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目录中英对照 下载本文

下的彼埃罗》声乐套曲之《圣母》

我不知道这个到底是朗诵还是声乐,作品要求表演者采用介于说与唱之间的“念唱”音调(sperchgesang),必须按照指定的音符的音高开始,然后立刻转化成升降的说话的音调。这套作品一共21首,Modonna这个选自第6首,算第一部分,作品7首一部分,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爱,性与宗教,显然这首是宗教,大家不至于把这个曲子跟流行大腕麦当娜相联系吧。至于歌曲具体说什么。。。我不知道,但是这个套曲没有连贯的情节,主人公皮埃罗是一个精神错乱者,他孤独痛苦,胡思乱想,对生活失去信心。

勋伯格与其最重要的两大弟子韦伯恩和贝尔格在音乐史上被称作“第二维也纳乐派”,以有别于海顿、莫札特、贝多芬的“第一维也纳乐派”。

http://zh.wikipedia.org/wiki/勋伯格

音轨 11 作曲 Scheonberg 【奥地利/美国】勋伯格(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曲目Suite for Piano, Trio 《钢琴组曲》之《三声中部》(1923)

《钢琴组曲》作品号25,是勋伯格第一个完全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作品,这一年他提

出《十二音列理论》。这个手法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里面作曲手法最著名的之一了,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1.Pr?ludium, rasch

2.Gavotte 3:08 3.Intermezzo 4:04 4.Minuett: Moderato. Trio 5.Gigue: Rasch

全曲由五个曲目组成,这个曲子选自于第四首,小步舞曲的后面《三声中部》,这里的trio不同于三重奏trio的意思,显然这里是独奏。

解释:“三声中部 ”是古典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间乐段名称,因为那个时候中间乐部多用三重奏(三个声部),后来写法多样化,但是延续用“三声中部 ”这个名称。

音轨 12 作曲 Prokofiev 【前苏联】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7日-1953年3月5日)曲目Classical Symphony, I 《古典交响曲》第一乐章 快板(Allegro)

D大调第1号交响曲,作品25,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916年至1917年期间。首演于1918年4月21日在列宁格勒(当时称为"彼得格勒")举行。由作曲家亲自指挥。

作曲家亦替交响曲加上了标题,称为“古典”。这是由于普羅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

习时,他的指挥课老师切列普宁(Nikolai Tcherepnin)往往都要求学生以海顿的作品作为实习,[2]他于是运用在假期时间,尝试模仿海顿的交响曲,在和声、对位和结构上都沿用海顿时期的创作风格,但在音域或和弦的选用上,则以当时的概念,去创作一首古典而带“实验性质”的交响曲。因此整体上令人感觉是古典时期的风味,但又却会出现如第1乐章开始时,第1小提琴的最高音是D7,即高音谱号中的上加六线,又或者终曲的开头,定音鼓奏出连续而具有节奏性的和声旋律。

而这首乐曲,在学术界普遍被视为是进入新古典时代的代表作。(注:20世纪有一个流派,或者音乐风格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典型的奏鸣曲式,乐曲开始便以欢乐的气氛带出第一主题,经过转调后很快便带入由木管所主导的第一副题。第一主题的片段加以发挥后,以巴松管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带入第二主题。中段是第一副题的小调化旋律以及第二主题的再发展,及后乐队重新返回第一主题,再现部基本上是将呈视部在不同调上重新演奏一次,乐队并以高昂的气氛结束。 http://zh.wikipedia.org/wiki/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http://zh.wikipedia.org/wiki/第1號交響曲_(浦羅哥菲夫)

音轨 13 作曲 Shostakovich 【前苏联】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曲目Symphony No.5, IV 《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作品号op.47,一改早期作品较前卫的风格(由于斯大林1936年在观看他的歌剧《穆森斯克郡的马克白夫人》之后,给了极其严

厉的谴责,他的所有作品都遭到禁演),于是第二年1937年他创作了《第五交响曲》作为“对党的批评的回应”。采取较保守传统的写作手法(主调音乐、调性明显、弃用现代和弦及不协调的音程等等),最后借此得以回复作品演出机会,其中第四乐章由低音铜管及定音鼓制造强烈昂扬旋律,作曲家最受欢迎和成功作品。

关于谴责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wiki这个词条“第一次谴责”部分的内容。 http://zh.wikipedia.org/zh-cn/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音轨 14 作曲 Bartok 【匈牙利】巴托克(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曲目Concerto for orchestra, IV, Broken Intermezzo 《乐队协奏曲》第四乐章《被打断的间奏曲》1943 《乐队协奏曲》是巴托克晚年的代表作,共有五个乐章,创作于1943年,他早已在二战期间移民美国。1943年他身体并不好,在住院,但因为受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委托(委托者是著名指挥家库谢维茨基),他身体竟然好转到可以出院,作品首演也很成功。医生到了1944年才诊断出他有白血病,他最后在1945年去世。在去世之前他还对该曲进行过修改,尤其是最后的乐章进行了较大的改动,现在演出中2个版本都有。

第四乐章“被打断的间奏曲”,带民间歌曲和舞曲的风格,木管轻巧的吹奏,弦乐优美的歌唱,

加上长号滑奏,使音乐显得温暖而带幽默感。结束时又变得忧郁而有乡愁感,歌舞声逐渐消失。

结构是ABA–打断的插部–BA 这个作品并不是交响曲的形式,而是乐队协奏曲的形式,因为每个断都是独奏乐器和其余部分的协奏,只是独奏的乐器一直在变换。 http://zh.wikipedia.org/wiki/巴托克·贝拉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certo_for_Orchestra_(Bartók)

音轨 15 作曲 Ives 【美国】艾夫斯(1874年10月20日-1954年5月19日)曲目Three Places in New England, Putnam's Camp《新英格兰的三个地方》之《普特南营地》(1903-1914)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其中《普特南营地》是第二乐章,快板、快步节奏的速度,营地坐落在康涅狄格州雷丁中心附近的小公园里。1778-1779年,普特南上将的士兵们曾把那里用作冬天的营房。后来,每年7月4日,人们在营地举行野餐。有一个小孩试图追忆起当年这里发生的情形。乐曲引用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歌曲和进行曲片段,其中还描写了两个不通的乐队互相经过的场面,他们按着不同的速度,吹着不同的曲调,从而形成了多调性和复节奏的音响效果。

必须要说一下,虽然艾夫斯现在在美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很高,但是当年作曲的工作却不是他的职业,他长期从事的保险业,作曲只能算副业,他利用晚上,周末和节

假日的时间作曲,由于当时他作曲手法太过先锋(那时候20世纪那些著名先锋作曲家不是刚出生,就是还在读书,创作早期),大部分人都觉得他的作品没法演奏,导致他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可,他提早退休,到了晚年基本停止创作。他在65岁,1939年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获得作品演出的成功,他的很多作品创作年份和首演年份相差甚远,比如1947年他的《第三交响曲》演出后获得普利策奖,这已经离创作年份超过40多年了。

注:因为艾夫斯的一首作品经常有许多版本,而且因为艾夫斯长期被世人忽略,他的确切作曲日期难以完全得知。这里所标明的日期有些是最审慎的猜测。同时有人认为艾夫斯曾刻意将其作品的日期标错,无论是提早或是延后。 http://zh.wikipedia.org/wiki/艾夫斯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6

音轨 01 作曲 Copland 【美国】柯普兰(1900年11月4日-1990年12月2日)曲目 Appalachian Spring, I 《阿巴拉契亚之春》组曲第一首

这套音乐原先是为芭蕾舞剧而创作的音乐,后来改编为了管弦乐组曲广受欢迎,演出至今。总谱序言中引用了在纽约演出时刊登在《先驱者论坛报》上帝评论文章的情节概述:“上世纪初的一个春天,宾夕法尼亚山区一座新建农舍的外面,正在举行一个拓荒者庆祝会,未来的新娘和年轻的农夫新郎表达了对新的共同生活的喜与忧。一位老邻居不时示以自己的经验所得的坚定信念,传教士和他的信徒们提醒着对新人人类命运中奇异和可怕的一面。最后,只剩下新婚夫妇安静而坚强地留在了新居中。”

组曲一共有8首,这是第一首:非常慢的慢板——在舞剧中,音乐的开场人物介绍,一个一个的介绍。而作为组曲的开端,它展现了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春光普照下的宁静、辽廓的景象,音乐风格简朴,宁静,有浓厚的宗教圣诗和田园风格。

音轨 02 【美国】柯普兰(1900年11月4日-1990年12月2日)曲目 Appalachian Spring, II 《阿巴拉契亚之春》组曲第二首

这首的速度是快板——平静安详的春光画面忽然被一个热烈的主题打破,弦乐齐奏节奏强劲的A大调主和弦分解琶音,用柯普兰的话说,这是一个“既昂然得意,又带有宗教意味感情”的主题,展现出欢欣鼓舞的情绪。

音轨 03 【美国】柯普兰(1900年11月4日-1990年12月2日)曲目 Appalachian Spring, VII 《阿巴拉契亚之春》组曲第七首

这一段音乐《听音乐》中文版有分段详解,是根据基督教“震教派”Shaker的赞美诗《简单的赠与》(也有翻译成《质朴的礼物》)主题与变奏,可分为6部分,主题呈示与后面的5段变奏。

音轨 04 作曲 Zwilich 【美国】艾伦·

塔弗·兹维里希(1939年4月30日-至今)曲目 Concerto Grosso 1985, III 《大协奏曲 1985》第三乐章(1985)

《大协奏曲 1985》(为纪念亨德尔诞辰300周年而作,委托者是华盛顿州亨德尔之友会)这是一位出生在美国弗洛里达州迈阿密的女作曲家,兹维里希是她丈夫的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兹维里希夫人,她是第一个在朱莉亚音乐学院获得作曲博士学位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女性作曲家。可是这样一个作曲家在中文教材内几乎找不到,还是新出版的2本都是Roger Kamien的教材内才看到,其中一本就是《听音乐》,太神奇了。

大协奏曲1985共有五个乐章,写给一个包括大键琴(古钢琴的一种)的小型乐团,并给予独奏乐团重要的角色,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使用了亨德尔《D大调小提琴通奏低音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素材,第三乐章和其他乐章不一样,没有直接任何的引用,而是仅仅自由展开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