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加工工艺及夹具 下载本文

夹具制造精度较高,且采取一定措施,一方面长圆柱销削去一边,另一方面设计顶出工件的装置。 1.7 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正确地选择切削用量,对提高切削效率,保证必要的刀具耐用度和经济性,保证加工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7.1 粗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粗加工时加工精度与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毛坯余量较大。因此,选择粗加工的切削用量时,要尽可能保证较高的单位时间金属切削量(金属切除率)和必要的刀具耐用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加工成本。

金属切除率可以用下式计算: Zw ≈V.f.ap.1000

式中:Zw单位时间内的金属切除量(mm3/s) V切削速度(m/s) f 进给量(mm/r) ap切削深度(mm)

提高切削速度、增大进给量和切削深度,都能提高金属切除率。但是,在这三个因素中,影响刀具耐用度最大的是切削速度,其次是进给量,影响最小的是切削深度。所以粗加工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是:首先考虑选择一个尽可能大的吃刀深度ap,其次选择一个较大的进给量度f,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切削速度V.

选用较大的ap和f以后,刀具耐用度t 显然也会下降,但要比V对t的影响小得多,只要稍微降低一下V便可以使t回升到规定的合理数值,因此,能使V、f、ap的乘积较大,从而保证较高的金属切除率。此外,增大ap可使走刀

15

次数减少,增大f又有利于断屑。因此,根据以上原则选择粗加工切削用量对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刀具消耗,降低加工成本是比较有利的。

1)切削深度的选择:

粗加工时切削深度应根据工件的加工余量和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的工艺系统的刚性来确定。在保留半精加工、精加工必要余量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将粗加工余量一次切除。只有当总加工余量太大,一次切不完时,才考虑分几次走刀。

2)进给量的选择:

粗加工时限制进给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是切削力。因此,进给量应根据工艺系统的刚性和强度来确定。选择进给量时应考虑到机床进给机构的强度、刀杆尺寸、刀片厚度、工件的直径和长度等。在工艺系统的刚性和强度好的情况下,可选用大一些的进给量;在刚性和强度较差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小进给量。

3)切削速度的选择:

粗加工时,切削速度主要受刀具耐用度和机床功率的限制。切削深度、进给量和切削速度三者决定了切削功率,在确定切削速度时必须考虑到机床的许用功率。如超过了机床的许用功率,则应适当降低切削速度。 1.7.2 精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精加工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较高,加工余量要小且均匀。因此,选择精加工的切削用量时应先考虑如何保证加工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提高生产效率。

1)切削深度的选择:

精加工时的切削深度应根据粗加工留下的余量确定。通常希望精加工余量不要留得太大,否则,当吃刀深度较大时,切削力增加较显著,影响加工质量。

16

2)进给量的选择:

精加工时限制进给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表面粗糙度。进给量增大时,虽有利于断屑,但残留面积高度增大,切削力上升,表面质量下降。

3)切削速度的选择:

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减小,切削力有所下降,而且不会产生积屑瘤和鳞刺。一般选用切削性能高的刀具材料和合理的几何参数,尽可能提高切削速度。只有当切削速度受到工艺条件限制而不能提高时,才选用低速,以避开积屑瘤产生的范围。

由此可见,精加工时选用较小的吃刀深度ap和进给量f,并在保证合理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选取尽可能高的切削速度V,以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同时满足生产率的要求。

1.8 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1.8.1 确定加工余量

用查表法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根据《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一卷 表3.2—25 表3.2—26 表3.2—27) (1)、平面加工的工序余量(mm) 单面加工方法 单面余量 经济精度 工序尺寸 毛坯 粗铣 精铣 0.6 ?0.1000表面粗糙度 12.5 1.5 ?0.3200 IT12() 43 40(?0.3200) 12.5 IT10() ?0.050038.8() 38.2(?0.10003.2 粗磨

0.3 IT8(?0.05001.6 17

) 精磨 0.1 ) 则连杆两端面总的加工余量为:

n) IT7(?0.025038(?0.170?0.232) 0.8 A总= i?1?Ai?2

=(A粗铣+A精铣+A粗磨+A精磨)?2 =(1.5+0.6+0.3+0.1)?2 =50?0.55mm

0?0.55(2)、连杆铸造出来的总的厚度为H=38+51.8.2 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430?0.55mm

(根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 表2—29 表2—34) 1)、大头孔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铸造出来的大头孔为?55 mm)

工序经工序名工序基 济 称 珩磨 8 精镗 0.4 H8(0?0.046工序尺最小极限尺寸 寸 精度 H6(0?0.019表面粗糙度 ?H6(0?0.019本余量 0.0) ?65.5 65.5)0.4 65.40.8 ) ?65.4 ?H8(0?0.046) ?0.19半精镗 二次粗镗

1 2 H11(0?0.19) ?) ?65 64 ??6564H11(0)) 1.6 6.3 H12(0?0.30H12(0?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