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 下载本文

二圆筒形贯耳。形制端庄凝重,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特点,造型仿自古代铜制投壶。

宋代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南宋官窑是宋室南渡后在临安(杭州)另立的新窑。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之分。现今发现的杭州乌龟山官窑,应即为文献所说的“郊坛下官窑”。乌龟山官窑产品以造型和釉色取胜,有厚釉薄胎和薄釉厚胎两类。此瓶釉厚而润泽,釉色呈粉青色,口缘、边棱等釉薄处现出胎色,呈黄褐色;底足无釉,露出赭黑色胎骨,有“紫口铁足”之特征;釉面具有本色开片。与窑址标本比较,属南宋官窑中的厚釉薄胎一类。

现藏上海博物馆。 [南宋官窑贯耳瓶] 9.宋 哥窑五足洗

高9.2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7.2厘米。器形古雅质朴,是传世哥窑的典型器。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中首次出现“哥哥洞窑”和“哥哥窑”的窑名;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谱》是最早提及“哥窑”并将它列为宋代名窑的记载。

相传南宋时浙江龙泉有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两人,精于制瓷。两人各主一窑,兄烧之窑叫“哥窑”,弟烧之窑叫“弟窑”或“龙泉窑”。但龙泉古窑址发现的青瓷习称“哥窑型”青瓷,与青釉带开片,紫口铁足的“传世哥窑”颇多相异之处。传世哥窑的窑址在何处,至今尚未发现,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传世哥窑器造型有瓶、炉、洗、盘、盌等;胎色有深褐、深灰、棕黄等;釉色有粉青、青灰、米黄各色。开片,原属工艺上处理不当,致使瓷器冷却时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而造成的釉面裂纹,这种烧造工艺上的缺陷出现的开片,反而具有特异的纹饰效果,形成“传世哥窑”的重要特征。由于釉面流淌,在有些器物的口沿部位出现脱釉现象,露出胎色,在器足施以酱色釉,形成了“紫口铁足”的重要特征。

此洗形制为圆唇,直腹,平底,浅圈足,内心微下凹,口沿饰乳钉五枚,下承如意形五足。棕黄色胎。内外施釉,釉厚,呈米黄色。釉开黑、黄两色开片。大开片呈黑褐色,小开片呈米黄色,两种纹片犹似“金丝铁线”纵横交织在一起。器心有支钉痕六个。圈足内施酱色釉,制作规整,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哥窑五足洗] 10.宋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高26.2厘米,口径21.8厘米,底径16.9厘米,钧窑瓷中上乘之作,北宋时期名品。 钧窑中心窑区在河南省禹县钧台,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乳浊状铜红釉而著称于世。该窑的创烧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此尊仿古铜器式样。胎体厚重,胎质坚密,口缘外撇,颈部斜向内收,小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饰长方形出戟12个,分置在颈、腹、足部,每一节4个,双双对称。足内刷满芝麻酱色釉。足内近底刻有“五”字,指示同类器物从大到小的顺序编号。尊内外所施月白色釉,有的部位呈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线条,似一条蚯蚓在泥土中游走,后人称之为“蚯蚓走泥纹”,是鉴定北宋钧窑瓷器真伪的标志之一。釉色匀净,乳光晶莹,肥厚玉润,形成钧釉的独有特色。有人赞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确有巧夺天工之妙。

1989年9月香港胡惠春、王华云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 11.元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瓶 高42.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4厘米。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它是在成型瓷坯上用钴料作画,再上透明釉以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瓷器的烧制成熟是元代陶瓷工艺的重要成就。

此瓶为平唇外侈,梯形小口;短颈,圆肩,敛腹,平底,浅圈足。习称“梅瓶”,源自北宋,是一种储酒器。器物采用分段成型粘接工艺。胎质细白坚致,通体施透明釉,底部露胎,显出红褐色斑点。通体绘青花纹饰五组:肩部饰变形覆莲瓣加绘杂宝(银锭、火珠、双角等)及缠枝番莲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胫部绘变体仰莲瓣纹。花卉枝干缠绕,布局规则,富有节奏,表现出一种有秩序的流动感,给人以延绵不断的联想。花朵规整,花叶肥大,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纹饰描绘纤细工丽,线条酣畅流利,笔意准确细腻,加上层次繁复,形成一种花团锦簇、刻意求工的艺术格调。青花发色浓翠鲜丽,青花浓厚处铁斑明显可见,并沁入胎骨,这是当时使用西亚出产的苏麻离青的典型特征。整个器物造型高大雄伟,纹饰繁复工整,使中国的传统工艺与西亚的装饰风格在它身上得到了统一,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作品。

典型元青花一改唐、宋及元代前期以来传统青花的晦暗色调,引入进口青料,改进制瓷原料和制瓷工艺烧制,是元代后期景德镇的新品种。如今典型元青花存世的完整器不多,流传海外的要多于国内收藏品。

现藏上海博物馆。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瓶]

12.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折枝山茶纹扁壶

高24.9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7.6×10.1厘米。小口、细长颈、扁腹,颈、肩饰如意形双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平底,底部无釉;器身满饰青花纹饰,款式新颖,俗称“抱月瓶”,亦作“宝月瓶”,明初永乐朝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官窑瓷器。

此壶青花纹饰分三组,颈部绘缠枝花卉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主题是折枝山茶纹。构图疏朗有致,有空间感。永乐官窑主要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也称苏泥勃青)钴料绘画,烧成后多呈宝石蓝色,且有许多沁透入骨的铁黑斑疵,是永乐宣德的青花特征。此扁壶器身青花完全达到这种效果。笔绘工细,画风流畅,是永乐官窑青花的典型代表作品。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折枝山茶纹扁壶] 13.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高32.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12.3厘米。器物圆口、直颈、广肩、直腹、圈足,颈上一侧有流,流口开葫芦形孔,另一侧置把手,造型仿中东地区伊斯兰金属器皿,带有明显的西亚文化因素。

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质细腻,釉色晶莹,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此执壶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透明釉,釉层晶莹厚润,釉面有桔皮纹。全器青花纹饰六组:颈部,由上而下饰回纹,中缠枝花卉和缠枝纹带二肩部凸处绘变形莲瓣纹作为纹饰间的间隔;腹部以牡丹、海棠、桃花、秋葵和山茶花装饰,分别表现春、夏、秋、冬四季;足饰缠枝纹带。各组纹饰上下皆栏弦纹一圈。流部两侧饰如意纹,下绘缠枝花草,把手上绘折枝花卉。底内施釉。纹饰描绘主要为写实风格,间以变体笔法。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料浓厚处有沁入胎骨的铁斑。圈足内满釉,署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生产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高峰,陶瓷史上称为青花生产的黄金时代。清乾隆朱琰著《陶说》称宣德官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窑为最。”此件宣德青花执壶,制作规整,绘画工细,并具有伊斯兰造型风格,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存世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宣德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14.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

高13.3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17.1厘米。圆筒状,矮圈足,底心内凹而一圈无釉,有青花单圈三行六字“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色彩淡雅柔和,是雍正官窑粉彩器中极为精致的作品。

粉彩瓷器始于康熙,雍正朝在前朝基础上,融合珐琅彩制作工艺创制了这种釉上彩新品种;造型、胎釉和彩绘,均较前有所发展。雍正粉彩的特点是,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位以玻璃白粉打底,用绘画中没骨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由于粉彩的烧成火度较低,比五彩用色更多,色彩更为娇艳、淡雅、柔丽。此笔筒在器身上以粉彩勾勒填彩,描绘唐代诗人李白春夜与众兄弟宴饮桃李园赋诗作序的情景。画面构图分为宴饮与作序两个场面。宴饮场面:堂上六人围几席地而坐,几上置肴槅。人物或作举杯饮酒,或持杯思索,或醉酒侧倚,或凭栏凝视,不同性格与动态的表现,极为自然。作序场面:园中设一长方石案,三人伏案观文。余人仰首凝思,或俯首推敲,或围案吟咏。人物有坐有立,有仰有俯。另有童子三人,一人捧酒坛,一人执壶,一人炉前当炊。构图有聚有散,有正有反,神态各异,均围绕作序这一主题,在两图之间,以湖石、桃李作为间隔。画面充分利用装饰面的宽而平特点,作传统绘画长卷式的连续构图。门楣和树枝间悬挂烛灯,点明是在夜间,桃李盛开则又暗示在春季。一景一物都不离“春夜宴桃李园”赋诗作序这一主题。

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 15.清乾隆 景德镇窑珐琅彩竹石鹌鹑图瓷瓶

高19.15厘米,口径5.55厘米,底径6.2厘米。器形为敞口、束颈、圆肩、腹略鼓出、圈足。造型稳重端庄,轻巧丰满。胎体细白而轻薄,釉质细润。釉上绘以珐琅彩工笔重彩花卉禽鸟图:在峻峭的山石上,栖息着十只鹌鹑,它们或低头啄食,或抬头鸣叫,或侧耳聆听,或舒展双翼,空中另有两只鹌鹑飞临山石作降落状,姿态自然活泼、栩栩如生。山石后及草地上,绘有秀竹、海棠、月季、兰花及灵芝。用笔工整细腻,施彩浓重鲜丽,布局上下呼应,错落有致,于工致中极清韵之至,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圈足内有蓝料双框“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珐琅彩始于清康熙年间,是一种釉上彩瓷,由宫廷画师在官窑白瓷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纹饰图案,再以低温烘烧而成,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御用瓷,存世很少,极为珍贵。乾隆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珐琅彩而有所发展。工艺更加成熟,图案更讲究层次及透视效果,纹饰也更趋于繁复华丽,并有吉祥寓言的纹饰。此瓶图案以鹌鹑为主体,并配饰长竹、山石,寓有“月月平安”的吉祥意味,表现出乾隆官窑瓷器的意趣所在。

现藏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