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湘钢二中历史组
尊。多媒体打出课后文物欣赏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有关作业。对第一问教师可适当说明,第二问学生可自由发挥,只要谈出美的感觉就可以了。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铸这么大的一个鼎呢?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从这个鼎是用于祭祀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认识到商周时期权力的继承主要是通过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的。因而对祖宗的祭祀过程,也就是权力的认同过程。雄大的鼎也就是预示着权力的强大、稳固。教师解释“司母戊”三字的含义。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要求学生归纳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讨论后,教师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提示:
①在青铜工艺方面:青铜器的造型雄伟、精美;纹饰古朴;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青铜器种类繁多。我国的青铜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②在社会政治方面: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③在文字方面:“司母戊”三字是金文,它是甲骨文字的发展。
教师总结: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三、金文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本课第三目“金文”,了解金文的概念和价值。
教师利用多媒体就“夏”与“学”两个字,结合课本的小字部分,来介绍甲骨文、金文与今天汉字的联系。 【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商代文明的两项重要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充分体现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七、巩固练习
1、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为什么在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提示: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可在课本第31页的小字部分找到答案。至于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于生产工具的需求量大,而青铜又比较稀少贵重。
2、看一看,下列青铜器各有什么用途?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提示:盘:贵族宴前饭后洗漱用的。钟:打击乐器,也可成组使用。钺:兵器或刑具,用以砍杀。爵:饮酒或温酒的酒器。它们的美可以从其造型结构、纹饰等方面观赏体会。 3、自己动手
29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湘钢二中历史组
提示:从左至右,表中甲骨文的现代汉字依次为:人、牛、水、日、上、下、明、射。 八、板书设计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甲骨文的出土
2、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 3、甲骨文的内容及作用 二、青铜工艺
1、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 工艺高超) 2、司母戊鼎(造型雄伟 纹饰古朴) 3、青铜时代 三、金文
1、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九、教学后记
30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湘钢二中历史组
第8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课标内容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战国时期的主要战争。
①通过识读《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等问题,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③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④通过分析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搜集、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 ②分析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
③讨论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及春秋霸主的共同点。
④识读本课的两幅历史地图并学习临摹《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丰富生动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通过齐桓公“不计前嫌”、晋文公“退避三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坚毅等优良品格。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春秋争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四、教法学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东周是哪一年由谁建立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其中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它是因和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的时间大致相当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它是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战争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战乱频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31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湘钢二中历史组
【新课教学】 一、春秋争霸
1、春秋争霸的原因、实质
讨论题: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争霸的实质是什么呢?学生看书讨论后应取得以下共识:
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人口大大减少,财力、物力、兵源也相应减少,而一些大的诸侯国实力大增,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原来规定的定期朝见周王、贡献财物等义务也不履行,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以获取原来周天子所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而凭借实力进行战争是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手段。第二点既是争霸的原因,也是争霸的实质。
2、齐桓公霸主地位的确立
教师指出:在众多的诸侯国中,齐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齐桓公则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教师揭示本课讨论的第二个问题:“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呢?”为回答这个问题,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齐桓公不计前仇,重用管仲的故事。
在故事讲完后,再让学生就讨论的题目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归纳补充: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主要有三:①齐国是富庶的东方大国,有渔盐之利,这是齐国称霸的有利条件;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了国力,这是称霸的基本条件;③“尊王攘夷”的策略,使齐桓公取得了政治优势。
教师设问: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诸侯在葵丘会盟,连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确立了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
教师提问:晋文公是怎样成就霸业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①晋文公长期在外流亡,历经风险,使他有了丰富的阅历和政治经验,成长为一位具有坚强性格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②采取举用贤能、论功行赏的用人政策,重用狐偃、赵衰等贤臣良将;③经济上采用了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的措施,使“政平民阜,财用不匮”;④在城濮之战中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巧妙地避开了楚军的锋芒,选择了有利的决战时机,取得了对楚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的控制,归附了晋国。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大会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
教师讲述:楚国在城濮之战失败后,一直不服气,楚庄王即位后,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屯兵周天子所在的洛邑附近,并遣使向周王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有多重,显示其取而代之的雄心。公元前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