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语文(16-30) 下载本文

(2)齐读,体会作者运用动词的准确。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 (3)那是不是所有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巴着墙?(不是。)那没触着墙的怎样了?读第五自然段。(不几天就枯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怎样了?(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形容它?(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赞一赞爬山虎的脚?(神奇)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四、写字。 1.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茎”字容易写错,它的中间部分不能写成“又”字,写时不要交叉。 “漾”字右下方是一个“永”字,要与“水”区分开。 “萎”字结构比较复杂,提醒学生把字写紧凑。 “拂、费”两个字中都带一个“弓”字,教师注意指导“弓”的笔顺。 2.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就不尽相同。“铺”要写得左窄右宽;“贴”要写得左右相当。 3.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你也像作者那样仔细观察过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吗?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再试着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 绿的新鲜 一顺儿朝下 均匀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 教学反思:教学时,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亲自动手收集相关资料,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更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18* 门前的小树死了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会认的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作者在进行调查时的情感变化。 3.学习从课文题目入手提出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5

重难点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上。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写调查报告。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义,生成热爱绿色生命的情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根据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探究文本内容。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想问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也可运用同桌互读、指明读等方式让学生达到阅读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学生自学生字词。自学生字词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3.从整体出发,把握作者的叙述思路。 课件出示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课件出示:现象——调查——分析——建议。让学生明确这是调查报告应包括的四方面内容。 三、再读课文、突破疑点。 1.提出问题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就开始时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整理。将这些问题按“现象——调查——分析——建议”四方面内容进行分类。 2.自主探究问题阶段。 现象:即调查目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我”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调查:注意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课文第四自然段出现的数字描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是生活中的一个有心人。 文中运用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课件出示调查方法 分析: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概括的语言将分析及原因简明呈现出来。 调查结论:小树的死亡,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由于非正常死亡的树木较多,园林部门每年又得增加投资去补种,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课件出示原因分析及结论 3.合作解决问题阶段。 建议:细读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 1.让学生自己给生字归类。如本课出现的土部字比较多,将“垃、圾、坑” 归为一类,说说有什么发现。也可按字的结构进行归类。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注意这四个字占格各有不同:“耐”左窄右宽;“垃”和“污”右窄左宽;“贩”则左右相同。 3.引导学生们说说还知道有哪些字是这样的?

6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做一份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发现小树死了,决定调查 发现问题

调查死因,细致认真

门前的小树死了 研究问题 分析死因,人为因素 解决问题 提出建议,奖罚有据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学,让学生自读后归纳出课文中的主要信息。多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19 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碾磨、启蒙、标本、觅食、洋溢、清热明目、祛痰止渴”等词语的意思。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顿号的用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五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 重难点分析: ●课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则具体描写了孩子们快乐的“绿叶之梦”。这三段是课文理解的重点与难点。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可结合课后的习题“绿叶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来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去搜集树叶,制作标本。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展示学生收集的树叶和标本。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谈制作的感受。 2.揭题: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绿叶的梦,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跟随女作家葛翠琳追逐绿叶的梦。 板书课题:19 绿叶的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生词的意思。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3.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觅食”“洋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弄懂“标本”的意思;“碾盘”“高粱秆”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启蒙”“清热明目”“祛痰止渴”

7

等词语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理解。 4.教师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自己的感受。 学生思考:在童年的记忆中,是谁让我对“绿叶”开始着迷? 过渡: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文字承接着作者直抒胸臆地对“绿叶”的着迷又开启了童年时代“绿叶之梦”的大门。 三、理解课文,感悟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课件出示思考: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个性化阅读指导。 重点品读: 第三自然段:回归大自然的孩子们开心快乐、无拘无束的场面。“跑遍”、“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乐谱”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跃然而出。 (1)在大自然之中,孩子们有哪些快乐?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大自然给予你的快乐有哪些?

(3)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孩子们放飞心情,放飞自己,绿叶和鲜花装扮成了童年的“乐谱”。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这一段。 第五自然段:“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积、躺、翻、坐”一系列的动词描写,使孩子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得孩子们野外活动那种愉悦的心情、畅快淋漓的感受画面般展现在我们面前。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孩子们采集树叶时的一系列动词。 (2)课件出示带顿号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道顿号的用法。“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毛的??” (3)小结方法: 通过补充省略的内容,让学生知道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顿号的用法。 第二课时

一、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过渡:绿叶使我们增长了许多生活知识。绿叶的梦最后成就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孩子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快乐,童心就从那里一天天走向成熟。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曾编织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你的梦里有什么?哪些植物为你的童年增添了美的色彩? 1.小伙伴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游戏! 2.课件出示练习 绿叶的梦是快乐的梦,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叶的梦是_____的梦,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字。 1.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汇”不要将右边写成“工”字; “戒”字右边最后一笔撇不要丢掉; “垂”字书写时要做到布局均匀、紧凑,注意中间一笔最长; “拢”字要和“扰”字区分开。 2.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上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不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