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稻作模式
2011-05-24 11:51:25 来源:网络 浏览:8549次
一、模式原理低碳生态稻作模式——新型除草剂应用的产物,在前茬小麦收割前(油菜可以割倒后),将处理后的稻种套播在麦(油)田地表,收麦时留麦秆25厘米左右,利用天然的温、光、水、微生物等环境条件使均匀散开的秸秆自然腐解还田,而且水稻中后期呈现爆发性生长,是一项与原生态同步又高产稳产的低碳稻作创新技术。不耕地、不整地、不育秧、不插秧、秸秆自然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环境是主要技术特征。
二、模式效益“低碳生态稻作模式”的水稻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育苗移栽稻相比,具有相同的高产能力,苏南地区高产田块亩产量达700公斤以上。由于减少了耕地、整地、育秧、插秧等生产用工,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减少机械作业的能源消耗,加上稻作增收,每亩降本增效达300元左右。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一是该技术强调了秸秆全量自然还田,有利于解决化肥越用越多、有机肥越来越少、土壤越来越瘦的弊端。根据我镇农户的试验,麦(油)秸秆全量还田的第1年,当季水稻孕穗期就得到肥力,下茬种麦可减少化肥使用量1/2,连续3年秸秆还田,田面土质疏松,不板结,土壤有机质增加0.22~0.48个百分点;二是在全社会高度关注生态建设和低碳种植的今天,“低碳生态稻作模式”有效地解决农户自觉参与不焚烧麦(油)秸秆,并且是目前实现麦(油)秸秆全量还田最省工、省力、节本的办法,况且与育苗移栽稻相比,每亩该项模式田可以节能减碳达800公斤左右;三是该技术免耕、留高茬加秸秆全量还田为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避免焚烧秸秆、耕地等环节对田间蜘蛛等有益生物造成伤害,使有益天敌自然存活下来,减小水稻田里农药和化肥的用量,也是适应生产优质有机大米的必备条件。
三、模式要点(1)田块一定要连片,确保田间沟系畅通;(2)前茬田里有野籼稻的要拔尽,麦(油)田里杂草要尽量除尽;(3)水稻采用当地推广的穗粒并重型和大穗型品种,常规稻播种量每亩精选种子6~7.5公斤,缺水或不易保水田块增加用种量30%左右;(4)在麦(油菜)收割前套播处理后的稻种,具体套播时间与露地育秧播种期相仿或推迟3~5天,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套播期以麦收前1~3天(油菜可以割倒后)较适宜,遇阴雨可提前播种,苏南地区在5月28日至6月初播完;(5)药剂浸种48小时,使种子吸足水,但不需催芽,按种子、稠泥浆、干细土1∶0.5∶2的比例混和,将种子泥团包衣,揉成颗粒状,按畦称种,均匀撒播,田头、地角适量增加播种量,备足壮苗;(6)播后用绳拉动植株,使稻种全部落地;(7)人工割麦(油)时,尽量留高茬,机械收割时留茬25厘米左右,自然竖立田间,其余的麦(油)秸秆就近均匀散开,任其自然腐解还田,同时做好套播前的田间灭鼠工作;(8)出苗不匀的田块可采取移密补稀的方法,在麦收后15~20天内进行,每亩基本苗控制在8万~12万;(9)本田期除草采用“一封闭,二挑杀,三拔除”的防治策略;(10)抓好水浆管理,做好施肥,防病治虫等管理工作与常规播式管理相仿。
“低碳生态稻作模式”的水稻生长表现出3个明显不同的阶段:麦(油)收后半个月左右,为缓慢生长期,稻苗黄瘦;6月中下旬,水稻进入迅速生长期,并逐步赶上和超过育苗移栽稻;中后期爆发生长,稻苗健壮,秆青籽黄,为典型的高产长势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