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11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苏俄根据材料一可知从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美国根据材料二中“不对经济进行干预”到30年代大危机之后,推行罗斯福新政得出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转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从当时苏俄面临的国内国外的严峻的形势分析,美国从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分析。第(2)问,美国的国家干预从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二战后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方面分析;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影响从对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同时应该看到它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
答案:(1)苏俄: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
原因: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
美国: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
原因: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
(2)美国: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立法保障,长期实施。影响: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苏联:政府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14.(2019届高三·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
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12分)
解析:材料观点是经济的盛衰主要是“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导致的。可以选择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与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关系,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不会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爆发;也可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与苏联的经济危机的关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过分强调通过对农业的剥削完成资本积累,进而酿成民生问题和社会危机。总之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阐述: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9世纪2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呈现周期性爆发的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但其固有的矛盾终于导致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总之,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就不会消亡。
示例二:
观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必然会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
阐述: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鲜明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僵化的体制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无视经济规律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弊端是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
(以上示例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