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GDP:国内生产总值,它衡量的是一国的总收入,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指标。
GDP既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同时又衡量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反映了这些物品的价值;
包括在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 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劳务;
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衡量的市场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 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发生的生产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一国居民的总收入减折旧。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在完成他们对政府的义务之后剩下的收入。 GDP(Y)的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C+I+G+NX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汽车、家电、食品、衣服、医疗、理发以及教育)。
投资:对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它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总和,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地方、州、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支付公务员薪水)。
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出口—进口)。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以前的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生产的价值,真实GDP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的。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基年的平减指数总是等于100),衡量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
GDP衡量市场,它几乎未包括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没有包括环境质量,未涉及收入分配,但就大多数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人们对高收入的偏好大于低收入)。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消费物价指数: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的步骤:
1、 固定篮子;2、找出价格;3、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4、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5、
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的目的是衡量生活费用的变动,但消费物价指数并不是生活费用的完美衡量指标:
1、 替代偏向:消费者倾向于购买那些变得不太昂贵的物品;
2、 新产品的引进: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减少了维持相同经济福利水平的费用; 3、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如果物品的质量逐年变差,即使物价不变,一美元的价值也下降
了,因为你支付同样的货币量得到的东西变差了。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差别:
1. 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购买
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2. 对各种价格进行加权以得出一个物价总水平的数字的方法不同。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名义利率(货币量):衡量美元数量变动的利率。 实际利率(购买力):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第25章 生产与增长
GDP既衡量经济中赚到的总收入,又衡量经济中用于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真实GDP的水平是判断经济繁荣与否的一个良好指标,而真实GDP的增长是判断经济进步与否的一个良好指标。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而生产率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 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的存量。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旷藏。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的区别:技术是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人力资本是指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提高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是把更多的现期资源投资于资本的生产。
收益递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政府政策能以许多种方式影响经济的增长率:鼓励投资和储蓄、鼓励来自国外的投资、促进教育、促进健康、维护产权与政治稳定、允许自由贸易以及促进新技术的研发。 高速的人口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紧张,稀释了资本存量,但同时又促进了技术进步。 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股票、债券) 债券: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由于风险的存在所以长期债券支付的利率
通常高于短期债券)。
债券的三个重要特点:期限、信用风险、税收待遇。 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与债券相比,股票既给持有者提供了高风险,又提供了潜在的高收益。 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银行、基金) 共同基金:向群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金融机构的共同目标:把储蓄者的资源送到借款者的手中。
封闭经济中,国民储蓄是在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同时根据Y-C-G=I,可以得到此时的储蓄等于投资。
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允许一个人的储蓄为另一个人的投资筹资而使个人储蓄与投资不相等成为可能。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真实利率决定了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 政府政策
1、 储蓄激励(利息税降低)如果税法改革鼓励更多的储蓄,则利率下降且投资增加; 2、 投资激励(投资赋税减免)如果税法改革鼓励更多的投资,则利率上升且储蓄增加; 3、 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政府通过预算赤字而减少了国民储蓄时,利率就会上升且投资减
少。预算盈余则增加了可贷资金的供给,减低了利率,并刺激了投资。 挤出:由于政府借款而引起的投资减少。
当金融市场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时,它就有助于使经济中的稀缺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第27章 基本金融工具
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学科。 现值:用现行利率产生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未来值:在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复利:货币量的累积,比如说银行账户上货币量的积累,即赚得的利息仍留在账户上以赚取未来更多的利息。
贴现:寻找一定量未来货币现值的过程。 风险厌恶:不喜欢不确定性。
由于边际递减效应,所以人们失去一定价值的损失带来的效用大于赢得相同价值获得的效用。
由于风险厌恶的存在,人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风险:保险、多元化和风险收益权衡取舍。 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看,保险的作用并不是消除生活中固有的风险,而是更有效的分摊风险。 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只影响一个公司的风险。 市场风险:影响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风险。
多元化可以消除特有风险,但是不能消除市场总风险。 当人们增加他们投资于股票的储蓄百分比时,他们增加了他们预期可以赚到的平均收益,但也增加了面临的风险。
投入的股票越多,风险和收益就越大。这种权衡取舍取决于一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这反应
了他的偏好。
基本面分析: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的描述。 随机行走:一种变量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第28章 失业
自然失业率:经济中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量。 周期性失业:失业量围绕自然失业率逐年波动。
劳工统计局把家庭中每个成年人分别划入三个类别:
1. 就业者:作为得到报酬的员工而工作的人;
2. 失业者:能够工作且在之前四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3. 非劳动力:不属于前两个类别的人。
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数。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已放弃寻找工作的人。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又是长期的。成为失业者的大多数人将很快找到工作,而经济中大部分失业问题是由少数长期没有工作的人所造成的。
在一个理想的劳动市场,工资的调整会使劳动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这种工资的调整将保证所有工人总是充分就业。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经济中总是存在失业的原因:
1. 工人寻找适合于他自己技能与嗜好的工作需要时间; 2. 最低工资法; 3. 工会的市场势力; 4. 效率工资理论。
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失业保险制度的设计影响了失业者寻找工作的努力程度。
最低工资法通过把不熟练与无经验的工人的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而增加了劳动供给量,并减少了劳动需求量,它所引起的过剩劳动供给代表失业,工人失业是因为他们等待工作岗位的开放。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中撤出劳动。
当工会推动有工会组织的行业的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时,工会就创造出了过剩的劳动供给,从而引起了失业。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如果工资高于均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