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阅读四种常用逻辑思维 下载本文

三立教育ap.sljy.com

我们把in the early 1950’s干的事情取个非,就是之前干的事情。答案就很好选了,在此不举出来了。

这个思路很好理解,比如说“我1995年次去北京。”很显然,1995年以前我就没有去过北京。这就是时间状语的取非。其它的强对比关系(如处于相对低于空间的事物通常其特点呈强对比;新事物、新观点和旧事物、传统观点呈强对比;用最高级、唯一性限定的事物和其余所有同类事物的特征呈强对比等),相信考生可以一眼看出,在此就不在一一列举例子了,重点在明白这种取非的思想。 3. 关于逻辑命题的问题

此类题目在GRE阅读中称为逻辑题,就是哪个选项成立,会support/weaken原文的观点。

先讲讲里面的逻辑思维,一个命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条件、结论以及条件到结论的推理过程。如果同学们看到一个中文问题,说“下列哪项可以支持原文观点?”相信同学们的反应就是找原文的结论,再看哪个选项支持结论。这个思维就太狭隘了,因为支持条件、结论和推理过程都是对原文观点的支持,这点思维大家要建立起来。用一个例子给大家分析巩固下这个思维,具体题目和文章就不引述了,考生可以看看N0.6第二套section 1的长文章,讲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之间关系。文中有这样一个推理,由“出现了高密度浮游植物的地区,浮游动物就少”推出了“浮游植物分泌排斥剂,把动物赶跑了”,后面有题问到如何削弱(weaken)此结论,我们直接看看正确答案(B)“动物排斥和植物种群密度是无关的”。言下之意就是把推理过程推翻了,条件是推不出结论的。我们来看看,如何推翻条件,“在某些地区,出现了高密度浮游植物,但浮游动物并没有减少”。这就削

三立教育ap.sljy.com

弱了条件。再看看如何削弱结论,“试验中,将植物体内的排斥物质放在正在培养着浮游动物的容器中,并不能使浮游动物的数量减少”结论就削弱了。所以考生们在做完一个逻辑题以后,不要满足于答案,要多想想到底是支持或削弱了条件,结论还是推理过程。当把这种思维变成自己思维一部分的时候,自然可以应对自如。 4. 类比的思维

类比的思维在GRE阅读中绝对不少见,也就是常说的类比题。主要说“下述哪一选项所述现象和原文第N行的说法比较相像?”或者说“下列哪个选项为原文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类题的思路是:要首先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抽象,抽象的时候要注意,有态度的要把态度留下,把具体的名词都丢掉,最后形成的框架就是“对象+正评价/负评价/无评价+某事”。

还是来看一个例子,在N0.7第二套section 4里面,有这样一段话“It is one of nature’s great ironies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nitrogen in the soil frequently sets an upper limit on plant growth even though the plants’ leaves are bathed in a sea of nitrogen gas.”我们把氮气(nitrogen)抽象为A,植物(plant)抽象为B,这句话的结构就是“B的周围有很多A,但B依然觉得A不够”。我们再到选项里看,很快会发现只有(C) That of shipwrecked sailors at sea in a lifeboat, with one flask of drinking water to share among them符合,置于这个的逻辑抽象,大家可以自己尝试一下如何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