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古今名人 下载本文

一省最高长官。时,当地赋重,历年积欠数十万,征收者实行“带征法”,新旧一并清理,百姓怨声载道。于赵上书,指出此举绝无异于驱民逃亡,导致人去地荒,赋源枯竭。皇帝准奏,酌免历年积欠,万民欢腾。

于赵晚年服孝归里,多次谢绝官方聘请,安居穷乡僻壤13年,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卒,享年62岁。次年皇帝遣河南布政使司分守大梁道袁奎致祭。

杨新朝

杨新朝,字泰阶,明代山西阳城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以进士身份来杞任知县。他在任期间除典祀、拜谒、会客、审理公事穿朝服外,平时皆穿夫人做的粗布衣;饮食粗淡,不食肉食白面;夫人自带纺花车纺棉织布,如同农妇。驿丞见他清苦,赠送丝稠、肉食,被他谢绝。有行贿求情者,他将所送礼品悬于县衙大堂梁上,弄得行贿者十分尴尬,闻者也以此为戒,百姓都赞他有“悬鱼之操”,后来他离职回原籍竟无路费,借杞县秀才阎纾银10两,回家后变卖田产,本息还清。

万历三十四年(1606)他提升到京城任职,杞县百姓夹道挽留。朝廷下令督催,百姓送其至杞西葛岗,垂泪道别。他走后,百姓感其恩德,为其立生庙于葛岗以示纪念。

刘理顺

刘理顺(1582-1644),字复礼,号湛六。明代人,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园村(今城关镇花园村)。刘出生1个月丧父,随母亲长大成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乡试丙午科举人。其后27年间,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落榜,贫病交困,仍砺志苦学,不作伪诈,不随流俗,因此被乡邻讥之为迂阔,不通世故。杞县何寨豪富何登云见刘志向不凡,勉励他坚持学习,并资助他读书及生活费用29年。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应试,文中所论皆治国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却不解其意,将其列入下等(第二百七十三名)。崇祯帝复查考试卷时,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十分赞赏,遂亲自批准他为第一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负责《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会要》。时,刘已52岁,获此殊荣,众人纷纷恭贺。刘决心勤奋供职,报答崇祯帝的知遇之恩,他历任南京司业、右谕德、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述儒家安民治国之道,所言多被采纳。刘兼任东宫讲官时,皇帝又加封他侍读、侍讲之职,对他十分器重。时兵部尚书杨嗣昌之父病故,按当时礼俗,杨应停职守丧,但杨眷恋名利,出任督师征剿李自成起义军。刘弹劾他“夺情非礼”,又说他“如战不胜,则进退失据”。扬因此怀恨在心。唆使刘之上司将刘罢官。后来皇帝思念刘之忠勤,再次起用他主讲经筵,兼知制诰。他秉笔直书,在其撰著中,对忠良之臣大加颂扬,满朝文武都以能得到他的赞誉为荣,以“此鼎元刘公之笔”相诩。按明制,任修撰9年即应提升职务,而刘因不肯贿赂权贵,延至10年才升任左春坊左中允。时李自成在中原屡败官军,诸将帅争相贿赂上司,掩饰败绩,逃避罪责,刘对此忧心忡忡。李自成围汴,刘陈述防御之策,被当权者斥为庸论,不予采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师,刘与妻妾家仆12人投缳俱死。义军制将军李岩系刘的同乡,至刘宅欲加保护,见刘等已死,遂令军士守护,禁止抢掠,叹息而去。

刘死后,南明王朝赐谥号文正,追封为詹事;清顺治四年(1647)家人迎其棺尺归杞;顺治十年(1653)清王朝追赐谥号文烈,遣使臣来杞安葬、致祭,祀于杞县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其建专祠于县城大西关官道北侧,赐祭田70亩,永免赋役;后又祀于五状元祠,位列第五。著有《文集》十二卷,由其长子孙刘菖石刊行。

李 岩

李岩(?-1644),原名信,杞县人,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举人。出身官宦门弟,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

明代自万历以来,官府加派“三饷”,横征暴敛,民力枯竭。崇祯年间,水、旱、蝗、风交替肆虐,豫东大地歉收连年。其间督师杨嗣昌又率兵来杞,苛求供应,纵兵扰民,致使杞境饿殍遍野,斗栗千钱。李信目睹此状,挺身而出,请求县府“停征赈济”,知县不允,李信便拿出家粮200石救济灾民。官府以“散财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罪名将其逮捕入狱。饥民群起营救,在卖艺女红娘子率领下,攻破县城,救出李信,于崇祯十三年(1640)一起投奔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大喜,亲自改“信”为名“岩”。由于李岩多谋善断,带兵履创官军,战无不胜,很受李自成的器重。李自成积极采纳李岩“勿滥杀、济贫苦、招人才、收人心、据河洛以争天下”的建议,倡导“均田免赋”,整顿军纪,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崇祯十六年李岩被封为中营制将军。

崇祯十七年起义军攻占北京,李岩与刘宗敏等分居明勋戚府第,拘捕明官吏“追饷”。刘等酷刑毙死千人,追银千万两;李岩执行宽松,不忍刑讯,追银不及其半,及与弟李牟及部下另筹银400两上交。当时起义军将骄兵惰,军纪涣散,戒备松弛。李岩及时提出“清六官,择日即帝位;分等处置降官,惟贪污抗拒者严惩;移军城外,不与民众混居;招降吴三桂,妥善安置明太子”等建议,自成不听。李岩则身体力行,与李牟各率部下秩序井然地移居城外,绝不扰民。

不久,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李自成于是年四月十三日仓促东征,李岩与牛金星留守北京。二十二日李自成兵败“一片石”,二十六日退回北京。李岩与刘宗敏合兵迎敌,二十八日大败明总兵金某。三十日局势骤变,北京失陷。李岩随李自成撤离北京,吴三桂与清军前锋兼程急追。六月,起义军退至平阳,李自成闻河南明旧部大举逐杀其任命的地方官吏,急召部将研究对策。李岩主动请兵2万去河南平乱,李自成犹豫不决,私与牛金星商议。牛素忌李岩名高望重,乘机进谗言,谎说李岩欲分兵据河南,与自成争雄天下;又以童谣“十八子(李)主神器”煽惑自成,劝自成借机除掉李岩。于是李自成以“饯行”为名将李岩及其弟讨北将军李牟杀害。

步金门

步金门(1839-1904),字梦莲,号荣诏,杞县步大楼村人,居县城西门大街。生于世宦之家,家财万贯,出生8日而母亡,随父长大成人,自幼天资聪明,读书不倦,又擅书法,兼习兵略,平日习拳自卫。20岁考中秀才,知县黄见三十分器重,将他收为弟子。后乡试不中,家道中落,遂以增贡生资格步入仕途,先后任灵宝、修武、济源等县儒学教谕。

步金门热心教育,任教职多年,始终坚持先做人后做学问、后做官的信条,以身作则,率先躬行。由于当时学风败坏,人品扫地,任职者不求尽职,只计较礼品多寡,他深以为耻,,慨然以“兴教化、讲廉耻,力行励学”为已任,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因而遭到同行的忌恨;他一再教育子女努力求学,砥砺品节,堂堂正正做人,在他的严格教育下,长子中进士,二子中秀才,三、四、五子考中举人,人称“五子登科”、“五凤齐飞”。

步金门任侠好义,求危扶贫,热心公益事业。光绪 三年(1877)杞县遭旱灾,百姓大批死亡流离。外省捐赠救济粮运至浚县通知杞县领 运,他自费带领牛车数百辆,跋涉千里,两渡黄河将粮运回,救济灾民。时,杞县徭役繁重,官史每年又加派漕运丁银2万余两,贪污中饱,民怨沸腾。知县黄见三委任步金门成立社会所办理徭役,以革此弊,未及执行,黄被调离。继任知县恐此举影响其财路,便向省及开封府诬告步金门。步申明原委,省、府欲加罪诬告者,步乘机建议官府体恤民力,减轻百姓负担,不再追究知县责任。知县愧悔不已,登门谢罪。步大楼村北临惠济河,群众深受往来涉水之苦。步带头捐款,亲自督工建英障桥一座(今英庄桥)群众称便。知县聘步总领县儒学修缮事宜,他精心调度,一年告竣。他对贫苦人的借贷求助无不应允,对孤苦无依者常给以衣食,计六七十人之多。

步热心地方文献,光绪末年曾撰写《杞县志》,著有《杞县节孝录》。

步凤鸣 步风藻

步凤鸣(1859-1904),又名翔藻,号翰高,杞县步大楼村人,生于世宦之家,在其步金门的熏陶下,10岁能文,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13岁补博士弟子员,14岁食凛,16岁中举。主考官爱其才华,曾题赠“惟藻耀而高翔,乃文中之鸣凤”,暗嵌其名为赞,一此主持学政者认为他有前途,争相把他揽于自己门下,当时著名学者福建黄心源、荣城孙佩南把他比为“今之贾

谊”。

步凤鸣曾佐理山西及两湖考务,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人才。其间他曾周游大江南北,登临泰山,放眼渤海,鼓楫江汉,扬帆洞庭,写下了许多豪情奔放的诗篇。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与三弟凤苞、四弟凤书赴京应试(此次他考中进士),参与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受到了光绪帝的赞赏。庚子(1900)之役,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光绪、慈禧逃西安,他奔赴“行在”,受命担任侍读、典籍厅主稿。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录取36人,为其他房管所不及。不久,他遭诬陷外放福建漳州府云霄同知加知府衔,息讼兴学,政绩卓著。光绪三十年病逝,享年45岁。

步凤鸣著有《别录》二卷、《鸡肋集诗》二卷、《肋编篇诗词》二卷、《甄余篇》一卷、《书启》十二卷及《兰穆斋骈文》等。

步凤藻(1874-1933),步凤鸣之五弟子,字章五,(别作彰五、章武),号翰青,自号杞人、林屋山人。自幼功读诗文,学业出众,参加童子试名冠诸生,后到信陵明道书院学习,受到师长的器重。光绪二十三年(1897)先拔贡,入国学,与祥符靳志(仲云)、孟津许鼎臣(石衡)并称为“中州三杰”。光绪二十九年他考中顺天府乡试弟十二名举人。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他应聘任北泮书局总纂督练处总文案、北洋军管学校文衡等职,后又以知县官阶分配到直隶省藩、臬两司任文案兼统计处事宜及房山高线铁路会办。辛亥革命后,他到洹上(安阳)劝说袁世凯参加共和;袁当大总统后聘他为总统府秘监、清史馆协修,与袁次子袁克文(寒云)结为金兰之好,克文视他为同胞,亲书“无著天亲”相赠;袁氏谋帝制,他极力劝阻;民国5年(1916)袁氏称帝,他愤然辞职,去上海与袁克文同入济生会,寓集云轩行医济世,以治愈总统冯国璋之妻奇症而名噪京沪。其间他还经常为《晶报》撰文,鞭挞时弊。后独办《大报》10年,深受各界欢迎。

步凤藻热爱自已的祖国,时刻盼望祖国的统一和独立富强。从甲午战争签定《马关条约》起,到“九·一八”事变后的30余年

间,他以诗歌、民谣、醉客、短评、答客问等多种形式痛斥清政府丧权辱国、民国初军阀混战、蒋政权恬颜事敌,呼吁当局尊重民心,团结御敌,写下了许多激昂悲壮的名篇。甲午之战,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把台湾割给日本,出卖国家主权。他借用时人悼念京剧名丑杨三所作挽联“扬三死后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痛骂卖国贼,直指李鸿章。民国19年,他的义女、名演员曹艳秋在台演出时,他特地寄诗一首:“版籍殊方俗,衣冠祖国风, 何时罢歌舞,一吊郑成功”,表达了他对台湾人民的深切怀念和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的爱国之情。特别是他晚年困居上海,中风卧床,濒于病殁之际,目睹祖国大好河山沦入敌手,乃愤然写下:“有来袭,无反攻,安怪敌虏日汹汹!有退守,无进占,安怪边境为敌陷,……塞上屯兵三十万,风吹不度受降城。”严辞斥责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并呼吁停止内战,派兵应敌。民国21年他又寄诗给曾和他一起在小站随袁世凯练兵的李应谦中将,劝他“转战入东洋”,把日军赶出国境。

步凤藻曾在《山人醉语》一文中写到:“奴隶俳优,世人所鄙,食力作苦,何鄙之有?若夫执政奸政,执法枉法,文也舞弊,武出黩武,虽居权贵,吾亦谓之下流矣!”十分同情下层群众,深恶军阀政客。他精通乐曲,当时上海的名演员有100余人拜他为义父,经常在一起唱和酬酢,欢洽异常,但他对权贵却不屑一顾。他曾在保定军校任教,他的学生许多人当时已位居将帅,每年都给他寄来大量汇款以示敬意,他从未向任何人回信,并将所寄之钱随手散给穷人。

民国22年7月他病逝上海,归葬帮里步大楼村。著有《林屋山人集》十三卷,收入所作诗文861篇。

徐本善

徐本善(1860-1932),号伟樵,道号乾乙真人,杞县人。少时曾随父朝拜武当山,谒遇真宫,武当山气象万千的景色,金碧辉煌的建筑,精湛绝世的拳术使他为之倾倒,遂起弃世出家之念。20岁由家经南阳,入武当,拜龙门派王复邈、刘复宝为师,研经习武。

徐本善性情忠厚,聪敏过人。随师诵经,过耳不忘。数年后被明了真人纳入灵门弟子,授以武当内功、拳术。在老师的严格指教下,他勤学苦练:夜行曲径定时往返,暮夜置身深谷野岭,砺志练胆;平日于庙堂立桩,跃行其上;继练独臂取水、足趾行走、手指挂物、悬空击袋;又于双臂套铁环各5只,每只1斤,抖臂发射,直出横飞,环环中的。他从师习艺10余载,深得

武当拳术奥秘,坚持闻鸡起舞,风雨不辍,武功日臻上乘,却深藏不露。

光绪十五年(1889),他监修武当山神道,劳绩卓著,被襄阳府尹熊斌命为武当山全山道总。宣统元年(1909)拟扩建紫霄宫十方丈环廊大院,均州香客200余人寻衅闹事,为首者自侍膂力过人,出言污秽,蛮横无理。知客、监院规劝无效,徐本善不得已示艺震慑。他顺手操起一根粗6寸,长丈5的过木梁,舞动生风,吼到:“谁敢上来!”闹事者个个吐舌缩颈,伏地求饶。自此,武当道众及百性始知徐道总武功高强,遂有徐武侠、徐大侠、徐教师之称。

1931年春,贺龙率红三军由洪洞撤退,经襄阳、谷城、均县、郧阳折至武当山,派部下郭凡先行拜徐。农历4月20日,徐率道徒50人于紫霄宫东天门外迎接贺龙及其部下,并亲自安置。将父母殿作为贺龙卧室兼司令部办公室,他与精与武功的弟子冷合斌、水合一、李合起等暗中护卫贺龙;又腾西宫道院为后方医院,安置伤员,派道徒协助护理;再尽出仓库资财以助军需。农历5月,侦知敌范士贞部自老河口经水路向郧阳运送弹药,贺龙派部下化装截取,另派小分队于土关垭设伏接应。徐本善要求相助,被贺龙婉言劝阻。入夜,徐暗率弟子3人飞行山路200里,拂晓到达老河口,在群众帮助下,配合红三军截获敌人子弹50万发。贺龙对此十分感激,代表全体指导战员表示感谢,并拜徐为师,演练武当拳法。入秋,红三军作战略转移。行前,贺龙特留黄金2斤修缮武当,并亲作一联赠徐:“伟人东来气尽紫,樵歌西去云腾霄”,首嵌“伟樵”,尾嵌“紫霄”,借喻徐为紫霄宫之首,以示推崇。留下的500多名伤病员在徐本善及其道徒的调户下渐次痊愈,由徐分批护送至房县大木场归队。

贺龙赠金,被均州民团团长马老七侦知,于1932年秋率匪徒强索,遭徐严辞拒绝。匪徒蜂拥扑来,徐飞脚踢倒石栏杆一根,又将700斤重的望桩连同云板一齐抛出丈外,众匪徒骇然逃窜。马老七贼心不死,数日后乘徐单身下山之机将其暗杀于万松亭山垭口。众道徒将徐葬身于紫霄宫东天门陈沟湾。

侯意园

侯意园(1860-1936),名汝诚,杞县焦喇村人,居县城西门大街。生于世宦之家,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喜画爱诗,以县考、府考、院考皆第一名考中秀才。其后科考不遂人愿,出外交游。光绪十三年(1877)在归德知府文仲恭处客居时,曾在莲池书院山长吴挚父主持的庠生考试中替人捉刀取得第一名,吴深服其才,收他为弟子。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代理直隶省布政司理问职务。次年(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人民惨遭蹂躏,他写下“飞鸿乱影家何在,谈虎色变气不豪……侯生不是寻常血,可有英雄百炼刀!”的诗句,痛斥清朝统治者不战而逃的行径,抒发了爱国志士不忍外辱的愤懑之情;同时在北京全力创办同善堂,收养避难妇女儿童1400余人,供应食宿;又数次与联军司令瓦德西交涉,要他下令禁止联军杀掠,保证妇幼安全。是年9月,清政府为讨好洋人,下令直隶地方官吏大肆逮捕“拳匪”(义和团),侯因任职理问,参与审讯。他虽多方斡旋,竭力为之开脱,但仍有许多人难免监牢之苦。他满腔悲愤,借洒浇愁,作诗哀叹无力救助同胞:“惊魂无定欲何之,日坐法庭权理司,枭首难平诸国恨,存心自有上天知”,遂以老母年迈为由辞职,此时,李鸿章主持和议,将支持义和团抗击联军的直隶布政司(侯的上司)罗延雍处死,侯闻知悲痛万分,泣作“腥风吹血剑光寒,匝地黄云万马盘,……飞磷几处添新鬼,未吏无能救长官”,以志哀悼,并辗转寻觅,将罗之遗金千两送交其家属。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委任侯为军政执法处发审官。民国3年,侯利用职务之便保释被捕之国民党员(传为于右任)。后见国事日非,遂退位隐居,以文会友,创作诗画,研究金石。民国23年,他由北平移居开封,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邀其至南京叙旧,数月始返。民国25年4月5日病逝开封,年76岁。著有《意园诗勼》、《意园印石录》及国画山水、花卉多幅,南京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去台人员携去,曾在台湾中原文化展览会上展出。美国东方文化研究所将侯收入《东方画家列传》。

胡诗昕

胡诗昕(1870-1958),字雍甫,号庸铁,祖籍河北荣城,先世迁杞县裴村店。胡生于杞,一岁丧父,出继于叔父。因叔父为县学秀才,博学多识,胡受家教影响,自幼勤奋好学,学业超群,18岁考取县学秀才,24岁考中光绪二十年甲午科河南乡试举人,授职拣选盐大使,未就职,在家设塾授徒。其间先后加入衡门诗社,梁苑诗社,与诗友唱和酬答,被传为文坛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