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数论与方程
本章以方程为主线,来讨论数学历史上的第二次抽象 —— 符号数学的发展历史,内容涉及初等数论和初等代数的相关问题。其中所要关注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当人们初步完成由具体事物向数字抽象(数的第一次抽象)之后,势必会对数的本身的性质产生兴趣,这就是有关数论的问题;另一个焦点是数的进一步符号化(数的第二次抽象),即以字母表示数,从而导致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2.1数的性质 一.数的崇拜与禁忌
远古时代人们往往把认识到的数与环境、自然现象以及生活劳动进行联系,以此用来表达自已的喜好和厌恶。由于无法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种种奇特现象,因而产生强烈的神秘感,转而演化成对数的崇拜。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对数表现出一种非同一般的崇拜。他们把自已的哲学原理、理论基础乃至精神支柱都集于一个如此简单而渺小的“数”的身上,这在整个哲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又如中国古代对“九”宠爱有加。再如古巴比伦对六十崇拜也有突出的表现。
二.数与文化
中国古代把数分为两类,一类为阳数(后来称之为奇数)象征白(色)、 昼(白大)、热、日、火,同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奇数不可分,因而是阳性的、属天的;另一类为阴数(后来称之为偶数)则象征着黑(色)、夜、冷、月、水,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偶数是可以分解的,因而是阴性的、属地的。
三.亲合数与完全数
一个数的真因子的和是另一个数,而另一个数的真因子的和恰好又等于这个数,具有这样性质的一对数称为亲和数(也称相亲数)。
如果要问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谁是他的朋友,他将毫不迟疑地问答说:“就象220和284一样。”
从毕达哥拉斯给出亲和数220,284之后,费尔马(P.Fermat,法国,1601~1665)于1637年才发现了另一对亲和数,即17926和18416。事隔两年,笛卡尔给出了第三对亲和数:9,363,584和9,437,056。 如果一个数等于其真因子的和,则称之为完全数。如,6=(1+2+3), 28,496,以及8128。
11
〖问题2.1〗
1.人们对一个数的因数的研究时,发现具有特殊性质的数主要是什么数?它们各具有什么性质?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你将如何体现数学的文化内涵?
§2.2 数论的发展历史
按照上述的有关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出,对数的崇拜和好奇是促使人们去研究数的原始推动力,这样一部以整数的结构和性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就涎生了,它就是数论。人们大致赞同数论的研究在内容上是从数的可约性开始的。如果“可约”则它是一个整除性问题,如果“不可约”则为余数问题。因而整除性理论被称作是数论中最古老的内容。
一.整除理论
对整除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是古典时期的希腊人。
Euclid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给出了最古老的算术基本定理:任一合数都为某质数量尽。
备受人们推祟的是他对命题;“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质数的数目比任何指定的数目都要多)的证明。
而四百年后的尼可马修斯(Nichomachus,希腊,约公元100年)所写的《算术入门》却成为了数学历史上第一部数论典籍。
书中介绍了如何寻找不大于给定的自然数N的所有质数的办法.即著名的爱拉多塞(埃拉托色尼,Eratesthenes,希腊,公元前230年)“筛法”。
二.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也称“孙子定理”,起源于《孙子算经》(约公元400午)中的个著名的问题(卷下第26题):
“今有物个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即为同余理论,它是由我国最早研究并取得辉煌的理论成就的数论课题。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第—章“大衍术”中给出了如何求一次同余式 组的方法,而他所构造的同余式的右边均为一,所以他的这一方法被称为“大
12
衍求一术”。
但是“大衍求—术”后来竟失传达五百年之久,迟至清朝由黄宗宪(?) 等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被重新挖掘出来。
中国剩余定理从发现(孙子问题)到理论形成(求—术)经失传而后重新挖掘,虽然历时—千多年的时间,但在世界上—直处于领先地位,迟至1801年高斯(K.P.Gauss,德,1777~1855)的《算术研究》才作出了与秦九韶相同的结果。
三.数论的发展
1.费尔马与数论
现代数论的发展源于一些人对算术问题的偏好。对数论问题的教早研究的人应属费尔马(P.Fermat,法国,1601~1665)。
费尔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数学业余好者,但他既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与笛卡尔共有),也是概率论的开创者(与帕斯卡同享),还是数论领域中的先驱者。
1640年费尔马给出—个定理:形如4n+l的—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同年Fermat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指出后来被称为“费尔马小定理” 的断言:若p是质数且a与p互质,则p ︱ (ap - a)。
另外一个特别的问题就是著名的“费尔马大定理” :
nnn设整数n>2,则x?y?z没有正整数解。
这一问题直到1994年9月,年轻的英国数学家怀尔斯(Andrew.Wiles) (时年41岁)最终完成了证明过程。 2.高斯与数论
尽管费尔马作为现代数论先驱者的地位不可动摇,然而现代数论的统一理论的创建者却是天才数学家高斯。
1777年高斯(Gauss)生于德国,死于1855年。1801年,年仅24岁的高斯编写了《算术研究》,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费尔马时代的那种“问题式” 数论的结束,而—种全新的 —— 纯理论的数论研究方式的正式开始,它把数论研究提高到了—个更高的境界,因此历史上一般认为1801为现代数论的诞生之年。
四.哥德巴赫猜想
也许费尔马大定理的征明与否并不重要,但人们长期艰苦的探索却大大
13
地促进了数学、特别是数论方面的发展,其历史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定理本身。而在数论领域内与之具有相似作用的“预言”,便是“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德国一位名叫哥德巴赫(Glodbach,1690~1764)的教师在对正整数分拆成几个数之和时发现,可能每个偶数(大于2)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为此他对许多偶数作了验证,结果都是对的,(如36=17+19)。
1918年布朗(Brown,又译布润,F.Brun,栩6威)采用“筛法”证明了如下结论:每个大偶数都是9个素因子之积加上9个素因子之积。简记作命题〖9+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数学家们证明了命题〖6+6〗;1956年维诺格拉多夫(俄,189l~1983)证明了命题〖3+3〗 (例如490=3×5×7+5×7×11);1957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得命题〖3+2〗。
至1948年开始,数学家采用另一种方式,即证明命题〖1+c〗来寻求突破的方向。兰恩(Lane,匈牙利),潘承洞,王元,以及勃姆别里(Bombieri)分别证明了命题〖1+6〗,〖1+5〗,〖1+4〗以及〖1+3〗。
1966年陈景润(1933~1996)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证明了命题〖1+2〗, 1973年正式以题目《大素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不超过两个素数积之和》发表, 这—伟大成就被誉为“光辉的顶点”,并命名为“陈氏定理”。
五.数论发展历史的启示意义
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深刻的文化内涵附着于数之身上,使得看似枯 燥的数字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2.好奇心与好胜心往往是人类探索奥秘的原动力。
3.数学历史上的“问题”有千千万万,惟独数论“问题”使人们乐此不疲、 如痢如醉。这个现象容易促使我们关注“问题”的类型、特点和方式对人们的导向作用。
〖问题2.2〗
1. 现代数论的诞生之年是哪一年?它是以什么事件作为标志的? 2. 欧几里德关于命题“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的证明对“反证法”的教学具有什么启示?
3. 通过数论发展历史的启示,如何认识“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4. 试用爱拉多塞的“筛法”找出所有四十以内的质数。
5. 运用“大衍求一术”求解杨辉的问题“二数余一,五数余二,七数余三,
九数余四,问原数几何?”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