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高考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载本文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单元质检卷第14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019四川遂宁实验中学月考)“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 ) A.①②④ C.①②⑤

B.②③④ D.①③⑤

2.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是( ) A.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 B.凝灰岩质地疏松,易于开凿 C.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由右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戊经由②变成沉积物,则②代表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沉积物经由①变为甲,则①代表堆积作用,甲为沉积岩,丙隆起后经由②变为沉积物,则丙为在岩层内部冷凝形成的岩浆岩,丙由丁变成,则丁为岩浆,戊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喷出冷凝,⑤代表熔融作用。由文字材料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火山灰堆积、风化侵蚀,故选择①②④,A项正确。第2题,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主要是因为凝灰岩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B项正确。

(2019山东济南高三5月三模)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下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 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 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 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堆积色彩交互的地层 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

4.图示地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表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结合材料推测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堆积 B.外力堆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 C.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岩层弯曲—外力堆积 D.外力侵蚀—外力堆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 答案3.C 4.D 5.B

( )

解析第3题,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再加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阳光照射下,岩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白垩纪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堆积作用,堆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域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堆积条件转变为湖泊堆积,堆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这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第4题,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形变,其中岩层向下弯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风化破碎;岩层向上弯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岩层易风化破碎。甲、丁处背斜,其中丁处岩层有明显断裂,岩层更易风化破碎,故D项正确。第5题,丹霞地貌属侵蚀地貌。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三类岩石属于堆积岩,由外力堆积形成。沉积岩形成后,随着地壳的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并被抬升,后经外力侵蚀形成现在的丹霞地貌。故B项正确。

(2018海南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C.风沙侵蚀 A.喷发物质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答案6.D 7.C

B.岩层褶皱 D.岩层断裂 B.冷凝环境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7.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解析第6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项错误。第7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项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故A、B、D三项错误。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河谷横剖面示意图(此时地方时为12时)。读图,完成8~10题。

8.图中数字表示河漫滩的是( ) A.1 A.a

B.2 B.b

C.3 C.c

D.4 D.d

9.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区最适合农耕的是( ) 10.下列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c处位于河流的凹岸 B.图中所示河流北岸为侵蚀岸 C.该河流剖面一定位于河流的上游 D.据图可判断此处河流自西向东流 答案8.B 9.D 10.B

解析第8题,河漫滩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的滩地。读图分析可知c地符合河漫滩形成的位置,故选B项。第9题,农耕区适合分布在地形平坦,接近水源,而且地势较高,且不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地方,结合图示,选D项。第10题,读图分析可知,c处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应该位于河流的凸岸,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华北地区,正午时分太阳位于正南,因此判断南侧的河床以堆积作用为主,则北岸为侵蚀岸,B项正确;该河流的河床以堆积作用为主,应该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C项错误;无法确定河流的曲折,因此无法判断河流的流向,D项错误。

火山活动在时间上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玄武岩质的火山砾(渣)、火山砂、火山灰以及熔浆,颜色呈灰黑色。比较粗的部分在火山口附近降落或者停止运动,细小的火山碎屑等可以随风飘至远处降落。下图示意山西省最大盆地——大同盆地(远古时期为大同湖)局部区域地质剖面情况。据此完成11~13题。

注:湖相即在湖泊地区出现的沉积相。

11.该地地质历史上火山的活跃期有( ) A.1次 A.风力侵蚀 C.火山喷发 A.火山活动 C.流水堆积

B.2次 B.海水堆积 D.湖泊堆积 B.断层活动 D.风力堆积

C.3次

D.4次

12.促使火山碎屑层形成的直接地质作用是( )

13.该地不存在的地质作用是( )

答案11.D 12.D 13.B

解析第11题,图示火山碎屑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则可以判断有4次火山活跃期。第12题,火山碎屑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结合文字材料“随风飘至远处降落”可以判断,火山碎屑随风飘至远处,在湖泊堆积形成火山碎屑层。第13题,由火山熔岩可以判断该地经历了火山活动;由湖相层和上题可知,该地有流水堆积;由黄土层可以判断,该地有风力堆积;该地地质剖面并没有明显的位移,故没有断层活动。

(2019浙江温州模拟)下图为某地区剖面图,两河分水岭甲山森林破坏严重,近年来甲山实行了全面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图中岩层1和岩层3为透水岩层,岩层2和岩层4为不透水岩层。若区域降水量不变,降水最终都转化为径流。据此完成14~15题。

14.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 ) A.背斜 C.地垒

B.向斜 D.地堑

15.甲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能够推断出的结论是( ) A.乙河流平均水位下降 B.丙河流流量明显增加 C.海陆间水循环加快 D.两河流径流总量减小 答案14.C 15.D

解析第14题,甲处两侧岩层发生断裂,为两个同性质断层之间的上升断块,因此为地垒,C项正确。第15题,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恢复后地表水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因此两河流径总量下降,D项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丙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丙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中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丙河流径流量减小,乙河径流量增加,平均水位上升,A、B两项错误。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等影响较小,因此对海陆间水循环影响不大,C项错误。

(2019安徽马鞍山质检)下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