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学的一份书目 下载本文

汉语语法学的一份书目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 ———《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

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版。 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主编(方绪军著《现代汉语实词》、张谊生著《现代汉语虚词》、齐沪扬著《现代汉语短语》、陈昌来著《现代汉语句子》、范开泰、张亚军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版。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版。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范晓、张豫峰等《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版。 ———《求真集:对汉语语法问题的一些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版。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7年第1版。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版。

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人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 马庆株主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著指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主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版。 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崔应贤《现代汉语语法学习与研究入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邵敬敏、任芝锳、李家树《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周国光、张林林《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

汉语语法学的一份阅读方案

1.语法体系及其他(吕叔湘)[载《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 延伸阅读:

⑴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⑵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⑶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⑷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 ⑸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 ⑹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 ⑺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2.现代汉语语法要点(吕叔湘)[载《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4)。] 延伸阅读:

⑴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⑵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 ⑶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

3.词类划分中的几个问题(文炼 胡附)[载《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延伸阅读:

⑴郭 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

⑵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东方书店,1955。 ⑶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⑷陆俭明《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⑸马 彪《运用统计法进行词类划界的一个尝试》,《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⑹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言研究》1989年第1期。 ⑺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⑻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 ⑼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⑽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4.虚词研究浅论(陆俭明 马真)[载《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语文出版社,1999)。] 延伸阅读:

⑴范开泰《现代汉语虚词功能探新》,《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2000。 ⑵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⑶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⑷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语文出版社,1999。 ⑸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4/1999。 ⑹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 ⑺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张斌、范开泰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主编,商务印书馆,1982。 ⑼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

2

5. 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华萍)[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延伸阅读:

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 ⑵《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6. 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朱德熙)[载《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延伸阅读:

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 ⑵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4期。 ⑶齐沪扬《现代汉语短语》,张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⑷朱德熙《语法丛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⑸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 ⑹《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7. 句子分析漫谈(胡附 文炼)[载《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 延伸阅读:

⑴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张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⑵张 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⑶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 ⑷《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8. 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炼 胡附)[载《中国语文》1984年第3期。] 延伸阅读:

⑴李芳杰《定语易位问题刍议》,《语文研究》1983年第3期。 ⑵陆俭明《汉语口语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 ⑶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商务印书馆,1993。

⑷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⑸潘晓东《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 ⑹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⑺张 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⑻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

9.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胡裕树 范晓)[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延伸阅读:

⑴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⑵范 晓《关于句子和语法和不合语法的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

⑶胡裕树《试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 ⑷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⑸沈开木《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 ⑹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⑺石安石《句义的预设》,《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

10.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朱德熙)[载《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3

延伸阅读:

⑴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⑵吕叔湘《歧义类例》,《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⑶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商务印书馆,1993。 ⑷邵敬敏《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⑸沈家煊《“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 ⑹王建华《论语境歧义》,《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⑺文炼、允贻《歧义问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⑻徐思益《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 ⑼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 ⑽朱德熙《语法丛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1.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 (陆俭明)[载《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延伸阅读:

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7年第1版。 ⑵林裕文《回顾与展望》,《中国语文》1982年第4期。

⑶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版。 ⑷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⑸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 ⑹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⑺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5。 ⑻徐通锵、叶蜚声《“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述评》,《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

12.关于语义指向分析 (陆俭明)[载《中国语言学论丛》总第1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延伸阅读:

⑴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3期。

⑵沈开木《论语义指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⑶徐复岭《连动短语前状语的语义指向》,《汉语学习》1986年第3期。 ⑷詹人凤《语义指向与语法关系》,《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2000。 ⑸张国宪《谓语状语语义指向浅说》,《汉语学习》1991年第2期。

13.句子的理解策略 (文炼)[载《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延伸阅读:

⑴贺阳《汉语完句成分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⑵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⑶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语文研究》1996年第1期。 ⑷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⑸文炼《句子的解释因素》,《语文建设》1986年第4期。 ⑹文炼《句子的理解与信息分析》,《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 ⑺文炼《句子种种——谈谈句子和语境的关系》,《中文自修》1986年第6期。 ⑻杨锡彭《粘宾动词初探》,《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4.复句问题论说 (邢福义)[载《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4

延伸阅读:

⑴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⑵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⑶邢福义《语法问题探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⑷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

15.复句分析 (张斌)[载《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延伸阅读:

⑴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⑵林裕文《偏正复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⑶文 炼《关于分类的标准和依据》,《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⑷王维贤《复句和关联词语》,《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期。 ⑸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 ⑹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