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下载本文

10.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10.1. 编图基本原则

岩溶水按含水层的岩性结构,可划分为两类,即纯碳酸盐岩岩溶水与碳酸盐碎屑岩互层岩溶水。在图例设计中,岩溶水常按以上两种类型采用两种基本色调,并按颜色深浅区别其富水程度。岩溶含水层根据不同的蕴藏条件,可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三种类型。在水文地质图上采用“双层结构”的表示方法,反映岩溶含水层与覆盖层或其他上覆地层的相互关系。 10.2. 编图工作任务与方法

10.2.1. 编制岩溶水文地质图,主要应反映岩溶水的赋存、分布和埋藏特征,探索岩溶水形成、分布和富集规律,从而更好地为区域水资源评价及岩溶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编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 分析岩溶水的埋藏、赋存条件,划分岩溶水的类型。 (2) 分析区内的岩溶含水层系统,包括各地层所含可溶岩的层位、岩性组合、岩溶发育及含水特征,进行含水层组类型的划分。 (3) 分析研究降水、植被、地层、地质构造及地貌条件等,对岩溶发育程度与岩溶含水层富水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分析统计泉流量、钻孔涌水量以及地下径流模数等数据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划分富水等级。

(4) 分析研究岩溶地下径流的水动力特征及其补排系统,特别是地下河系统的流域范围与边界条件。

(5) 分析岩溶含水层埋藏条件,划分隐伏岩溶的盖层类型及其厚度;研究上覆盖层(包括覆盖型与埋藏型)中各类含水层与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6) 分析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系统及其水平分带与垂向分带,特别是注意岩溶水的脆弱性填图。

10.2.2.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在岩性、岩相变化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一般划分为二或三个亚类:石灰岩(或白云岩)裂隙溶洞水(石灰岩(或

32

白云岩)占70%以上):石灰岩(或白云岩)碎屑岩互层裂隙溶洞水(碳30%-70%);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碳酸盐岩占10%-30%)。如无特殊需要,亦可合并为两个亚类,以免图面过于复杂。 对石灰岩(或白云岩)裂隙溶洞水的富水性,应根据岩性、构造、地貌及补给条件与水动力条件,结合勘探资料,按泉及地下河流量与地下径流模数等综合因素,划分富水等级。在同一含水岩组由于不同情况而出现富水性的差异时,应分别划分其富水等级,不能单纯按岩组确定富水等级。在测流资料或水文资料较多的地区,可将地下水径流模数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主要指标:一般可划分为<3、3-6、>6三级,单位为L/s.km2。可采用泉或地下河多年平均流量的统计数据与钻孔抽水试验结果,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辅助指标。对大泉及地下河流量,可划分为100-1000、10-100、<10三级(单位L/s)。但各地区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每个地区具体划分几级和分级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划分二级或三级。

10.2.3. 图面应尽可能表示岩溶水埋藏深度,一般应划分三级(<50、50-100、>100 m),采用不同方向的白色条带表示。为简化图例,浅埋一级可采用普染色,不用白色条带表示。上述分级标准,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作必要调整。

对被第四系含水层覆盖的岩溶含水层,即覆盖型岩溶水,可采取双层结构的方法表示,即采用条带相间的方法,窄条代表岩溶含水层(蓝色),宽条代表第四系含水层(黄色)。对下伏于其他地层的埋藏型岩溶水,采用同样方法表示。当岩溶水顶板埋藏深度变化较大时,可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划分二级或三级,用条带的不同方向(水平线、斜线或垂线)加以区别。

石灰岩(或白云岩)类岩溶水,主要包括溶洞水(管道水)、溶蚀裂隙脉状水及蜂窝状或针孔状溶孔水。溶蚀管道成叶脉状互相连接,可以形成地下河水系。在溶蚀裂隙或溶孔十分发育的情况下,形成网状溶蚀裂隙,并组成一个比较均匀、互相连通的统一含水体。有的岩溶盆地,在良好的汇流条件下,形成岩溶水的富集地带。因此,图面

33

除要突出反映岩溶地下河或地下河水系外,还要表示以网状裂隙为主的岩溶均匀发育带和汇流富集带。对岩溶地貌,如落水洞、天然竖井、溶潭、地下河、天窗、伏流、盲谷等也要在图面上加以表示。岩溶作用不发育的碳酸盐岩,可归并到一般的基岩裂隙水内。

11.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11.1 资料整理

11.1.1 野外调查资料,由调查人员在现场建立调查点卡片,按卡片上的要求填写各项内容,对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沿途重要的地质情况等另列专页进行描述。

11.1.2 阶段性工作或某一专项工作完成后,及时对调查资料或试验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编写阶段性工作小结。项目工作期间的中间年份必须编写年度工作总结。

11.1.3 野外工作完成后,由项目综合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野外验收。项目组必须提供野外工作总结、完整的实际材料图、野外工作手图、为编制最终成果必须具备的有关基础性图件和中间性成果图件。各种卡片、野外试验资料、室内化验分析资料、钻孔成果资料、收集的主要资料等按有关要求进行整理和统计计算,并分门类装订成册。 11.1.4 各种原始资料必须及时完成记录、测流等资料进行有关的计算,分析判断其可靠程度。同时按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

11.1.5 野外记录采用2H或H铅笔,重要数据要及时上墨。野外工作手图上的点和线等必须上墨。 11.2 成果报告编制

11.2.1 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分岩溶流域编写,若干个岩溶流域合并为一个重点调查区,编写重点调查区报告。 11.2.2 岩溶流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附图:

① 岩溶水文地质图(1:5万); ② 岩溶地区地下河分布图(1:5万);

34

③ 岩溶水资源评价图(1:5万); ④ 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图(1:5万)。 10.3 岩溶流域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前言 一、项目概况及目标任务 二、项目工作基础 三、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四、完成工作量情况及质量评述 五、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第一章 区域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一、工作区范围及交通位臵 二、地形、地貌特征 三、气候、水文特征 四、生态特征 五、人文经济情况 第二节 地层和岩性 第三节 地质构造 第二章、区域岩溶发育规律 第一节 地表岩溶地貌 一、岩溶地貌类型和分布 二、岩溶个体形态和微形态 三、岩溶形态组合分区 第二节 岩溶洞穴 一、岩溶洞穴的区域发育规律 二、岩溶洞穴的形态特征 三、岩溶洞穴与地下河的关系 第三节 地下岩溶发育规律 一、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孔隙的形态特征与充填情况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