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答案:(1)× (2)√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交通。读图可知,该时段总体来看,郊区进入城区方向的车道拥堵,应该是人口由郊区移向城市中心区的上班时间。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由题干可知,北京市“钟摆”交通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大量就业岗位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故解决该现象应该从减少城市中心地区就业岗位入手。

2.[判断,填空]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判断并填空。(2016·课标丙卷改编)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 )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________。(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答案:(1)√ (2)②③ 解析:第(1)题,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外来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第(2)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常住人口”。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业机会多。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

3.[问答]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14·课标卷Ⅱ改编)

- 9 -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的什么问题?

答案:(1)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周边地价较高,建设“握手楼”可以节省土地面积,同时增加房屋面积。农民将房屋出租可增加收入,因此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了该中心城市城区房价昂贵。

4.[问答]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回答问题。(2015·课标卷Ⅰ改编)

分析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

答案: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少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

1.下图为1990~2012年我国某特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在各环线圈内的比例变化统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①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 ②空气质量改善 ③基础设施建设 ④产业结构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各功能区在各环线圈内的面积和面积比例也处

- 10 -

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读图可知,1990~2012年,该特大城市二环内居住用地比例减小,二、三环间和三环外居住用地比例增大,反映了城区的扩大过程。城区面积扩大和郊区城市化发展受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也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保障。

近来,一个词很热,即“广场舞”。一面是挥汗如雨、激情四起的舞者;另一面是饱受折磨、不堪其扰的居民,甚至有些地方矛盾激化。据此回答2~3题。

2.“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 ) A.城市污染严重 B.城市化过快 C.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D.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健全

3.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场离居民区较近,噪声扰民 B.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C.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D.城市环境恶化

答案:2.D 3.A 解析:第2题,“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的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人们缺少休闲、娱乐的场所,D项正确。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化过快、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与“广场舞”流行于广场无直接关联。第3题,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广场舞场地离居民区较近,噪声扰民,A项正确。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城市居住用地紧张、城市环境恶化等不是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1.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判读城市化进程

(1)直接读图,根据城市用地规模演变的一般规律判读

城市的演变过程,即城市的发展,一般按由小到大,由集中到建设卫星城,再到形成城市群、城市带。如图所示:

图1 北京城市发展图

- 11 -

图2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

阶段Ⅰ 阶段Ⅱ 阶段Ⅲ 图3 某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2)提取城市规模扩大的内涵信息,综合判读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发展在示意图上还可能通过另外一些信息判读城市规模的发展:①城市数量增多;②区域交通线路增多,密度增大,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③城市功能区更加完善;④生态城市是城市化追求的目标。如图所示:

图4 某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图5 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

2.根据城市人口分布和变化特征判读城市化进程 (1)城市人口数量

对同一地区,一般来说,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也反映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人口比重也会上升,表明城市的发展;人口增速的变化,也可间接反映城市化的速度。但是一定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