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等地。
甘 回族中的甘姓与唐代西域的\黠戛斯人\有关,黠戛斯人赤发皙面,也有黑发之人,原居住在叶尼塞河
上游流域,后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主要从事游牧,兼营渔猎,也有少量的农业。唐代信仰萨满教,称
为“甘”。10世纪中叶后,由于统治阶级的原因,开是逐渐受到伊斯兰教影响。黠戛斯与现在的柯尔克孜
族(也叫吉尔吉斯族)比较接近,史称“鬲昆”、“坚昆”、“契骨”、“纥骨”、“黠戛斯”、“辖戛斯 ”、“吉利吉思”、“乞儿吉思”、“布鲁特”、“纥里迄斯”、“纥迄斯”、“黠戛司”等。“甘”(
kam)源于黠戛斯对萨满巫师的称呼。
哈 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和阿勒泰至斋桑地区游牧的部落(金山)。
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
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在元代的中高级官员中,还有哈伯、哈八石、哈
八失、哈儿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
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哈
只克,哈密回回,武宗正德中人附,十二年(1517)任桂林右卫百户,遂以哈马姓。子哈金、孙哈同贤。
四世孙哈忠华、五世孙哈应麒皆袭封桂林右卫(〔明〕《桂林右卫选薄》),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
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
哈尚德在乾隆初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
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
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
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
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回族人物志》)
扬州哈氏回族《家谱》中有如下记载:“哈氏来自西域回族,入居中国,始于隋开皇年间(580年左右)
。始祖讳申,西域鲁密国(土耳其一带)人。国主应开皇之请,遣长于天文、历象、数学学者来中国,协
同研究。始祖申,时在选中。初来中国,居山西之太原。有四子,各以历算、医术、艺勇用于时。嗣以游
宦所至,子姓繁衍,流寓蜀、冀、赣、皖诸省。冀一支居河间,吾宗所自出。”
海 回族中的海姓,主要源自回回名首音。如元代的“海鲁丁后裔姓海”。 在中国,回族海姓大族当数海
南海氏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海南,落籍琼山(今属海南
海口)左所。海氏先祖多从军行武,海答尔落籍琼山后,全族弃武从文,杰出文人学士辈出,且多为政治
家。著名政治家海瑞便是海氏第五世后裔。在明代,仅琼山海氏一支,就有举人、进士八人。至清康熙年
间(1662—1722年),海氏“一门之内,才德彬彬,为海内鼎族”。但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迫害,
海南海氏回族家族大多已分散流失。在西北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也有海姓回族一百多户。
这一支海家,为明末经师海东阳之后,现已传至第九世。今海家老坟上还有为纪念海大师,
立于清康熙四
十三年(1704年)的石碑。在甘肃和新疆亦有一少部分海姓,这部分海姓源自元朝时屯戍垦边的“西域亲
军”和“探马赤军”回回名译音,与其海南和中原地区的海姓不同源。海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山东和
西北等地。
韩 回族中的韩姓,据山东禹城县韩家寨《韩氏祖墓碑志》载:“邑西韩氏,居韩家寨,来自西域,崇奉
伊斯兰教,为邑望族??”据传。此外,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入朝归附、在南京锦衣卫任百户的西域
回回人卜尔者丁,其四世、五世孙均改为了韩姓。卜儿罕丁,西域回回,代宗景泰二年(1451)人附,官
南京锦衣卫百户。子者马七、哈密丁、喜刺儿丁皆袭百户,孙哈陆儿袭百户。四世孙更改姓名为韩辅,五
世孙韩存仁袭百户。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尤以青海循化分布较多。
郝 郝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
何 回族中的何姓,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载,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失兀喇,元时赐给蒙古
名“何也思答儿”。明初,何也思答儿随燕王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永乐初年封武德将军、上千户。次年(
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为姓。何姓也有取“火者”(原意为显著和富有
)首字谐音者。现居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姓发为“火”音。何姓回族以河北、河南、北京。
南京居多,在全国分布也很广。
合 回族合姓,据《合氏宗谱》记载:“吾族为元代咸阳王赛(赡)思丁裔??公殁,葬于省垣南城外斡
耳朵??哈政(举)公、王去孙,落籍河西县之下回村,为明正统甲子(1444年)科举人,
建坊村前,为
该县鼎甲之始,授四川绥定府达县正堂,上以忠臣无二心,应无二口之意,以御笔涂去口旁,由此遵姓合 。”又据《续云南通志考》载:“哈散,赡思丁次子。流于河西,其曾孙政举,始易哈为合。”合姓回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
黑 回族中的黑姓,据金吉堂称:“也黑迭儿(修建元大都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黑。”又据重录于明崇
侦五年(1632年)的沈阳《黑氏家谱》载:“吾族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
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君(明太祖),蒙授职亲军指挥。祖
原名黑资哩,故赐黑为姓。”元代任丹阳县达香花赤的黑的儿,清代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任山西大同
守备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姓。另外,还有一些黑姓是由明朝皇帝赐给的朱姓转化而来的。
洪 回族洪姓是“由回族人名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洪姓回族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忽 忽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
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为姓者。清代张澎在《姓氏寻源》中也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
、忽辛之后。”又据金吉堂称:“忽先或忽辛之后裔姓忽”。在元代,编著《饮膳正要》的营养学家忽思
慧也是回回人。另,元代回族人中,名字有“忽”字头、居官达鲁花赤者有25人,其中“忽辛”就有7人
。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