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下载本文

动生产率高的优势,小城市有农村人口转移成本低、宜居条件好的优势。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是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发展道路的,在积极发展大型城市的同时十分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比如,目前德国的城镇化率是97%,70%的人居住在小城镇。美国大概有50%以上的人居住在5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小城镇。德国小城镇数量多且分布均匀,虽然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明确,经济发达。这些小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便于居民自由选择工作地点、住房、学校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另外,小城镇的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与大都市相比差异很小,而且自然环境优美,甚至具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德国经验:德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避免一个城市发展为支配性中心城市,而是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极城市群。德国的

“多中心”城市圈发展模式,通过统筹城乡,将小城镇有机地组合进城市圈,注重城市圈内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明确、分布合理、互补共生、均衡发展,其实质就是一种城镇组团式发展形态。美

国主要有三个集中居住区:一个是洛杉矶为中心的,加州的集中居住区;一个是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的居住区;一个是五大湖、密西根为中心的居住区,即使是这么集中的居住,仍然有28.77%的人居住在5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德国的小城市是以小城镇与小村镇是为主的,他们的聚落形态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到89%,但大部分人口在分散的居住。印度的大城镇化,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里面,孟买的贫民窟,很多人生活在铁皮管、垃圾堆里面。巴西的城镇化超过80%,但是只

33

是贫困人口的空间平移,简单的把农村贫困人移到城市里面,没有办法解决他们的就业、生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尤其是一些省会城市,脱离实际追求发展特大型和大型城市,导致要素资源畸形流动,资源错配,成本价格畸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却因人力、资金、技术要素资源流入不多而发展后劲不足,即使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也难以得到较快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适度集中,城镇化走向大城市不是唯一的道路,城镇生态有多种。五种类型都应该合理布局,可能的城镇化布局是多层次的大的、中的、小的,小村镇,要考虑人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让农村的人口适度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基础上,铺设公共服务,把它当作一个城镇来看待,那么这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平移人口,带来这么高社会成本。

3、产业与城镇融合

城市能否稳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产业支撑。著名经济学家缪

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理论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能力取决于城市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因为这一产业将会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又能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出的新产业。这种累积和循环的产业发展过程将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院长迟福林说:“以往产业都是城镇化的‘配角’,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割裂,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们在家门口就业、‘高也成低也就’的愿望。

34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在推进城镇化时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文化、空间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城乡关系的高级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