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重难点专题突破练习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下载本文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答案】A

20.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 )

A.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 B.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 C.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 D.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 【答案】D

21.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答案】C

22.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答案】D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材料二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

D.①②③

(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

【答案】(1)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利: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

弊: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

(2)规律: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监察体制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答出两点即可)

24.(节选)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答案】(1)祭祀制度: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25. “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曾说:“法出于道。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立法不足以尽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盖立法者未善耳。”宋代的“祖宗之法”作为根本性的治国原则,本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运用了制衡原则,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各自行使独立职权,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问题、强敌当前收武将兵权的问题等,无不与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国之策有密切联系。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质是通过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来治理天下。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这种状况在11世纪前期的北宋发生了深刻转变。

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使君不陷于非义,父不入于非道。君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议”“天道”为旗帜,作为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宋太祖曾对臣僚

说:“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成为君臣双方共同承认的原则——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原因。(10分)

【答案】(1)特点:重视完善法制纲纪;政治运作程序更加理性、严密;行政管理上运用制衡原则,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任答两点即可,4分)影响:强调法制纲纪,有利于宋政府把兵权、财政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割据的基础;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和重文轻武及党争的局面。(6分)

(2)原因: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统治者要倚重有责任感的士大夫阶层实现长治久安;在“尊王”的同时,士人群体整体追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普遍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担当。(1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221年 581年 605年 584~605年 唐朝 宋朝 明朝中后期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全球通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观点:长期领先的民族容易受自身优势的影响,丧失持续领先的地位,而落后地区民族反而易于吸收先进文明,通过创新成为领先者。(4分)

说明:古代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经济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无论是汉唐时期还是宋元时期中国都是世界中心之一。然而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原有的中央集权制度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

使用铁犁牛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百家争鸣”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建立,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用曲辕犁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隋朝开通大运河 火药用于军事,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理学产生,出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被用于航海,使用交子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界先进文明的交流,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6分)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印刷术的传入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指南针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引入并利用火药摧毁了封建堡垒和骑士阶层,这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6分)

总结: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一个民族绝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不断创新。(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4分)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9分)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4分) (2)说明:

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9分)

(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任答两点得6分)

(4)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