谈谈你所知道的爱迪生”,让学生尽己所知,畅谈爱迪生的感人事迹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教师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多媒体出示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第22页“知识拓展”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汽车材料以及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提问: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有哪些优越性?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师生归纳:汽车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

3.让学生阅读第20页的“相关史事”的内容,观察“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让学生思考:飞机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师生共同归纳。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教师介绍科学家诺贝尔及其贡献。

2.师生归纳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同学们更应当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争取为社会多作贡献。

14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量图片,联系课外的一些知识,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查找历史资料的方法与途经。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体会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通过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现实社会比较,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过去、认识今天、认识社会、探索未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评价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影响;通过对工业革命的了解,感受它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人口增长的原因,大众教育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教学难点】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表现。

15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一、新课导入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简要讲述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的观点,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提醒人们要处理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有积极的一面。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呈现图片和材料,学生分析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原因。

3.学生根据课本和相关资料归纳19世纪中期以后,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表现和影响等。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教师介绍城市化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第25页的“相关史事”来体会城市化对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标导学三:社会问题

1.呈现相关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第26页的“材料研读”“相关史事”和第27页的“知识拓展”,让学生分析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哪些问题,有何影响,以及当时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又是如何改善的。

2.目前我国也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请大家谈一谈周围环境的变化或家庭生活有哪些变化。如果有消极的影响,请说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开放性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与探究,知道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逐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人类的文明步伐急剧加快。我们了解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可以看到的机器设备,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工业革

16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命也使工人遭受更大的剥削,工人们更紧张地工作,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工业革命还造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使得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让学生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是感知历史的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对历史知识做出更深刻、更理性认识的学习方式。所以这节课可以通过学生搜集、分析、整理资料、讨论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作深刻的探讨,来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牛顿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学说,巴尔扎克

17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和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贝多芬和梵高及其代表作,认识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采取让学生自列表格的方法,反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某些科学家的失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能力和注重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近代世界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献身于科学研究的崇高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及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通过对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牛顿和达尔文及其贡献,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贝多芬和梵高及其代表作。 【教学难点】

理解和欣赏梵高的名画《向日葵》。

一、新课导入

世界近代的人类文明史包括自然科学和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文化艺术等方面。伴随着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和理性这一风气的盛行,欧洲的科学和文化艺术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科学家

1.教师介绍牛顿:关于科学家,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人们也力图根据科学家的贡献判断出其中最杰出者。美国曾经邀请50多位在全世界受到尊敬的科学家推举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在全部推选名单中,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每一份名单上,而且大多是名列榜首。同学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哪位吗?

18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学生:牛顿。

教师: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在力学方面,他有什么开创性的贡献?学生:他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形成了牛顿力学体系。人们将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作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学生补充牛顿的其他贡献。

2.请学生根据课本第29页的“人物扫描”和相关资料介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和《物种起源》。教师总结:正是这些科学巨匠在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将人类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开创科技研究的新时代,共同构筑了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殿堂。

目标导学二:文学巨匠

1.教师介绍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他一生创作颇丰,以毕生心血创作了90多部独立而又有所联系的系列小说,作品合称《人间喜剧》。这部作品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社会的状况,刻画人物2000多个,通过一个个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艺术地展现了封建主义必然为资本主义所代替的历史演进过程。《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请学生赏析《高老头》中主人公的形象。

2.让学生介绍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代表作品。 目标导学三:音乐美术大师

1.播放德国天才的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使学生通过欣赏乐曲受到强烈震撼,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从而体现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培养学生欣赏情趣,使学生通过欣赏乐曲,认识到贝多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第31页“人物扫描”中关于梵高的介绍,重点了解梵高在逆境中表现出对生活热爱的良好品质。通过对《向日葵》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梵高绘画的特点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三、课堂总结

15世纪后半期,近代自然科学首先在欧洲产生。自然科学开始挣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学艺术与时代息息相关,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演进与发

19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展。

代表人物 牛顿 达尔文 巴尔扎克 列夫·托尔斯泰 贝多芬 梵高 国籍 英国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荷兰 身份 科学家 生物学家 作家 作家 作曲家 画家 主要成就、代表作品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及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物种起源》 《人间喜剧》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英雄交响曲》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本节课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通过讲述杰出科学家的故事,来感受他们的爱国主义品质,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杰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高尚人格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教育;通过对科学著作和文学艺术代表作品的赏析,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方面的反映。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0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过程与方法:

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从公元前2800年到现在的4000多年间,没有战争记载的只有一年。但1914年以前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1914年爆发的战争则是世界性的。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教师讲解: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占有状况如何呢?

呈现图表如下:

项目 1870年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 21 / 63

英 32 德 13 法 10 美 2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比重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1913年殖民地在世界所占位次 3 1 2 4 4 2 1 5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从表格中的数据所能说明的问题。最后教师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教师讲授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活动。疯狂的扩军备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一场大战的爆发迫在眉睫。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目标导学二:大战的爆发

请学生根据“相关史事”和资料讲述萨拉热窝事件。认识到德奥把萨拉热窝事件看作战争的极好借口,决定挑起战争。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目标导学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教师对照地图,指出欧洲战场上的西、东、南三条战线,以及每条战线的起止点和作战双方,教师强调两点:第一,欧洲战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第二,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又起关键作用。

2.要求学生识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在图中找到发生凡尔登战役的地理位置,并指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相关战役情况,强调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教师过渡:凡尔登战役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我们应该增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3.师讲解大战结束:大战激化了交战国的阶级矛盾,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战运动,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先后爆发从客观上讲就是大战引起的。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奥匈帝国的瓦解和德国的投降,都是本国内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引起革命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大战的性质和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削弱了欧

22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这节课教师可以不用讲太多,让学生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如: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来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组织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和大战性质进行讨论,以及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当然还可以观看有关大战的影像录像资料,加深学生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23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一、新课导入

“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是“多数派”的意思,指社会民主工党中支持列宁的派别。列宁领导发动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你知道俄国为什么会发生十月革命吗?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教师讲解十月革命的背景:一战前,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俄国的社会矛盾尖锐;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沙皇统治日趋虚弱,各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到哪一制度上,并引发了什么革命,其结果又如何?生:沙皇专制制度;引发了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指导学生思考:二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的形势怎样?生: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目标导学二:十月革命

1.师介绍十月革命领袖—列宁,多媒体呈现“列宁在演讲”,引导学生讨论,列宁对当时俄国的革

24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命有什么影响?师过渡: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也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呈现《十月革命示意图》《攻占冬宫》,讲解十月革命经过,引导学生分析十月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3.让学生用图表形式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

名称 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结果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府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能力,系统掌握知识。 目标导学三:开辟新时代

1.学生根据课本了解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概括苏维埃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苏俄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2.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新政权面临着国内反动势力的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局面。提问: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生思考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让学生结合第42页的“相关史事”和资料,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引导学生思考: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使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形成整体认识。

三、课堂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俄国,社会矛盾尖锐,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曲折的斗争,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5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材料加工、启发引导、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及掌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奠定基础。通过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中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巴黎和会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内容的分析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凡尔赛条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从而得出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重要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对《九国公约》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并对由此形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

26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的内容、性质和影响。 【教学难点】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是世界大国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这两个条约是怎样形成的?各有哪些内容?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凡尔赛条约》

1.教师讲解:一战结束了,但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它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多媒体呈现相关材料。

2.师提问: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会国、操纵国、签订的条约、性质和影响等。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需要强调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签订的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而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问题的规定,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

3.引导学生阅读第45页的“相关史事”,回顾八年级学过的“五四运动”,分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加强学生对中外知识的联系。

4.学生阅读课后的“知识拓展”,了解国际联盟的相关知识。师过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新秩序,但东亚、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的矛盾仍很激烈,尤以美日矛盾最为激烈,列强希望召开新的国际会议来缓和彼此的矛盾。这就是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

目标导学二:《九国公约》

1.学生预习,思考回答: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参会国是哪几个?主导会议

27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的是哪个国家?《九国公约》是针对什么问题签署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扩大在中国的势力。哪国的势力受到了抑制?日本。但日本会就此甘心吗?不会。日本随时等待时机侵略中国,独吞中国。《九国公约》虽然名义上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实际上中国仍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2.学生思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能否长期存在下去?师生共同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它确立战后世界统治的新秩序,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三、课堂总结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将来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仇恨的火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表格法和图示法归纳有关历史知识,揭示复杂的国际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化繁为简、把握历史基本线索的学习方法。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8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一、新课导入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

1.教师讲解: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

29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胜了敌人。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出问题: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学生分组制出前后经济形势对比表格,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

2.教师讲述: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克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提出问题:新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内容呢?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不同?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在理解政策内容的基础上识记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教师提出问题: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进步?学生分组回答,教师总结: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余数可由自己支配和交易,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工业的发展;③商业方面:恢复了国内自由贸易,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

4.教师: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区别这几个历史名词:“沙俄”“苏俄”“苏联”,学生总结辨别: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

教师过渡: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

思考: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28年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课件相应展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教师过渡: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方面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目标导学三:农业集体化

1.学生解释农业集体化: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教师:集体化的成果

30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怎样?学生根据多媒体呈现的资料回答: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2.课件展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使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形成整体认识。

目标导学四:苏联模式

1.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苏联模式这种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提问: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国情,用生产力标准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思考解决弊端的方法。学生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国民经济各产业比例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三农”问题、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堂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最终形成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

31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现代史,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课时有一定的基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认识,本课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通过查阅、分析和使用资料,以及课堂讨论的形式,得出历史结论,来增进和他人进行交流、对话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关注重要历史人物,概括甘地、扎格鲁尔和卡德纳斯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历史唯物观准确评价历史人物。正确解读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加深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亚非拉各民族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教学重点】

32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教学难点】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和卡德纳斯领导的墨西哥改革,影响深远,颇具特色。那么甘地、扎格鲁尔和卡德纳斯是如何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教师介绍甘地: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被尊称为“英雄甘地”。他出生于一个印度教家庭,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提问: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哪些?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2.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问: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什么形式?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过渡: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目标导学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教师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提问:一战后,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展的?学生:扎格鲁尔。学生结合“人物扫描”,了解扎格鲁

33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尔。

2.提问: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教师过渡: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教师讲解卡德纳斯改革:卡德纳斯以实行社会公平和反对外国资本的改革闻名于世界。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的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提问:卡德纳斯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影响又如何?学生结合课本和相关资料回答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卡德纳斯改革的性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

教师过渡:卡德纳斯改革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现状得到了改善。

三、课堂总结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2.领导者

3.192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5.影响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

2.领导者:扎格鲁尔

34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3.结果 4.影响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

2.领导者:卡德纳斯 3.改革内容与性质 4.影响

教材图片丰富多彩,对理解课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灵活运用教材图片,在教学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以发掘课本图片价值为手段,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等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有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

35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免。

【教学重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中涉及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

一、新课导入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拯救危机的措施?为什么这些措施被称为“新政”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从繁荣到危机

教师讲述: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是,繁荣的表象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这种经济繁荣是生产处于无政府下的产物。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预示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关于危机爆发的标志,始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股票市场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抛售。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学生识记此次经济危机爆发时间、开始地点和特点。

多媒体呈现第59页的“1922—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图表和第60页的“1913—1938年美国失业率”图表,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破坏的相关材料。帮助学生认识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

教师过渡: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不断恶化的政治局势,各国都在寻找出路,这其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罗斯福的新政。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教师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人物扫描”中罗斯福的生平简介。提问:罗斯

36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福实行新政的时间、特点和内容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回答时间、地点,概括经济危机的内容。教师强调:新政是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2.教师提问:新政实施后,效果怎样?有何影响?学生分小组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讨论新政对美国的影响。指导学生识记新政的影响:新政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教师指出: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三、课堂总结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学生们在新闻中常会听到“金融危机”这个词汇,对经济危机的影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资本

37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缺乏认识。进入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的观察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维活跃,喜欢探究,能独自或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并提取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现象时,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和感悟。对于罗斯福新政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这一问题则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经过及它们的对内对外政策。了解法西斯政权是最反动、最富侵略野心的政权。各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与相互勾结,预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意、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经过”的思考,培养学生客观、具体地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德、意、日法西斯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代表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恐怖专政,对外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在20世纪人类文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会产生极端反文明、反人道的法西斯暴政,并肆虐世界,这是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的。对关系人类命运前途的世界和平与战争问题有更深切的关怀,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破坏的法西斯暴行有更深刻地批判。

【教学重点】

意、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

38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纷纷建立起法西斯政权。法西斯政权是怎样建立的?它们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教师讲解“法西斯”一词的来源,提问:最早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是哪一个?学生预习后回答:意大利。教师提问: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没有关系?提示学生注意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1922年。帮助学生识记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最早,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让学生说出意大利的法西斯头子,及其发动的侵略罪行。

目标导学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指导学生思考:欧洲受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是哪一个?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德国。教师总结:德国在巴黎和会上失去的权益最多,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也最严重,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2.指导学生阅读分析:1932年,德国的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了近40%,农业产量下降近30%,失业人数超过600万。学生思考、讨论: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政权为什么能建立?怎么建立起来的?建立以后是如何实现恐怖独裁统治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历史背景,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纳粹势力的发展,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以世界危机为契机,主要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反动理论,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的成立及反动理论归纳为: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复仇主义及妄图建立日耳曼大帝国的扩张野心。(可利用有关课件加以说明)

3.提问:战争狂人希特勒上台后,怎样建立起自己的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呢?德国是怎样成为欧洲战争的策源地的?学生: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解散工会;法西斯政权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迫害犹太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

39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最终在德国形成。

目标导学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教师讲述: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战争,如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军部势力日益膨胀,并一步步走向法西斯化。提问: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日本情况怎样?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的标志是什么?对中国有何影响?学生: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1936年,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三、课堂总结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意大利、德国、日本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它们代表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意、德、日三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结,战争的乌云笼罩在世界的上空,预示着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40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本课知识在教材中上承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和性质的了解,学生对希特勒、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有一定的了解,在本课学习中要帮助学生把掌握的较为零碎的知识形成体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局势形成整体认识。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和二战的影响等知识点。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和分析历史事物原因、本质的能力。通过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教学及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二战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和平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认识到反法西斯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浴血奋战的结果,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树立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莫斯科保卫战,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雅尔塔会议及二战的影响等。

【教学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41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一、新课导入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邪恶的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于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它们的态度造成什么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和扩大的?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我们今天的课程。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教师提问: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后,第一个被德国吞并的国家是哪一个?学生:奥地利。教师:对于德国的侵略野心,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多媒体呈现慕尼黑会议相关图片,讲解绥靖政策。在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西斯国家更加猖狂,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在所难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事件?学生: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2.多媒体呈现二战战场示意图,教师讲解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课件呈现相关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列颠之战”(英国人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坚决抵抗,英空军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在战斗中壮大起来)、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的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苏联人民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受到了极大地鼓舞)、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日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在太平洋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等历史事件。

教师过渡: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教师提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意义?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归纳: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形成的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意大利投降、诺曼底登陆等历史事

42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件。强调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了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教师过渡:在德国法西斯接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安排战后和平和处理德国的政策等问题便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日本法西斯还在继续进行顽抗,为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美英希望苏联尽早参加对日作战。为此,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决定召开一次国际会议来讨论这些问题。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指导学生归纳整理雅尔塔会议的有关知识:时间、地点、参加者、内容和意义等。需要学生注意: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然而又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2.学生阅读课文和第71页的“相关史事”,了解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日本投降等历史经过。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阅读相关资料,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三、课堂总结

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70多年了。我们仍要学习这段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我们更加热爱和平、珍惜和平。在当今世界和平环境中,努力学习本领,争取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43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多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加深认识各国的外交政策都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还可让学生用图表法,来编制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的大量年表,把握二战的基本线索和知识点,如原因、开始的标志、战场、战役、过程、转折、重要会议、结果等等,列出相关知识细则,认真体会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使知识系统化。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含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性质;两极格局的形成等历史史实。

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性质和美苏争霸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44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冷战政策。冷战开始后,出现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斗争。为什么美国和苏联从战时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冷战对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结合课件呈现的相关材料,教师讲解“冷战”的背景:二次大战后,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东欧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感到,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反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它们希望东欧仍“保持战前的社会结构”,即幻想在东欧重建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冷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美国被苏联视为潜在的防御对象。美苏国家战略的培养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帮助学生理解“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教师提问: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让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作答。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

教师结合“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讲解“柏林危机”的爆发,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提问:为什么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引导学生思考作答。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45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约。提问:北约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公约的规定是什么?北约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什么?苏联等东欧国家又是如何应对的?华约的成立又标志着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过渡:二战后“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结果是在欧洲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大军事集团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三、课堂总结

二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而“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在本节课中可以精析精练,对以往中考中涉及的重点、难点做详细剖析,可以补充对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历史启迪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战后“冷战”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埋

46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下伏笔。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条件,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影响,欧盟的建立,美国经济的发展与特点,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西欧、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二战后西欧、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 【教学难点】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和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并发展起来。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还出现许多新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

47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1.学生预习,思考问题:二战后,百废待兴的西欧是怎样医治战争的创伤的?西欧经济的恢复有哪些有利的条件呢?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教师过渡: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西欧国家的领导人主张建立一个密切合作的联盟。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家就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关于共同体的条约,你知道有哪些条约吗?学生: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2.组织学生讨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对欧洲有何影响?在此基础上又组成了什么组织?学生作答,教师总结: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欧洲历史上战火不断,各国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矛盾重重。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扩大,促进了成员国相互交易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也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企业竞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见,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欧盟,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现在,欧盟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标导学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教师讲述:二战后,美国居于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提问:“新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全球化和信息化。引导学生思考: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学生思考作答。

2.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教师提问: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战争策源地,日本的侵略活动,在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的同时也使日本的经济陷于崩溃,战后的日本是怎样迅速恢复经济,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呢?学生作答,教师总结: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时期,大量的军事订单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等,使得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目标导学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完善起来的?请大家举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又有哪些局限性?学生结合课本和相关材料回答。

48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各国走向了联合,加强了合作,先后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从而避免了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也使欧洲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今天的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战后,美国居于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但是,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起飞,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日本历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从发动战争到发展经济,这也给了我国一些发展经济的启示,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科技教育等等。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 2.欧共体成立 3.欧盟成立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经济的发展 2.日本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欧洲共同体形成到欧盟成立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还可以运用问题讨论法解答本课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日本一片废墟。但二者在短短几十年内,经济便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欧和日本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哪些又是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9 / 63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 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

二、课堂活动

50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