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教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了解,有助于认识设计师和受众心理。本课程对五感进行了独立的讲解,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互不相关,以上感官之间是有通道连接的,指所谓的通感现象,我们在后面的设计应用课程中会分析。

作业:

1、名词解释:感觉 视觉后像 2、填空:

1) 阈限 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

2)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了三类: 外受 、 内受 和 本受 。

3)感觉依赖于输入信息的 性质 、 强度 和 差异 。

4)视觉感受由锥体细胞和 杆体细胞 组成,其中,既感光又感色的是 锥体细胞 。

5) 感觉 是人类一切认知和思维活动的起点。

6)视觉按不同特性可分为颜色视觉、明度视觉和 运动视觉 。 7)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称为 运动视觉 。

3、在你所学的设计门类,找到2个利用错觉或避免错觉的案例,加以说明。

第二节 知觉

教学目的:通过对知觉的一般原理的学习和对错觉(尤其是错视)规律的掌握,认识到知觉在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设计实践中强化和合理运用知觉规律。

教学重点:知觉组织 错觉

教学难点:知觉组织在设计中的运用(运用例证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讨论法、例证法等 教学过程:

一、知觉的概念与心理学认识过程 1、概念

2、心理学认识过程 二、知觉的特征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三、知觉组织

1、简洁律 2、恒常律 3、图与底 4、错觉轮廓

5、整体特征优于局部:接近律和相似律 6、深度知觉

四、错觉:被愚弄的知觉 1、有效错觉 2、错觉矫正

教学内容:

17

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从感觉与知觉得关系(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被动与能动)引入本课。

一、知觉的概念与心理学认识过程 1、概念

1)知觉(perception)是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的刺激的过程。

2)知觉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辨别与识别客体。 2、心理学认识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感觉先于知觉(感觉在先,知觉在后),感觉完成后,知觉才开始工作,就像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一样:先输入信息(感觉),在进行运算处理(知觉)。人们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直到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实验,如似动实验等才让大家认识到:二者的关系远没有那么简单。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感觉与知觉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二者不能被割裂开来,这符合了该学派的整体观。阿恩海姆进一步从视觉与知觉的关系入手,认为视觉绝不简单是一种客观接收,而具有主观思维性,即“视知觉就是视觉思维”,视觉和知觉水乳交融,无法分离,眼睛看到的同时就进行着知觉判断,这比任何的计算机要快得多,也更“人性化”。

由“感、知觉分离”到“感知觉一体”,最后把感觉的内容包容于知觉内容之中。

二、知觉的特征

1、整体性:把对象知觉为统一的整体。(如图1/2 3)

2、选择性:选择性地接受刺激,形成某种知觉可能。(如图4/5)

3、理解性: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对象进行了解和感悟。(如图6)

4、恒常性:知觉不随条件变化而改变,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感受。分为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色彩恒常性等。(如图7)

图1 2 3

4 5 6

7

18

三、知觉组织

知觉组织:一切知觉经验,都必定是某种分门别类的加工过程的最终产品,这种分门别类的工作就是将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人们能形成连续知觉的过程。知觉组织主要包括: 1、简洁律(图示)

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的倾向,所谓“简化”并非仅指物体中包含的成分少或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是一种将任何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

知觉简化的特性对人的认知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自身的力使它呈现向最简化的结构或紧张力减少的状态发展的倾向,体现为人们对于简洁、对称、规则图形的喜好;另一方面,简化、规则的倾向使人们的活动变得简单、程序化,这样就会有相反的力则对它起到抑制的作用。 2、恒常律(图示)

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大小、形状、方向恒常性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画面中的情境线索;二是人们的先验知识。 3、图与底(图示)

“图”是居于前部的区域,“底”是被看成用来衬托图的背景。

图比底,轮廓较为完整,封闭,形状较为规则,面积比较小,色彩比较浅;此外,更重要是能组织成为一定意义的区域倾向于感觉为图。

“两难图形” :图底区别就不太明显。

如下图:左边的图形,没有明暗对比,并缺乏封闭的轮廓,因此图、底比较模糊;如果将字母变黑,就能很容易地分辨出这些字母。

两可图形是一些模糊的、不稳定的图形,它们使人们能对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上产生多种可能。(图例)

讨论:明确和模糊图底关系各有什么好处?

结论:明确图底可造成清晰的视觉认知,对比鲜明,信息明确,给人有力、豁达、果断等心理感受,但这种感受较浅显,缺少回味;模糊图底使二者关系暧昧,信息含混,给人含蓄、朦胧、柔美的心理感受,这种图底关系的交错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变化,给人更多回味空间。 4、错觉轮廓(图示)

错觉轮廓(Illusory Figures)也被称为主观轮廓,是指那些没有直接刺激而产生的轮廓知觉。

原因:

A画面内存在有规则的空白,人们试图赋予它意义;

B人的知觉系统倾向于将事物组合成简单、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 5、整体特征优于局部:接近律和相似律(图示) 接近律、相似律的本质上都是简化和整体化知觉对象的组织原则,即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知对象的同时,也倾向于将近似、接近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

19

体加以认知。

6、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图示)

人们的视觉所观测到的外界世界是二维的,但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三维的,这是因为人的感知能通过一定的关于深度的信息确定深度。

1)深度知觉产生包括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原因:

A主体:人双眼提供的视差和视轴辐合是产生深度知觉的重要生理机制。 B客体:所观测对象的图形为感知提供了深度线索。

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图像中的元素,增加或减少图像的深度。 讨论:请比较中世纪的绘画《圣洛伦佐的殉教》和达·芬奇的绘画《最后的晚餐》,看看两者表现三度空间的方式有何不同?其深度知觉线索包括哪些?

2)主要深度知觉线索包括:

A大小: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显得更近;

B质地:组成质地的单元大的比小的显得近,例如建筑效果图中运用地板砖来表现室内空间纵深;

C插入:阻挡其他物体的不透明物体显得更近; D焦距:细节清晰的物体比模糊的物体显得近;

E饱和度:高饱和度的颜色比低饱和度的颜色显得近。 四、错觉:被愚弄的知觉

按上节课作业要求,同学们展示利用错觉的设计并说明。 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人在已被证明错误的方式下体验刺激。 幻觉和欺骗:

幻觉:例如透视、恒常性、整体性等;

欺骗:来自信息“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即人记忆中存储的概念,如对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期待、动机、文化等方面的对人知觉产生的影响。(图示) 1、错视的种类(图示)

1)长度错视(缪勒—莱依尔错视) 2)分割错视(波根多夫错视)

3)对比错视(戴波卡夫错视、艾宾豪斯错视、尼卓错视) 4)变形错视(海林错视、奥比索错视、佐尔纳错视) 2、有效错觉

1)艺术设计创作

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所谓OP(Optical Art))风格,也称为“光效应艺术”,就是一种利用视错觉的艺术。这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目的就是利用光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通过几何图形元素的并置、叠加、错位等方式愚弄人们的视觉。这些图形没有什么明显的主题思想,它只是使人感觉闪烁、流动、模糊等,让平面、静态的画面出现奇异的动态效果。(图例)

2)营销技巧

带有液晶显示器的产品常会在显示屏周围设计一圈深色的衬圈,黑色的衬圈利用相互位置接近、属性类似的物体更易于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整体的原理,使黑色光洁的显示屏和旁边深色的衬圈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从而增大了显示器的面积。(图例) 3、错觉矫正

调整轮廓线条和比例矫正形态错觉,设计师有意识地拉长标识使标志显得比例正常、易于识别,例:避免错觉的交通标识。(图例)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