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逾矩的自由
①一个周末,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看一个流行音乐的节目。舞台上,一位歌手正在用爵士乐的风格演绎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一个朋友幽幽地插了一句:”他这么唱就是创新,我这么唱就是跑调,凭什么啊?”我们相视大笑,之后却都因为这个问题而沉默。是啊,所有翻唱老歌的歌手,都不会与原唱一模一样,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区别,有的甚至与原版大相径庭,怎么他们就算创新,我们就是跑调呢?
②这样的问题还不局限于唱歌,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书画大家可以不拘成法,信手挥毫,一幅幅都是妙趣天成;棋艺高手可以不循棋谱,排兵布阵,一着着都是攻守兼备;文学宗师可以突发奇想,自出机杆,一篇篇也都是笔底生花……看来,打破常规是高手的一种特权,也是他们不同于常人的一个显著标志。
③同样是打破常规,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不同,是高手与常人的最大差别。歌手翻唱作品不按原谱,那是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训练,对音乐的规律有了深刻认识,超越了单纯模仿的层次,他们看似“从心所欲”的各种发挥,都是建立在对音乐创作规律、和谐美感的严格遵循之上的,与寻常人找不着调的“发挥”岂能同日而语。
④孔子在叙述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时有这么一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诠释。“从心所欲”不难,但如果缺少对自身言谈举止的反复检点与不断修正,那换来的只能是一句“没教养”的评价。“从心所欲”的同时还能“不逾矩”,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至圣先师“十有五而志于学”,用了五十多年才达到这个境界。可见,“从心所欲”不是那么容易,没有一番滴水穿石、艰苦漫长的努力一定无法达到。
⑤懂得了这个道理 , 你就不必艳羡那些高手们“从心所欲”的率性和潇洒。从现在做起,从“循规蹈矩”做起,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反复实践与揣摩,总有一天,你也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从心所欲”,挥洒自如。 (1)理解文中划线短语所指代的内容。
①第②段中划线的“这样的问题”是指怎样的问题?(请自己合理组织语言概括回答) ②第⑤段中划线的“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道理?(请自己合理组织语言概括回答)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种论证方法) ①这样的问题还不局限于唱歌,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________ ②孔子在叙述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时有这么一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__
(3)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4)阅读本文后再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得出的结论。
2018年11月26日,我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对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消息经发出,招致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声明称:“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注:脱靶效应是指未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问题。……”
【答案】 (1)①同样是不合常规,为什么有的是创新,有的是犯错?②只有凭借水滴石穿的毅力和艰苦漫长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我)七十岁后才能做到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不逾越规矩。
(4)冒险、无视底线的随心所欲,不是创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指示代词的理解,考生要联系文段的内容进行回答。①根据第一段“他这么唱就是创新,我这么唱就是跑调”,概括即可。②根据第四段“可见‘从心所欲’不是那么容易,没有一番滴水穿石、艰苦漫长的努力决计无法达到”,概括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理解。①“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属于举例论证。②引用孔子的话属于道理论证。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考生要注意本题重点词语的理解:逾:越出,跨越。 (4)开放性试题,能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结论即可。科学研究需要底线,作为科学家心中要有道德底线。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逾越一步的界限。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故答案为:⑴ ①同样是不合常规,为什么有的是创新,有的是犯错?②只有凭借水滴石穿的毅力和艰苦漫长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 ⑵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⑶ (我)七十岁后才能做到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不逾越规矩。
⑷ 冒险、无视底线的随心所欲,不是创新。
【点评】⑴考生要理解指示代词的意思,要联系文本内容找到所指的内容,并且要注意题干要求进行回答。
⑵考生要注意平时论证方法的积累,注意对论证方法的辨析和作用的理解。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语的翻译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文言知识的积累,理解时可以意译,但要注意语意要准确。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选准切入点从正能量方面进行阐述。
7.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①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同样,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②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负的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要不然,洛宁背着的时候,脸上怎会有吃力的表情?
③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学生都想
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④也有同学去摸过,硬梆梆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不管是学生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其实,有同学曾经试过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是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
⑤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而变大变多的。
⑥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的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⑦我刚来时就听别的老师讲过,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却有着任是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天塌了,洛宁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理一切。日子本来可以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⑧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
⑨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便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⑩我的心里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的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我的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幕
画面: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单薄的洛宁背着一袋硬邦邦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洛宁不怕严寒;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艰险。
?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为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①口袋被强行打开,滚落出来的居然真的是石头!
②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刀狠狠地剜了一般。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情节的梳理。
洛宁每天背着大口袋上学——________——________——母亲解开背石头的秘密 (3)请具体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的洛宁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分析。 (5)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有何作用。
【答案】(1)①强调打开口袋的结果完全出乎孩子们的意料。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看到满口袋真是石头时的惊讶之情。②“剜”字,意思是用刀子挖,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洛宁看到母亲被烫伤后极度心疼和自责。
(2)同学发现口袋里真的是石头 ;老师探寻背石头的原因
(3)用了插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紧凑,描述的场面集中;交代了洛宁的家境贫寒,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为写他背石头上学做了铺垫。
(4)沉默寡言,喜欢独处;自尊心强,不愿被同学欺负;懂事能于,包揽家务;深爱母亲,承担责任。
(5)作者将石头的“坚硬”和“春暖花开”联系起来,意蕴丰富地突出洛宁背石头的举动中表现出的美好品质和真挚情感,寄托了作者的赞美和美好祝愿。照应题目,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口袋被强行打开”“居然”表明孩子们看到口袋里全是石头时的吃惊。第二个词“剜”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结合语境,表明了洛宁看到自己的母亲被烫伤后的自责和心疼。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心情来回答,或者采用代入法,将自己代入文章中,自己的体会就是文章中人物的情感。
(2)审题后从前往后读文章,根据选文内容可知,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洛宁的格格不入,后写同学们对他行为的猜疑,后因打架事件老师家访揭露洛宁格格不入的原因。据此可概括出三个空的内容。
(3)第⑦段属于插叙,主要交代了洛宁的家庭情况,主要是为下文写洛宁想背母亲上学这一感人情节做铺垫。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主要作用有:①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