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读书笔记 下载本文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3.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1.坚决反对任何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3.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4.在中国现时代,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1)定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2)决定因素: a.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b.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3.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新的研究课题

(1)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世界新技术革命。

(4)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方法论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 (2)理论创新。 2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 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哲学: (1)定义:a.世界观(定义: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

b.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2)重大问题(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a.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a.

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a)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 代表人物:贝克莱(18c,英)、陆九渊(宋)、王守仁(明) (b)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 代表人物:黑格尔(19c,德)、朱熹(宋)

b.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代表:“原子论”(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元气说”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论

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高形态)

基本思想:①承认是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 样性的统一。

(3)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a.本体论: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b.认识论:可知论vs不可知论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vs历史唯心主义)。 (二)物质

1.定义(列宁):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根本属性:运动

(1)运动vs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b.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2)相对静止

a.定义: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b.情形:

a.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b.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意义: a.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b.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c.理解绝对运动。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1)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a.持续性: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b.顺序性: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

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c.特点:一维性(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2)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每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宽、高度)

(3)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 a.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b.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

c.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2.内容: (1)(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种类: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

(2)(实践)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a.特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b.基本类型:自然客体(自然物+人工自然物)、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主观精神+客观化精神)

3.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5.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3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展) a.自在自然:

a.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 b.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b.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一)世界(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客观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2)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

(3)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

(1)坚持全面的观点。

(3)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3.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行的运动变化)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1)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决定因素: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实物发展的辩证本性。 (1)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3.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vs形而上学 1.表现: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唯物辩证法:

(1)定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内容:

a.对立统一规律(实质、核心,宇宙的根本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