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下载本文

顶板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 6.9.3 蓄水构造岩溶流域

6.9.3.1 裸露——覆盖型蓄水构造流域

应查明覆盖层性质和厚度,土地利用状况对覆盖层的污染情况;构造性质与岩溶含水层的关系;岩溶发育情况以及孔隙水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岩溶水水位波动与顶板的关系;圈定富水地段范围,对水量、水质进行评价。应注意查明岩溶泉与构造的关系和覆盖区含水层的水力联系,正确评价覆盖型含水层井采对泉流的影响。 6.9.3.3 裸露——埋藏型蓄水构造流域

查明补给范围,圈定流域边界。集中排泄带周围往往是储水构造,应查明岩溶含水层的顶板埋深、厚度、岩溶发育情况。 6.9.3.4 埋藏型蓄水构造流域

主要接受周边含水层的侧向补给和下伏含水层的越流补给,补给边界和阻水边界构成该类流域的流域边界。此类流域应查明侧向补给边界、阻水边界,查明流域岩溶含水层的顶板埋深、厚度、岩溶发育情况。注意非岩溶顶板岩层的性质、厚度和构造情况。 6.9.4 表层岩溶泉域

圈定泉域补给区范围;调查泉域的含水介质、岩溶泉的出露条件、森林覆盖情况及对岩溶水的调蓄情况;访问泉水是否断流;测量泉水水位、流量、电导、水温、暂时硬度,分析水量和水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调蓄水资源的能力。

6.10 岩溶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以收集资料、遥感解译、线路勘查、定点观测和取样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岩溶流域生态环境的特点,石漠化、水土流失情况及其对岩溶水的影响;岩溶区干旱缺水现状、分布和时间;岩溶区洪涝灾害的情况、分布和影响因素;流域土地利用情况,农田农药化肥用量,邻近矿山污水的排放情况,岩溶水的污染物、污染程度和分布范围;岩溶区水利工程的渗漏或倒灌情况和过程;岩溶塌陷及其与地下水开采的关系等。

16

7.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7.1地面调查的底图采用1:5万地质图,没有1:5万地质图的地区,采用1:5万地形图;并在调查前进行水文地质遥感解译,作为水文地质调查的参考图。

7.2野外测绘前,应在测区或邻近区选择露头良好,地层出露完全,构造简单,地貌单元完整的地段,实测地质地貌剖面,掌握已建立的地层层序、时代,确定填图单位。

7.3对岩溶区地质体的直径大于100m,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宽度大于50m和长度大于250m的断裂,褶皱构造,对具有水文地质、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地质界线位臵要求准确,其标绘误差不得大于50m。所有水点均应定点调查,并标绘于图中。 7.4调查精度,原则上要达到现行有关水文地质方面的技术规范要求。一般要求平均观测点密度为0.5~1个/km2,观测路线1km/km2;水质分析5-10组/100km2,其中全分析占40%,特殊分析占30%;长观点2~15/100Km2 ;综合物探0.5-1.5点/km2;勘探试验孔0.2~2个/100Km2,平均进尺200m。

7.5勘查区复杂程度分区: 简单地区:岩相无明显变化,新构造运动不活跃,岩溶地貌和岩溶水系统结构简单,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楚,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中等地区:岩相变化明显,有新构造活动踪迹,岩溶地貌有起伏,岩溶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复杂地区: 新构造运动活跃,岩溶地貌崎岖,岩溶水系统结构复杂,地下水形成、水动力、水化学规律均较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

7.6观测点和观测路线的密度可根据地区的复杂程度进行调整,按下表执行。 地区类型

总 观 测 点 观测路线间距 17

(个/100km2)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90~130 60~90 40~60 (m) 500~800 800~1000 1000~1500

8.综合勘查技术手段实施的技术要求 8.1 基本要求

在对前人工作成果进行全面收集与二次开发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方法为主,结合物探、钻探、试验与动态监测等方法手段。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以“3s”技术为先导,有针对性地选择音频大电场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EH4电导率成像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力求取得新的认识和提高调查工作整体水平。对于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水系统比较复杂的岩溶区,要注意运用综合技术进行调查,以确保调查资料和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8.2 遥感解译

8.2.1 调查中应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或数据进行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石漠化等态环境问题方面解译,以指导调查工作和提高调查工作效率。

8.2.2遥感数据以航天遥感数据为主,航空遥感数据为辅。一般应有地面分辨率优于15m的航天多波段遥感数据或比例尺大于1:5万的航空摄影图像。航天遥感数据以SPOT5的2.5m 全色+10m多光谱数据为首选。

8.2.3 遥感解译工作的范围一般应略大于地质调查范围。 8.2.4 遥感数据预处理

a. 用于水文地质调查中遥感的图像、数据应进行旨在优化像片质量为目的的预处理。

18

b. 图像纠正,以1:5万的地形图为基准图件,选取控制点,进行多项式纠正,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分带、1980西安平面坐标系统,监测区跨带时,应做跨带坐标转换。为使图像于1:5万地里底图精确叠合,在几何变换中使用的控制点对不应少于12对,点对分布应均匀。校正后的图面中误差一般不大于1.0mm,最大不大于2mm

c. 图幅跨越数景航天遥感图像时,应采用彩色数字图像镶嵌技术进行镶嵌。影像镶嵌除了满足在拼接线处相邻影像的细节在几何上一一对接外,还要求相邻影像的色调保持一致。

d. 当图像中局部云覆盖有碍信息提取时,可采用同一地段其它时相的无云图像经彩色数字镶嵌方式镶入云覆盖区。

8.2.5 图像配准,图像配准先将高分辨率的全色图像进行几何精纠正,然后将另一分辨率的多光谱图像与其它配准或将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分别进行几何精纠正到统一地图坐标系下,完成图像的纠正配准。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的连接和分层交互显示功能目视检查图像配准精度,实际像素大小显示主要特征物无明显位移。 8.2.6 彩色合成

a. 使用的区域性基础图像,一般应采用波长为0.7-0.9?m,0.63 -0.69?m,0.5-0.6?m等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色的彩红外假彩色合成方式,而不采用标准假彩色合成方式。

b. 合成图像色彩平淡而不利于水文地质信息提取时,应进行反差扩展或彩色坐标变换图像处理予以增强。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