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方志就是“地情书”,有“资治、教化、存史”的重要作用。本志遵循《秭归地方志工作条例》,本着秉笔直书、客观记述、逾时不书、越境不书、生不立传的原则,力求资料详实,特点突出,文字简洁,文约事丰,简要记述两河口镇容镇貌、自然资源、政治、经济、农业、工业、经济、文化、卫生、交通、民俗、宗教、名胜风景等概况,力求做到对历史负责,对子孙负责。
本方志时间段上起1976年,下至2006年,个别情况略有突破,历史轶闻作了补述。
本志采用语体文记述,资料来源于各单位。
二、两河口镇简介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分
两河口镇地处长江西陵峡畔,是秭归西南交通枢纽重地。南与长阳接壤,西与巴东毗邻,东与郭家坝西坡、建国交界,北与沙镇溪镇为邻。镇内陆路是通往西南边陲磨坪、梅家河的咽喉要道,东北横跨334省道线,沙磨干线将全镇东西贯通。我镇距沙镇溪港口18公里,距县城茅坪70公里。
两河口镇山川起伏,河谷相间,林木丰茂,物产繁多,是典型的农业大镇。
全镇版土面积27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52公顷,林地1658公顷,荒山荒坡1904公顷,水域357公顷,非生产用地1684公顷,辖19个村1个场,111个村民小组,9456户32424人。其中农业人口29801人,城镇常住人口4600人。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收入10009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315元。
镇内山峦起伏,立体气候明显(位于海拔200-2056米之间),盛产烤烟、柑桔、核桃、板粟、苞谷、高山蔬菜等经济作物,境内资源丰富,水能、煤炭、铁矿、高岭土、硅石等自然资源储量大、质地好,工业开发潜力后劲大。
两河口镇老集镇,位于两河村三组牛首岩,东径110°27′-110°37′,北纬30°44′-30°56′,占地4.84ha,单位房屋47栋681间,农户76栋171间,人口2000人,建筑以土木与砖预混建为主,房屋基地前坎后岩,道路狭窄,沿街农户住房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卫生条件差,供水不足,没有发展余地。2001年3月,因山体蠕滑变形,经省、市、县民政部门、
国土资源部门和县“四大家”等领导现场测险,决定搬迁建设新集镇。 新集镇2002年11月竣工,11月25日镇政府及镇直有关单位正式在大楼办公。 两河新集镇位于太坪村二组(太坪庵),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座南朝北,依山傍水,水电配套,设施完备,堤前清泉潺潺流过,室外有柑桂阵阵飘香,左有堤坝作依托,右有街道作陪衬,千米长堤犹如卧龙伏波,四围青山,令人心旷神怡,新集镇形成山、水、桥、堤、广场、街道六位一体的自然景观,是两河境内最理想的集镇基地。 新集镇占地规划16.44ha,已建成区占地3.67 ha,新建居民房15栋26户52间,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原有单位房12栋,房屋以砖混四层居民式房屋为主。人口4500人,居民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 新集镇规划到2010年用地37.57 ha,人口8000-10000人。 两河口镇直属村(场)组一览表 村名 组(个) 村名 组(个) 村名 组(个) 村名 组(个) 牌楼村 4 太坪村 6 中心观村 7 高桥河村 8 两面山村 3 6 薛家村 5 香龙村 5 两河村 8 7 铺庄村 6 8 宋家村 4 云盘村 4 二甲村 6 3 王家垭村 6 月明山村 8 堰塘坪村 7 场 土珠庙村 天池垭村 白庙岭村 谭家河村 云台荒场 合 计 村19个,场1个,村民小组111个 附 注 三、建置沿革 公元前八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我地属夔子国(楚的附庸)。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我地为建平郡长宁县,郡治由秭归迁至巫山,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长宁县为秭归县,唐天宝元年为巴东郡治区,明代我镇为龙城里,清初、中期为前龙城乡,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因李楚圣进京面圣减免秭归农民负担,我镇为楚圣乡,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两河与沙镇溪镇合称“前归仁乡”,民国26年(公元1937年),我镇谓“中和乡”,乡驻地太坪庵,民国35年(公元1946年),两河口、磨坪、梅家河合并为“龙城乡”,乡驻地白庙岭,解放后,1949年11月设两河区,区政府驻地营盘,1958年设两河口人民公社,1985年设两河口镇,驻地两河牛首岩。2002年11月25日,镇政府迁移太坪村二组太坪庵。 四、自然地理条件 (一) 地质 镇境内地质构造、地层属中生界、二叠系、三叠系、震旦系、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史书记载,由古老的内陆湖突起而成。地层厚度322-1250米,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碳质页岩及煤层,岩石厚度为400-750米,震旦系和二叠系为海相沉积地层,分布于香炉山两翼,第四系为现代河流冲积阶地,分布于太坪河流域。
(二) 地貌山脉
我镇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有悬崖峭壁,也有盆地(太坪大坝)河谷,镇内山脉属大巴山余脉,主峰香炉山、云台荒(海拔2065米),派生三条支脉:第一条支脉由七甲山、白马岭、头道卡、红土岭(分支王家垭)、营盘、宋家、双龙、两河、牌楼;二条支脉由中心观、白鹰观、雨水荒至太坪;第三条支脉有月明山、土珠庙、卧虎垭、两面山。所有山脉由北向南排列,期间有四条纵深河谷:谭家河、干沟河接偏岩河、黄岩河、纸溪沟。随着山势的蜿蜒起伏,蜿蜒向东,横贯两河全镇,向邻镇沙镇溪延伸。我镇最低点鱼儿溪、王子沟(河谷段)海拔200米,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65米,从古到今有“一脚踏三县”之传说(秭归、巴东、长阳)。
(三) 水系
1、 河流:我镇山高险峻,沟壑密布,汇成三条溪流:1石坪河,谭家河流入青干河;2纸溪沟,河流入郭家坝童庄河;3我镇最大水系为太坪河。它发源于香炉山东麓。茶园、棕坝、绿豆溪三条支流入干沟河。干沟河延伸至高桥河玉珠山麓,突然注入大量老龙洞地下泉水,流经偏岩河、太坪河,再次增添
支流黄岩河、小溪河,汇入锣鼓洞河注入长江。境内流长53.9km,流域面积532.3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50m,水深0.71m,平均流量19.06m/s,年平均流量为6.01亿立方米。河道总落差为873米,平均坡降10.9%,洪水期最大流量2350 m/s,枯水期最小流量为1.8 m/s。 地下水、老龙洞穴出水:属鄂西裂隙喀斯特水,洞口面积70m,据长江三峡水文地质考察记载含水地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奥陶系,埋藏深度大于200米,水的类型为裂隙喀斯特德国度)。水质很好,有利于人畜饮用。 老龙洞岩石裂隙水流长42.3公里,流量1.1m/s,跌水落差5米,洞水补给原有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洞水顺层沿构造线向低地呈汇流型运动,为我镇人民带来幸福——农田灌溉、人畜饮用,水力发电,民间传喻:“老龙洞水日夜流,流的都是米和油”! 两河口镇有水洞穴一览表 位置名称 高桥河老龙洞 太坪黄岩河 二甲下茶园 水系性质 主流 ★ 支流 ★ ★ 洞室 1 2 1 面积(m2) 70 2.0 1.0 流量(m3/㏕) 1.1 0.3 0.2 3注2注12333水。即垂碳酸钙型水,矿化度<0.5g/L,多为软水至微硬水(4-16洞穴水成分:垂碳酸钙镁或镁钙型水为主,ph值多为7~8呈中性或弱碱性水。 喀斯特:源于前南斯拉夫的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包括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和地下河等,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我国南部的云、贵两省就具有丰富的典型喀斯特地形景观,如石林、象鼻山等。
德国度:指水的硬度,每一度相当于每升水中含有10mg氧化钙或7.2mg氧化镁。
2、 降水
全镇降水时段分布不均,有明显的丰枯差异,全镇降水量在1000~1910mm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460mm,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每上升100m,降水量增加35~55mm,降水垂直分布为海拔1800m以上(云台荒、香炉山、七甲山、月明山)降水量全年达1920mm,每年4-10月有强降水,出现山洪暴发,冲毁堤防、水渠等设施。海拔350m年降雨量为1160.2mm,海拔860m年降雨量为1143.4mm,海拔1100m年降雨量为1404.2mm,海拔1560m年降雨量为1865.2mm。
注2
注1
五、气候
1、 气候特征:两河口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冬暖少雨。镇内中低山地区(海拔600米以下,河谷地段),是春暖夏热,秋干冬寒。海拔1500以上基本无炎夏气候,海拔1800米以上地区(云台荒、香炉山)
冬季寒冷天气达226天,占全年天数的62%。境内山峦起伏,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常有暴冷暴热天气。 2、 温度特征:镇内太阳辐射年平均为87-100千卡/平方厘米。西低东高,中部次之,全年以7月最大,12月最小,全年平均温度15-17?左右。四季变化较大,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气候凉爽,平均气温17?;夏季早晚气温低,中午高,夜间回凉,平均气温25?,受温差影响,高山菸叶和苞谷常遭冰雹袭击;秋天平均气温16.5?,受山脉阻隔和地形的抬升作用,常出现秋雨或干旱现象;冬季少雨,平均气温8?。每年元月最寒,全镇每年无霜期为250天,低山地区气温在0?以下不足二周,高山云台荒、香炉山气温在0?以下近两个月。 海拔200-480米全年气温一览表: 1月 4.2? 7月 26.9? 2月 5.6? 8月 26.6? 3月 10.1? 9月 21.7? 4月 16.0? 10月 16.9? 5月 20.4? 11月 11.1? 6月 24.1? 12月 6.4? 年平均气温15.9?,高山区例外。 六、土壤 我镇土壤种类较多,有酸性紫色土、黄棕壤、黄面砂土、黄大土、白善砂土、红砂土、黄膏泥土、黄糯土、红糯土、石灰大土、岩大土、石碴土、鼓眼砂土、灰包土、黄石砂土、扁石砂土、岩石碴子土,土壤呈微酸性和中性,镇内土壤普遍缺氮,大部分缺磷,半数缺钙,镇内耕作种植呈阶梯状,河谷缓坡地海拔500m以下为柑桔、水稻区,海拔2000m左右的云台荒为药材、蔬菜基地。
我镇田土大致可分七级:
一级田:水田、旱地平淌田。主要土壤为黄面砂土、黄大土、白善砂土、红砂土、土层深厚、质地优良、酸碱度适中,肥力较强,水田亩产1200-1400斤,旱地苞谷亩产800-1000斤。
二级田:土壤为黄膏泥土,黄糯土、红糯土、石灰大土、岩大土田,土质稍次,有一定坡度,水稻亩产800-1000斤,旱产700-800斤。
三级田:土壤主要为石碴土、鼓眼砂土、灰包土、土壤有机含量较低、砾石含量高达30%,坡度较大。
四级田:土壤属石碴土、鼓眼砂土,质地较差,坡度大。 五级田、六级田:属中层黄石砂土、扁石砂土、石灰大土、岩石碴子土,只适于发展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
七级田:坡度大、土层薄,砾石多,水土流失严重,基本属于荒田或林荒地。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一般在30°-40°的坡地基本全部退耕还林。
七、植被
我镇为古代天然植被变化较晚地区之一,原生植物(原始森林)早已荡然无存。代之以人工植被(造林)、天然次生植被为主。
植被类型大致如下:
1、 阔叶林:山楠、小叶青冈、青冈、樟树等; 2、 灌木层:映山红、黄连木、猫儿刺、苦枥木等; 3、 草木植被:蕨类(老虎苔)、瓦苇等; 4、 禾木科:白茅、芒……; 5、 莎草科:羊胡子草; 6、 活地被:地衣、苔藓;〕
7、 落叶阔叶:栓皮栎(花栎树)、枫杨、马桑、板栗、
黄连木;
8、 落叶灌木层:箭竹、映山红、蔷薇、猫儿刺、木姜
子;
9、 柏木林:枫杨、刺槐;
10、 针叶林:松树、杉树、柏木、冬青、马尾松; 11、 草本科:狗尾巴、白茅、羊胡子、香附子、何首乌、
马齿苋、夏枯草;
12、 灌丛:白栎、蔷薇、化香;
13、 竹林:荆竹、慈竹、苦竹、水竹、箭竹;
14、 经济林:柑桔、茶树、油茶、油桐、桃、李、杏、
梨、柿、核桃、板栗、漆树、桑树、葡萄等。
农业植被: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豆类、红薯、马铃薯; 油料作物:花生、芝麻、油菜;
经济作物:烟叶、麻类、药材、蔬菜。
八、矿产资源
1、 铁矿:
我镇铁矿主要贮存在上泥盆统写经寺组中的赤铁矿,称宁乡式铁矿,含铁出露地有以下三处:
(1) 樊家湾赤铁矿:编号39,距两河口镇集镇6公里,可直接运输到沙镇溪港口。该矿为泥盆纪沉积型赤铁矿床。主要含矿层位为黄家磴组,厚10余米,含鲕状赤铁矿2层,赋存于黄家磴组底部。矿体呈层状,长4500米,厚1-2米,个别地段厚达6.4米,含铁25.03~47.32%,已探明为中型矿床,据1962年普查资料蕴藏铁矿1553.5万吨。
(2) 白庙岭赤铁矿:编号38,距两河口镇集镇约9公里,香炉山背斜北翼,有沙磨公路可通往沙镇溪港,该矿为泥盆纪沉积型赤铁矿床,主要含矿层为写经寺组,含矿2层,呈层状、透镜状,长4000米,厚0.45-3.78米,平均厚1.25米,含铁27.37-42.63%,平均含铁35.86%,主要矿石为鲕状赤铁矿,经普查探明为小型铁矿床。
(3) 金竹山赤铁矿:矿石含铁38.65%,含二氧化硅30.16%,含硫0.025%,含磷0.785%,属低硫高磷赤铁矿。
2、 煤矿:
我镇煤矿属马鞍煤系、三叠统高碳质页岩中,1-2个煤层组成,含固定炭41.09-48.23%,灰粉22.21-32.65%,煤质好的发热量可达3724-6540千卡/公斤,煤质差的发热量多为809-1810千卡/公斤。
煤层中露(产区):牌楼、两面山(含硫较少);谭家河、偏岩河(含硫较多),还有谭家湾松树包。
附:两河口镇煤井储量一览表
两河口镇煤井储量一览表: 区块名称 牌楼岩屋沟煤矿 牌楼大岭煤矿 牌楼村煤矿 牌楼梅昌生煤矿 牌楼周立新煤矿 牌楼三尖煤矿 两面山桥沟煤矿 两面山挖炭山煤矿 锣鼓洞煤矿 两面山马路口煤矿 水沟煤矿 谭家河煤矿 石仓煤矿 铁路弯煤矿 月明山野狼坪煤矿 区块编号 区块面积(m3) CX-8-1 0.1289 CX-8-2 0.0765 CX-8-3 0.0898 CX-8-4 0.0697 CX-8-5 0.0921 CX-8-6 0.2946 CX-8-7 0.7823 CX-8-8 0.2072 CX-8-9 0.3151 CX-8-10 0.1612 CX-9-1 0.2799 CX-9-2 1.5123 CX-9-3 0.2545 CX-9-4 0.0782 CX-10-1 0.0260 开采时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2001年 3、 石灰岩: 我镇石灰岩矿产资源丰富,主要贮存于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中,分布于黄岩河,偏岩河两岸,一般含氧化钙48.8-55.59%,氧化镁0.17-1.25%,属潜力大、储量多的矿产种类之一。 九、生物资源
1 动物资源
(1) 野生动物:野猪、獐、麂、山羊、白糜子、狐狸、獾、野兔……
(2) 鸟纲:飞禽约50余种。常见的有野鸡、麻雀、乌鸦、喜鹊、画眉、布谷、鸽子、燕、杜鹃、黄鹂、猫头鹰、白鹤、鹭鹚。
(3) 鱼纲:白腮鱼、泥鳅、鳝鱼、鲢子。
附:其它动物:环节动物:蚯蚓;软体动物:田螺、蜗牛;节肢动物:蚕、蜂、蝴蝶;甲壳纲:虾;蛛形纲和多足纲:蜈蚣、蜘蛛;两栖动物:青蛙;爬行纲:蜥蜴、壁虎、蛇类。 2 植物资源(土特产) (1) 树木类:松、柏、杉;
(2) 药材类:麝香、鳖甲、蝉蜕、蜈蚣、杜仲、厚朴、桑皮、陈皮、枳壳、丹皮、木瓜、枳实、连翘、车前子、桔仁、枸杞子、杏仁、菊花、金银花、茴香、天麻、何首乌、麦冬、土茯苓、百合、葛根、泽泻、紫苏、薄荷、木通、鱼腥草、茵陈。
(3) 花卉类:艾、牡丹、山茶、鸡冠花、桅子、海棠、葵花、桂花、兰花、菊、杜鹃、玫瑰、茉莉。
(4) 蔬菜果品类:南瓜、黄瓜、丝瓜、苦瓜、葫芦、梢瓜、包心菜、白菜、青菜、萝卜、菠菜、芹菜、芫荽、茄子、
西红柿、辣椒、豇豆、葱、韭菜、大蒜、马铃薯、魔芋、柑桔、柚、桃、李、杏、梨、板栗、柿、枇杷、核桃、白果、红枣。 (5) 水生植物:藕、芋头。 (6) 调味品类:木姜子、花椒、茴香、生姜…… (7) 食用菌类:香菇、木耳。 镇内100-500年古树: 树 种 银 杏 金丝栗 油 杉 油 杉 松 树 株树 1 1 1 1 2 树高(m) 30 18 25 30 20 胸径(cm) 树龄(年) 230 48 160 220 40 500 100 160 500 100 所在地 白庙岭下石仓 香龙村 高桥河村鼓锣坪 长岭李家坪 月明山村 十、自然灾害 (岩崩、滑坡、洪涝、兽害、病虫害) 1 岩崩滑坡 ●白庙岭村上石仓秦家坪坍山滑坡:滑坡点位于两河口镇西南,距两河口镇集镇10公里,地理座标东径110°30′24″,北纬30°50′32″,此地斜坡陡缓相间,分布有三级缓坡平台,平台间为35°-40°陡坡相连,滑坡体在山顶缓坡上,缓坡高程1400米,陡壁坡面55°-65°,局部接近直立。 2000年2月28日8:15分,秦家坪山谷咆哮,重灾临头,20万方悬崖山石从海拔1400米(山顶高程1508米,山脚高程480米,相对高差1028米)的秦家坪狂奔乱舞,直泻山腰,下至樟木树坪,南至树林窝,北至偏坡,宽50米,厚20米,滑移长度1500米,损失公路2公里,高压线1000米,水泥电线杆5根,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损坏50立方米水池4口,水管4000米,集体房屋一栋9间,个体酒厂一家,茶叶加工厂一家,损失瓦15万块,木料250立方米,直接受重灾38户125人,轻灾户42户139人,直接经济损失183万元。
防范措施:
(1) 核实划分险区段,设臵路障路牌(禁止通行); (2) 从1999年7月起,确定4个敏感勘测点,固定4组8人轮流值班,一班值勤10天。
(3) 根据险情轻重,制定分期搬迁计划。
(4) 制定避险预案,为提高灾民的忧患意识,大会小会一环套一环,共有1500多人次参加会议,组织村民现场堪查3次共计55人次。
(5) 1999年8月,为8户转移到新开辟定居点土地建房安居,新修公路570米,架水管400米,牵电线600米,建六方水池一口。
(6) 应急措施:每户一张避险预案表,实行24小时昼夜监测,报警以鸣锣为号;根据具体情况逐屋逐户确定撤离路线的安全聚集点;滑坡前20天,小学生齐住学校,60岁以上老人转移到安全区亲戚家暂住。
灾民安臵:
对重灾户采取向经济条件较好的低山村外迁安臵,重建家园。外迁28户,安臵费每人1000元,国家下拨外迁安臵费共计60多万元。
一方受灾八方支援,县直单位与个人(包括村民在内)共捐资60万元,衣物43件,药品2箱,方便面4件,米328斤,腊肉8斤,邻村高桥河、白庙岭、大坪、谭家河每天组织300多劳力支援灾民搬迁近一个星期。
补充资料(根据省地质勘查报告):
(1) 秦家坪水文气象: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元月日平均气温5?,七月日平均气温28-30?,年平均降雨量997mm,最大日暴雨385.5mm,降雨多集中在6-7月份,降雨量占全年70%,十二月至次年2月为枯季,年平均蒸发量为959mm,相对湿度65-85%。
(2) 秦家坪地质岩性及地质构造:坡体表层覆盖为第四系残坡积及崩坡积物 Q4C01-d1-e1岩性为棕黄色、黄褐色粘土夹块石。下伏基岩为二迭系下统马鞍组(p1mn)、灰黑色灰岩、砂页岩夹煤层和栖霞组(p1q)灰黑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及炭质瘤状灰岩,灰岩硬脆。
●谭家河村葛腾山滑坡:2002年1月19日至28日,两河口镇谭家河葛腾山滑坡体长150米,宽100米,厚50米,总方量75万立方米,直接危及2个组13户4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及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抢险救灾,秭归县政府办、民政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和两河口镇党委班子赴险
区现场办公,对灾区灾民进行安排部署,没发生人畜伤亡事故,灾民获得妥善安臵。
2 洪涝灾害
1975年8月9日发生我镇百年难遇的大洪灾,江水横溢,泛滥成灾,鱼儿溪煤矿职工在睡梦中被卷走33人,葬身鱼腹死于非命,冲毁房屋120多间,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1998年洪水将太坪大坝河堤冲垮几个大缺口,2002年-2003年洪水再次将太坪河堤冲开几个小缺口。
3 冰雹灾害
民谚“雹走老路”、“雹打一条线”,说明冰雹来临有一定的路径和规律:
1由西向东转南:雹灾源于巴东县绿葱坡,由磨坪乡南部入我镇石坪、云台荒、月明山、薛家等地;
2由西南转北:也源于绿葱坡,由磨坪东部入境至我镇七甲、二甲、白庙岭、卡子、红土岭等地;
冰雹对烤烟、苞谷等作物危害极大,近几年采取防范措施:建立与人编制的防雹站,在中心观村绿豆山垭架设高炮,根据气象局预报,在冰雹来临前对准线路予以轰击,驱散冰雹,阻其行程,大大减轻了灾情。
4 兽灾
我镇近几年野猪猖獗,危害甚大,全镇除云台荒场外十九个村千顷良田均不同程度遭其害,农户无奈敲锣打鼓轮流守夜。今年偏岩河(原太坪一组)猴子成群结伴掰苞谷棒子,农民有时彻夜守护,不得安宁。
5 病灾
1950年是我镇最突出的病灾年,疟疾泛滥,太坪地区的百姓家家关门闭户,死亡人数较多。
6 虫灾
1950年,我镇低山水稻种植区螟虫为患,时值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及资金配套极其落后,没有农药农械,乡镇领导组织人工捉虫,田间地头大人带小孩、青壮年带老人,手提竹篮,打了一场围剿蝗虫之战。
十一、人口状况
2006年全镇出生率5.03‰,已婚龄妇女5789人,独生女
子证1025人,采取节育措施5219人,计划生育率100%,全镇人均寿命73岁。
十二、集镇与农村建设
两河口镇始终把集镇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向上争取,努力寻求外援,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克服政策、资金、技术困难,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集镇功能基本恢复,先后完成了镇水厂、政府办公楼、道路硬化等工程,镇直单位农民移民建房已全面启动,累计完成工程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土石方8.7万立方米,浆砌挡土墙1.4万立方米,架设各类管道3100多米,修建排水沟1300米,房屋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镇直单位搬迁和民营经济一条街也全面启动,实施集镇亮化、净化、美化工程,为发挥集镇中心辐射
作用,推动全镇民营经济发展,改变两河对外形象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村改善条件,优化环境:我镇致力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在水、电、路等方面大功夫,新修、维修水渠和兴建天河水窖,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2000-2003年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任务,新建76个台区,投资720万,全镇实现同网同价,农村电网和供电质量明显改善。修通了太高路(现已硬化)扩修了太云路,完成了观太路、太垭路油路铺设任务,做到主线柏油路,支线水泥路,持之以恒抓村级公路维修,达到140大货车“晴雨行、村中心”的标准。
自然环境得到改善,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
通讯条件:2006年全镇开通了夷陵通和村级集讯电话,2002年完成了移动基站建设,全镇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75%。
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村级行政体制,农村税费、乡镇机构、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镇撤销5个办事处,将原有42个村1个场合并为19个村1个场,原有272个组合并为111个,村干部由原来的212人精减到73人,全镇每年减少农民负担37万元,达到“减员、减债、减负”的目的。
推行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撤销了乡镇教育管理站和镇、村卫生体制改革任务。
坚持产业立镇,把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工作主旋律,加速推进高山万亩烤烟,低山万亩柑桔、中山万亩干果、
年出栏3万头牲猪的发展步伐。2006年种烟9000亩,产量28394担,实现产值1215万元,创税267万元;2006年全镇脐橙基地面积达到15000亩,计划今后两三年以2000亩速度递增。
全镇已建核桃基地5000亩,成熟挂果1000亩,改造提高板栗园2500亩,2006年全镇出栏牲猪3万头,销售收入9600万元。
养殖业:大力推广“三元”杂交猪,加速牲猪品改进程,引进优质种猪62头,培植繁育中心3个,通过示范引导,推动全镇畜牧业的发展。
加强公共卫生防御体系建设,成功抑制了非典的肆虐和禽流感的传播,确保全镇有病不成灾,有疫不流行。
经常开展道路交通、煤炭矿山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实施“福星工程”,全镇85%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
牢牢抓住“打、防、控”三位一体主线,强化领导,排处纠纷,青少年教育管理,重点场所监管,反邪教打击,为全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三、农业
(耕种制度、品种改良、粮油产量、烟叶生产)
全镇国土面积269平方公里,耕地2246.2公顷,2006年经济总收入10009万元,农民人平2315元。
土地耕作制度:二轮延包,承包户9239户29860人。 2006年品种改良,柑桔品改2500亩,茶园131亩,2006年建沼气池525口,三改50户。
两河口镇2006年粮食类统计(单位:公顷、吨):
粮食 夏粮 小麦 洋芋 秋粮 中稻 玉米 大豆 红苕 播面 产量 播面 产量 播播播播播产播产量 产量 播面 产量 产量 产量 产量 面 面 面 面 面 量 面 3284 13101 1276 3278 507 1056 713 2154 2008 9823 313 2610 984 5230 171 243 528 1716 两河口镇2006年经济类作物统计(单位:公顷、吨): 油料 油菜籽 花生 向日葵 烟叶 烤烟 蔬菜 茶叶 柑桔 水果 播产播面 产量 播面 产量 播面 产量 播面 播面 面积 产量 播面 产量 播面 产量 播面 产量 播面 产量 面 量 1059 1701 929 1523 117 158 13 20 706 1465 691 1441 647 14153 49 35 540 4613 4774 两河口镇2006年畜牧、林业及产品统计(单位:头、只、公顷、吨): 造 林 存出肉 肉 肉 肉 肉 肉 面 存栏 出栏 存栏 出栏 存栏 出栏 存栏 出栏 存栏 出栏 栏 栏 产量 产量 产量 产量 产量 产量 积 大牲畜 耕牛 牲猪 母猪 鸡 羊 1613 52 1613 52 5.2 29735 32710 2609 1494 板 栗 产 量 33736 19850 7.7 3163 2314 28 272 17 十四、水利、水电建设 我镇水利建设分水渠、河堤和人畜饮水三大类。 一、水渠:从上世纪70年-80年代以来,兴修了老龙洞、纸溪沟、黄岩河(上、下两条)、偏岩河共五条大型水渠,有的用之于人畜饮水和灌溉,有的还递进式升格用于发电。 第一条老龙洞水渠:1974年动工,1979年通水灌田,王昌保、马德芬、梅云贵、邓邦才、谭远声、周宗恒、周立发历任工程正副指挥长。水渠穿三个隧洞,跨六条深涧,四座悬岩,水渠蜿蜒盘旋全长11000米,1983年在王家垭岩口子递进升级安装500千瓦机组发电。1999年利用余水在两河铁业社装机640千瓦梯级发电。水渠截面上下底1.5-1.8米,深1.5-2米,渠外沿人行道1.2-1.8米。隧洞三段400米,挖土石方1180立方米,跨涧渡槽6座全长145米,计垒石3102.5 m,劈岩4座,炸岩41200m,全长共挖土石方226512 m。解决了和平村(现王家垭村)人畜饮水,确保500多亩良田旱涝保收。
第二条纸溪沟水渠:该渠从薛家村满家河起水(鱼泉洞水汇流灌入)至土珠庙村庙垭电站。劈岩凿石渠长7860米,安装了160千瓦机组发电(上网),解决了土珠庙村人畜饮用和300多亩良田灌溉。
第三条黄岩河上下两条水渠:一条长3500米,起水神仙洞,另一条2080米,起水鱼泉洞,解决了原太坪村三、四、五、六组人畜饮水和560亩良田灌溉。
第四条水渠:偏岩河水渠,从倒座屋穿心洞起水,经原太坪一、二、三、四组,全长3025米,这条水渠除人畜饮用外,可灌溉良田500亩。
河 堤:太坪大坝长堤,位于两河口镇集镇中心,筑堤改河开始兴建于50年代后期,由太坪乡党委书记刘旭亲自设计领导,调集千人,实行大兵团作战,把河滩荒地变成良田,由原太平村二、三、四组与和平三组耕种,这是原始的雏形。1975年“八九”洪灾,长堤冲毁,金灿灿的稻谷赴于洪水,农民心如刀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秭归县委领导下调集了水田坝乡民兵连与太平人民协同作战两年后又恢复了大坝。
1998年,洪水再次将大坝冲了好几个缺口,若不维修,大坝与太坪街难以保住。2004年12月27日成立了河堤维修工程指挥部,成员有任清平、向宜兵、覃晓峰、吴俊林、杜晓军、
3
3
3
林冬梅,在指挥部领导与三峡总公司支援下,再次维修了大堤,大堤以太坪大桥为界,桥上至颜家台青树包为上坝,修筑大堤护墙1250米,桥下跨越黄岩河至双河寺下太坪为下坝全长800米,合计堤长2050米。采用先进的挖掘机操作,工效大大提高,完成石方与混凝土一万余方,政府拨款130万元和三峡总公司对口支援150万元,合计金额达到280万元。
人畜饮水工程:
2001年全镇动工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100处,其中高标准、高质量完成U型槽渠道维修4条8980米,维修堰塘32口,增加蓄水能力5万方,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500亩,新建天河水窖855口,架设饮水管31625米,解决了15个村5519人640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2002年,全镇动工人畜饮水工程390处,完成工程量31200立方米,其中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U型横渠道一条1900米,维修堰塘27口,增加蓄水能力8.7万方,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600亩,突出的缺水村如玉珠村(原小村)有史以来民谣是“好一个玉珠头,柴像灯草水像油”,现在从李家坪引水得到解决,另外白庙岭千百年来吃水是一大难题,枯水季节常为水发生纠纷,现在从十里外的石坪河引水至白庙岭,村民龙头一开,清澈明净的山泉喷涌而出,人们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水电建设:
我镇水电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阶段。1964年我镇水电元老谢宗科发明木轮水车试用发电(地址:两河食品干沟),装机5千瓦,1972年谢师傅在上级领导
下修建杉树口电站,装机40千瓦,谢从此为站长。1974年又负责修建鱼儿溪电站,装机75千瓦,1976年接着修建王子沟电站,装机400千瓦,1978年修建老龙洞(岩口子)电站,装机500千瓦。谢老退休后,1999年杨有福、周斌、熊作权在上级领导下利用余水在两河铁业社增修了梯级电站,装机640千瓦。 进入二十一世纪水电已初具规模,现有老龙洞电站、王子沟电站、凤凰电站、土珠庙电站、牌楼电站、马路口电站、香坡河电站、南坪电站、香龙山电站,年发电总量3865千瓦/小时,利税56万元,总收入350万元,现在做到“同网同价”提高了服务质量,群众十分满意。 两河口镇电站情况一览表: 电站名称 王子沟 老龙洞 老龙洞二段 土珠庙 牌楼 马路口 凤凰 南坪 谭家河 荆竹园 装机 2×200 2×250 2×320 1×160 2×160 三台共250 二台共120 2×400 2×500 2×800 建设年代 1980 1985 1999 1975 1975 1975 1975 2006 2006 2006 承建单位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 村办 村办 村办 村办 县水电站 个体集资 个体集资 备注 办水电于1981年兴建35KV变电站并联于国家大网,现有云盘110KV变电站,属我县大网联线的骨干变电站,升坪电站、观音堂电站电能均经过该变电站向国家输送电能。 全镇共有10KV路151KG;380V线路380 KM;220V线路750KM。共有配电台区72个,配电容量6200KVA,共有用电客户9250户。
十五、工业、乡镇企业
全镇企业798个,从业人员2100人,工业总产值12606万元,营业收入11508万元,利税总额700万元,上交税金367万元。
企业分类:
A、 有限公司5家,私营企业793个;
B、 工业179个,其中采矿业3个,制造业176个,建筑业6个,交通运输仓储业244个,批发零售业289个,住宿及餐饮业29个,社会服务业28个,其它23个。
农村信用合作社1家,存款总额2712万元,贷款总额648万元。
十六、商业
全镇商业原来以两河牛首岩为中心,2002年11月25日集镇搬迁到太坪庵,太坪街已成为全镇商业中心。
我镇现有批发零售业289个,从业人员590人,营业收入3755万元。
住宿餐饮业29个,从业人员70人,营业收入380万元。
十七、金融、保险
一、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秭归分公司两河营业服务部管理人员3人,代理人员25人,2006年总保180多万元,其中新保50多万元。
二、 太坪洋保险公司编制(合格有证)22人,2005年7月开业设服务网点,2006年保险经费达100多万元,保险理赔总额30万元。
十八、邮政、电信
两河口镇邮电局成立于1951年,1998年分为邮政和电信,2002年移动、联通入驻两河,邮政通讯形成网络,可达世界各地。
两河邮政分局编制9人,年进口邮件29862件,出口邮件21000件,发行报刊187种,邮政储蓄2400万元。
两河电信支局编制5人,合同工3人,程控容量2864线(户),实装1400线(户),村村通基站2个,实装2200线(户),小灵宽带容量274线(户),实装122线(户),小灵通基站12个,实装320线(户),主营收入130万元。
十九、教育、卫生
一支笔中小学:
一支笔中小学,占地 13423平方米的一支笔中小学,创办于1981年8月,两更其名,从两河初级中学、一支笔中学到一支笔中小学,记录着一支笔人“逐日”的脚步。一支笔中小学本部座落在两河口镇土珠庙一组,依偎凤凰山,比邻太坪河,校园清幽,空气宜人,环境优美,是学习、工作、创业的理想之所。
学校本部主体建筑七大件——教学楼一栋,十八间教室,五间办公室。综合楼一栋,是学校职能部门办公之地,拥有一个远程教育专用教室和两个多媒体教室,五间工会活动室。教工宿舍楼三栋,分臵校园四周。学生宿舍楼一栋,六层48 间,间间通电话,层层可洗漱。学校还拥有两个篮球场,两条环形跑道,两抹文化围墙;20多座花坛,多条植物带。校园春有芬芳发,夏有佳木秀,秋日丹桂香,冬里梅傲雪。校园网络初步建立。各个办公室均配有计算机和打印设备。所有办公室、教工寝室、学生寝室均有电话终端。理化生实验室已达到一类标准,图书室藏书近3万册,阅览室一个,可同时容纳一百多人。
各教学点均有小学二类实验实、标准教室、学生寝室,配有办公用计算机、打印机,安装有远程教育模式二。其他教学及生活设施均能满足需要。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02名在编教师中,党员25人,初中部教师学历合格率97%,小教部及教学点教师学历合格率95%,其中30人取得本科学历,占30%。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45人,小高25人,专任教师中11人获得“县级骨干教师”称号,全校80%的教师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与时代同行,和特色共进,是一支笔中小学管理的内核。学校本着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树立“教育为人民服务,学校为学生着想”的办学理念,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承诺,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
“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教风,“勤学,善思,求实,进取”的学风,“团结,健康,文明,自律”的室风。
一支笔中小学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步步都走在兄弟学校的前列。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学校的中考教学质量一直居于全县之首。九六年至今,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一直是全县教育系统内的一大亮点。二00二年,学校在教育体制改革中,首先在全县彻底深化内部体制改革,构建了“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学校坚持“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团队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已迈入“依法治教,以德治校”的管理之路,形成了校园人文管理氛围。学校一贯重视边缘学科的教学,体音美劳学科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市级课题“政治三自一导课堂教学实验”、“地理活动化教学实验”经过三年研究,于2005年顺利结题,获得优秀等级。县级课题“物理STS教学实验”、“英语动态分层教学实验”也于2004年、2006年顺利结题。学校突出德育教育的为首,创造性地开展了德育教育活动,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员育人、全面育人是学校的成功经验。先后被宜昌市教育局授予德育先进学校、宜昌市爱卫会授予卫生先进学校、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学校、两基先进学校、双文明建设先进学校、县教育局授予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教学质量优胜学校等称号,多名教职工受到各级表彰,其中省级4人,市级20多人。
历任教育组长:
郑邦烈:1976年至1980年任组长; 梅大柱:1981年至1984年8月任组长
宋发学:1985年8月至1987年8月任组长 赵宗华1987年8月至2002年8月任组长 历任校长:
谭绍晋1981年8月至1984年8任两河口初中校长 梅祖远1984年8月至2001年6月任一支笔中学校长 郑光安2001年6月至2006年8月任一支笔中小学校长 杨柳2006年8月至今任一支笔中小学校长
附:全镇有幼儿园一所,在园儿童97人,其中幼儿人数33人,学前班64人,全镇共有学前班人数167人。
全镇有小学五所,在校学生1147人,其中保育住宿生305人。拥有教职工109人,其中58岁以上离岗休息的有23人。
全镇有中学一所,在校学生978人,拥有教职工86人(含58岁以上离岗休息的3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
全镇共有中小学六所,固定资产918.38万元,拥有校园面积39774平方米,生均18.7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20974平方米,生均9.8平方米。
2006-2007学年度有小学毕业生285人,实际毕业285人,毕业率为100%,升入初中285人,小升初比例为100%。
2006-2007学年度共有实践毕业生411人,实际毕业408人,毕业率为99.2%。
全镇有15周岁人口342人,受完初等教育342人,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
全镇有17周岁人口737人,其中受完初级中学教育人数为706人,初级中学教育完成率为95.8%。
卫生事业:
两河口镇卫生院始建于1956年,六十年代为我县的战备医院,因处于两河老集镇滑坡险区内,为了搬迁避险,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据镇统一规划,镇卫生院需整体搬迁到太坪新集镇。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县卫生局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在县直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卫生院业务综合楼于2004年11月8日正式动工兴建,2005年12月26日工程基本竣工,卫生院于2006年元月25日顺利完成了整体搬迁。该业务综合楼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10平方,总投资达385万元。省卫生厅、市政府、市卫生局、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先后视察了新业务综合楼,对该业务综合楼高起点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辖区内现有医疗机构37个,设镇卫生院1个,卫生院分支机构1个,卫生所4个,村卫生室19个,个体诊所12个,全镇共有医务人员145人,其中卫生院62人,卫生所10人,村卫生室57人,个体诊所16人。卫生院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专科学历的15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18人、员级6人。现任院长和业务副院长曾在宜昌、武汉、北京等大医院进修深造过。能够开展肝、胆、脾、胃、胰、肾、甲状腺、乳腺、肛肠及四肢骨折开放复位,部分肿瘤根治等大中手术;宫外孕、剖宫产、全宫切除等手术;心血管、消化、呼吸、血液、神经等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对各类肝炎、肝硬化治疗更是独树一臶;中医科、儿科、妇科均各有所长。
卫生院科室设臵有门诊部、二门诊、住院部、化验室、放射科、心电图室、B超室、药品代购分拨中心,可开设病床60张。拥有进口B超、200mA及500mAX光机、六导联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自动呼吸机、自动洗胃机、碎石机等价值200多万元的设备三十多台件。目前,我院硬件条件已居全县乡镇卫生院之首。能够满足全镇及周边乡镇近10万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向元礼院长简介:
向元礼,男,现年38岁,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1991年参加工作,200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任秭归县二医院院长助理,2000年任秭归县二医院副院长,2004年乡镇卫生院实行“县办县管”后,作为秭归县优秀青年骨干下派到两河口镇卫生院任院长,2006年任两河口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系秭归县第一、第二届优秀青年科技骨干,湖北省中医肝病学术委员、宜昌市传染病学会会员,在湖北省中医院、解放军302医院(北京)进修学习,先后被评为宜昌市首届百名人民满意的优秀医生,秭归县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被评为秭归县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评为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秭归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多次被当地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
在他任医师期间,主要从事中医肝病医疗工作,对各类肝病肝硬化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我县开展HBV-DNA的临床运用,对乙、丙肝抗毒治疗,能准确掌握临床指正和正确使用药品。采用参苓白术散合并利尿剂治疗肝硬化,甘利欣
合并天晴复欣治疗“小三阳”DNA阳性,八珍汤加减治疗早期肝硬化,葛根配丹参降低转氨酶比值的研究等取得一定临床经验,率先在我县开展肝细胞穿刺术,对发现早期肝硬化、肝癌起了重要的辅助检查作用。采用“八正散”加减治疗泌尿系结石,消痔灵注射疗法治疗痔疮等深受患者好评,其撰写的《秘红汤治疗鼻衄102例》、《南通蛇药片内治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八正散、三金汤、芍甘汤合用治疗泌尿系结石》、《参苓白术散合并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32例》等论文先后在国家、省、市医学刊物上发表。
他2004年9月担任两河口镇卫生院院长以来,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卫生院工作全局,创新工作思路和卫生院发展方式,励精图治,甘于奉献,使一个因陋就简的作坊式卫生院一跃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乡镇卫生院。
两河口镇卫生院三年时间先后被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全县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乔能斌院长简介:
乔能斌,男,39岁,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大外科主治医师,秭归县归州镇人。1990年参加工作,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历任秭归县屈原乡卫生院业务副院长,秭归县归州镇中心卫生院业务副院长,2004年9月25日调入秭归县两河口镇卫生院任业务副院长。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在宜昌、荆州、武汉等大医院进修学习,在普外、骨外和泌外领域技术
精良,每年接诊患者5000多人次,处理危急重病人200多人次,近10年来独立完成各科手术近4000多台,每年完成新业务10余项。用了8年时间对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急诊一期吻合的可行性研究,科研论文《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吻合26例》在《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用了近10年时间对结石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病理、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研究,提出了尽早手术、去除病因、通畅引流、控制感染、综合治疗的处理原则。科研论著《结石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诊疗探讨 附32例报告》在《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上发表。并根据广大患者对中医中药的需求刻苦钻研中医知识,用自己拟的“溃疡散”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科研论文《溃疡散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观察》在《湖北中医学杂志》上发表,近年来共完成科研论文12篇,系中华医学会普外学分会、骨外学分会和泌外学分会会员、秭归县局管专业技术人才。
预防:全镇常见多发性传染病有麻疹、肝炎、痢疾、结核病、红眼病、腮腺炎……
镇卫生院设专门防疫人员联络村卫生室配合防疫网。对0-7岁儿童实行“卡介苗”、“乙肝”、 “百日破”、“麻疹”等免疫预防,常年开展食品卫生检查和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生活质量。
妇女: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发现疾病即时治疗。 实施了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
二十、广播电视、民间文艺
两河口镇风景秀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特别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蕴藏有花鼓戏、九子鞭、凤阳、鼓儿车、彩莲船等戏曲和山歌、薅草锣鼓等曲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河是高影子皮影戏的摇篮和发祥地。还蕴含有现代群众文化的饱满热情,每年有村民群众和机关单位职工自发组织表演团队,春头腊尾活跃在山上河心;遇大型节假期或庆典日,只要有人牵头总会歌舞一番,热闹一阵,就连镇政府门口广场,常年每临傍晚总是灯火辉煌,歌舞不断。这些在相当范围的乡镇一级也是不可多得。
两河口镇文化站的建制沿革、变迁及现状:
两河文化站于1976年3月始设,至今31周年。自其诞生以来,随政体变革而几经改头换面——1976年至1983年为两河公社文化站。1983年两河公社与团结公社(梅家河)合并为区,由此文化站易名为两河口区文化站,此名用至1987年。1987年政体改革,撤区建乡,两河与梅家河分治,文化站又更名为两河口镇文化站。此冠名14年后,于本世纪初2001年两河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合并,定名为两河口镇文化广播站;随着今年7月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制,现为两河口镇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
两河文化站历届站长及工作人员情况:
1976年3月至1979年2月站长王学德(男、1953年12月生,初中,两河口镇栗花村人);
1979年3月至1979年10月站长魏启扬;
1979年11月至1983年度,站长由1979年3月以前站长王学德返任;
1983年至本世纪2001年,站长郑敏(男,1956年9月生,梅家河乡下里坪人,高中文化);
2001至2005年7月,两河口镇文化广播站站长为屈智(男,1968年3月生,本镇两面山村人,大学文化);
现在两河口镇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主任为2001年以前站长郑敏就任。
两河文化中心站建设、投资等情况:
两河文化站1986年以前一直没有专门站舍,靠提供或租用民房供站员住宿兼作图书室、工作室,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省文化厅、财政厅对山区贫困地区实行滚动项目援建,采取省扶持2万元,区(镇的前身)自筹1万元,县文化、财政奖励每站5000元的“三个一点”方式于1987年修建了占地200平方米,面积3层405平米文化站舍一座,该站集图书室、游艺室、摄影室和多功能厅为一体,并辟有3-4个员工生活办公的空间。
自此两河人民有了专门的文化活动中心,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本质变化,遗憾的是,此中心站舍随着本世纪初2002年两河百年老镇成为岩崩险区而化为乌有,结束了她本不该结束的使命,也由此两河人民由于集镇迁建和地方财力影响而再无力重建,至今没有自己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由于政体改革,文化与广播电视系统的合并,虽没有专门的文化阵地办公场所,
人员居住仍有保障,同时举办文化的人力、物力、财力也相应加大。
两河文化站事业经费情况:
1983年以前,对于非在编的单位及其人员的经费完全实行其举办机关自筹。具体从三个方面解决,人头经费每月37.5元,定性为“亦工亦农”,每月由同级政府支付,即取钱人每月向生产队交20元,生产队为其记30个劳动工日,参加年底分粮分款决算;另17.5元为每月自得生活、工作补助,文化站内部几样文娱设备由县文化馆扶助,如乒乓球、图书、音乐用二胡、笛子等。平时举办宣传队活动,由单位化缘或与工、青、妇、文几家合办,各筹一点费用解决行事。
1986年至今,文化站被正式纳入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七站八所”之一,人员也是正式的文化专干。其工资由人事主管部门按同等同级干部人事核计,由财政下发,待遇金额由最初的每月工资200多增加到目前近千元一月。活动经费,财政只给每人几百元办公经费,其余费用,由政府在每次活动中按需支付解决。最少一年几千元,最高年景政府解决过2万多元。
1984年我镇选送的舞蹈《丰收的喜悦》获全县二等奖; 2006年县端午文化节中我镇选送的舞蹈《嫁姑娘》和《凤凰展翅》两个节目获全县最高奖——《嫁姑娘》为一等奖第一名;《凤凰展翅》为二等奖第一名。最后又被选送至市级演出,又获市级奖一、二名。
广播电视事业:广播现覆盖率50%,电视覆盖率100%,其中60%为有限电视,40%为天线锅接收,有望在三年内有限电视100%覆盖全镇。
二十一、派出所、司法所、国土所、畜牧站
一、 派出所
两河口镇派出所1982年5月设公安特派员,辖区范围两河与梅家河。编制8人,1986年梅家河分离出去,从此,两河正式成立派出所,维护两河全镇治安工作。现有民警6人,设所长1人,指导员1人,副所长1人,有警车二辆,消防摩托车一辆,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与治安、公路段车辆安全、民事纠纷、人命案情等,只要听到“110”呼救,做到及时赶到现场,不殉私情依法予以处理。
因两河地形蠕滑坍方,又兼前坎后岩没有发展余地,2007年迁移至太坪村二组(太坪庵),在两河政府办公大楼左侧偏西新建办公住宅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976平方米,共投资96万元。
历任所长如下:郑家鼎、周军、梅成、王竹毅、马尚勇(现任)。
二、 司法所
两河口镇司法所,始成立于1987年撤区并乡,当时名称叫“两河口镇司法办”,由李远凤担任司法助理员,承担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到1991年成立两河口镇司法所,由刘祖银担任所长,负责本辖区内的法制宣传教育,指导基层人民调解委员
会的工作。2004年7月1日,两河口镇司法所秭归县司法局统一收编,更名为秭归县两河口司法所,由孙华山担任所长,承担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负责“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社区矫正以及给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等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三、 土管所
国土资源所是人类获取生产、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土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地位日趋重要,作为土管工作人员应一心一意保护好国土资源,重视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树立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两河口镇土管所编制2人,2003年在两河新集镇太平街建房一栋,建设面积866.72平方米。自1984年建所以来,历任所长有:张元树、宋秀容、周立容、田永忠(在任)。
两河现有耕地面积38054.5亩,坡地适宜耕种的15391.9亩单产561斤,不适宜耕种地7136.5亩,单产411斤,梯田4255.1亩,单产581斤。
两河森林资源面积共15761公顷,森林10744公顷,疏材地263公顷,灌木林4520公顷,无立木地235公顷。
土地总体规划:1997年7月成立了土地利用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张仁元,副组长王开俊、周立容,1998年6月完成整个编制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面积3046.7公顷。
2000年通过调查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水田447.11亩,旱田2599.59亩,果园37.27亩,茶园14.41亩,桑园5.96亩,合计3046.7亩。
规划两河太坪村为新农村建设中心村。两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土地总面积330656亩,农用耕地53001亩,林地18934.3亩,水利地1532亩,建设用地房基6707亩,道路2678亩,其它247亩。荒山裸岩72629亩,河流水面4519亩
四、 兽医站
两河口镇畜牧兽医站成立于1968年,现有在编人员47人,建站以来历任站长分别为:宋学全、李道乾、吴述春、傅新胜、王道禹(现任);
家畜家禽是人们生活必需的重要成份之一,近四十年来我站服务人员共计防疫注射家禽家畜传染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蓝耳病、牛锥虫病、羊瘟、鸡瘟、禽流感及猪、牛、羊五号病疫苗达160余万头/只/次。
195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来检检疫畜禽25万头/只。
我站建站以来共发生两次重大疫情:一是2005年两河、宋家二村发生禽流感疫情,共451个农户扑杀病禽共计3931羽;二是2007年夏,全镇范围内发生猪蓝耳病,疫情席卷而来,80%以上的牲猪发病,部分农户今年无年猪可宰,个别户甚至断槽。人们为防感染连市场内也不敢吃,兽医人员为扑灭疫情日夜奔忙。
二十二、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员
中共两河口镇委员会:中共两河口镇委现任书记一人,副书记2人。1975年以历任职务年限记载。
1976年10月为两河口镇人民公社委员会,1981年改建为公社管理委员会,6月撤销公社体制,两河口公社和梅家河公社合并,建立两河口区公所,1985年10月将两河口乡改建为区级镇,镇政府与公所合署办公,1987年9月撤销区公所,所属太坪、月明、二甲、新建等乡并入两河口镇。
■两河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76.10-1984.01) 主 任:张安前 (1976.10-1979.03) 副主任:梅荣桂 (1979.03-1981.04)
邓邦才 (1981.04-1984.01)
■两河区公所(1984.01-1985.10) 区 长:郑家润(1984.02-1985.10) 副区长:马德芬(1985.10-1986.09)
郑家珍(1985.10-1987.09) 谭远焕(1985.12-1987.09) 宋士凤(1986.09-1987.09) 郑光富(1987.07-1987.09)
1986年党委书记:郑之德;
党委委员:周宗平 邓大进 郑光金 刘盛福
谭远焕 郑光华 周 军;
区(镇)长:郑家润
副区长:马德芬 郑家珍 谭远焕
1987年党委书记:郑之德;
党委委员:郑光富 郑家珍 郑光金 刘盛福
谭远焕 郑光华 周 军;
区(镇)长:郑家润
副 区 长:郑家珍 谭远焕 宋士凤
1988年党委书记:郑之德;
党委委员:郑光富 郑光金 谭远富 郑光华
刘盛福 周军
人大主席:邓大进 政府镇长:郑光富
副 镇 长:宋士凤 谭远焕 马尚开 政 协:王祖桐
1989年党委书记:郑之德;
党委委员:郑光富 郑家珍 王大祥 郑光金
王国渊 刘盛福 周 军 赵应香
人大主席:邓大进 政府镇长:郑光富
副 镇 长:宋士凤 马尚开 宋士恕
政 协:王祖桐
1990年党委书记:郑之德;
党委委员:郑光富 郑家珍 刘盛福 宋发早
郑光华 郑光金 王国渊 向培翥 周 军 人大主席:邓大进 政府镇长:郑光富
副 镇 长:郑光富 政 协:王祖桐
1991年党委书记:郑之德;党委委员:郑光富 王国渊 周 军
人大主席:郑家珍 政府镇长:郑光富
副 镇 长:宋文忠 政 协:王祖桐
1992年党委书记:郑之德;党委委员:郑光富 屈万柏 周 军
赵应香
宋士凤刘盛福 向培翥 李英全刘盛福 王国渊 马尚开郑光金 刘祖银王 斌宋发早 刘祖银宋士恕 屈万柏
赵宗英 贾宏福 向培翥
赵宗英
人大主席:郑家珍 政府镇长:郑光富
副 镇 长:宋文忠 李英全 王 斌 贾宏福
谭之树 梅 先
政 协:王祖桐
年党委书记:郑之德;党委委员:郑光富 屈万柏 周 军
人大主席:郑家珍 政府镇长:郑光富
副 镇 长:宋文忠 谭之树 政 协:王祖桐
年党委书记:郑光富;党委委员:向秀才 向兴民 周 军 人大主席:刘盛福 政府镇长:谭 明
副 镇 长:李英全 梅 刚
刘盛福 王国渊 李英全梅 先
向培翥 田从虎 田举祚
屈万柏 刘祖银 王 斌 王祖亮 邓 斌 向培翥
赵宗英 贾宏福
刘盛福
赵宗英 梅芳枝
1993
宋发早 1994
王大郡 政 协:宋文忠
1995年党委书记:郑光富;
党委委员:谭 明 向秀才 向培翥 王大郡
刘盛福 向兴民 田从虎 王祖亮 赵宗英 周 军 田举祚
人大主席:郑光富 政府镇长:谭 明
副 镇 长:李英全 屈万柏 邓 斌 梅芳枝
梅 刚
政 协:宋文忠
1996党委书记:郑光富;
党委委员:王宏永 王大郡 谭昌宁 刘盛福
周 军 向兴民 田从虎 王祖亮 赵宗英 周 军 田举祚
人大主席:郑光富 政府镇长:王宏永
副 镇 长:屈万柏 邓 斌 梅芳枝 梅 刚 政 协:宋文忠
■中共两河口镇委员会
1993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两河村原三组镇电影院召开了中共两河口镇第六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83人,列席
代表27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两河口镇委员会委员11人,中共两河口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人。在六届一次全会上,郑光富当选为书记,谭明、向秀才、向培翥、王大郡当选为副书记,刘盛福、田从虎、王祖亮、赵宗英、周军、田举祚当选为委员。在镇纪委全会上,刘盛福当选为镇纪委书记。中共两河口镇第六届委员会任期内,增补王宏永、谭昌宁同志任副书记。
★中共两河口镇第六届委员会(1996.1-1996.12) 书 记:郑光富 (续1996.1-1996.10)
王 罡 (1996.11-1997.1)
副书记:谭 明 (续1996.1-1996.10)
向培翥 (续1996.1-1996.10) 王大郡 (续1996.1-1997.1) 王宏永 (1996.4-1997.1) 谭昌宁 (1996.4-1997.1) 余志槐 (1996.10-1997.1)
委 员:刘盛福 (续1996.1-1996.10)
田从虎 (续1996.1-1996.10) 王祖亮 (续1996.1-1997.1) 赵宗英 (续1996.1-1996.10) 周 军 (续1996.1-1994.12) 田举祚 (续1996.1-1997.1)
中共两河口镇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本届镇纪律检查委员会由5人组成,通过选举,产生书记1人,副书记1人。
书 记:刘盛福 (续1996.01-1996.10) 副书记:郑光明 (续1996.01-1996.10)
★中共两河口镇第七次代表大会(1997.1-1999.12) 1996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共两河口镇第七次代表大会在两河口镇两河村原三组镇电影院召开。出席大会代表88人,列席代表30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两河口镇委员会、中共两河口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七届一次全会上王罡当选为书记,王宏永、王大郡、余志槐、谭昌宁当选为副书记。
中共两河口镇第七届委员会(1997.01-1999.12) 书 记:王 罡 (1997.01-1999.01)
张兴东 (1999.01-2001.01)
副书记:王宏永 (1997.01-1999.04)
王大郡 (1997.01-1999.11) 余志槐 (1997.01-2000.01) 谭昌宁 (1997.01-1997.07) 谭永安 (1997.07-2000.01) 张仁元 (1998.03-1999.11) 张兴东 (1999.04-1999.11) 梅常春 (1999.11-2001.01) 田举祚 (1999.11-2001.01)
委 员:田举祚 (1997.01-1999.11)
屈万柏 (1997.01-1999.11) 向兴民 (1997.01-1997.5) 王祖亮 (1997.01-1999.12) 李菊萍 (1997.01-2000.1) 宋 刚 (1997.01-1999.11) 宋士虎 (1998.02-1999.11) 田 琳 (1998.03-1999.04) 王竹毅 (1999.11-2001.01) 陈邦群 (1999.11-2001.01)
中共两河口镇委第七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本届镇纪律检查委员会由5人组成,通过选举,产生了书记、副书记。
书 记:向兴民 (1997.01-1997.05)
宋士虎 (1998.02-1999.11)
副书记:赵宗英 (1997.01-2000.01)
★中共两河口镇第八次代表大会(2000.1-2002.12) 1999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共两河口镇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两河村原三组镇电影院召开。出席大会代表88人,列席代表20人,特邀代表8人。大会主席团由张兴东等11人组成,大会秘书长由田举祚同志担任,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由郑之龙同志担任。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三年工作,研究今后三年的奋斗目标。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两河口镇第八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通
过了张兴东同志代表第七届镇党委作的《高举旗臶,团结奋进,为推进两河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王祖亮同志代表上届纪委作的纪委工作报告。经过充分酝酿,以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产生了中共两河口镇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1人,纪委委员5人。在八届一次全会上张兴东同志当选为镇委书记,梅常春、田举祚、谭永安、余志槐四位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在镇纪委全体会议上,赵宗英同志任纪委副书记,镇纪委书记落选,作暂缺处理,后党委副书记田举祚补(兼)任纪委书记。
中共两河口镇第八届委员会(2000.1-2002.12) 本届委员会由11人组成,党委书记1人,党委副书记4人。在任期内委员陈邦群调离,郑志强补任委员,李菊萍调离,颜立琼补任委员。增补商祥军、黄平为副书记。
书 记:张兴东 (2000.01-2002.11)
梅常春 (2002.11-2003.01)
副书记:梅常春 (2000.01-2002.11)
田举祚 (2000.01-2002.11) 谭永安 (2000.01-2001.10) 余志槐 (2000.01-2002.11) 商祥军 (2001.03-2003.01) 黄 平 (2001.01-2003.01) 任清平 (2002.11-2003.01) 谭华伟 (2002.11-2003.01)
委 员:商祥军 (2000.01-2001.03)
郑之龙 (2000.01-2003.01) 黄 平 (2000.01-2001.01) 李菊萍(女)(2000.01-2001.03) 陈邦群 (2000.01-2000.01) 王竹毅 (2000.01-2000.09) 郑志强 (2001.02-2003.01) 颜立琼 (2002.01-2002.11)
中共两河口镇委第八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本届镇纪律检查委员会由5人组成,1999年12月16日,中共两河口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了全会,会议选举了镇纪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落选,后党委副书记田举祚补(兼)任纪委书记。
书 记:田举祚 (2000.03-2003.01) 副书记:赵宗英(女) (2000.01-2001.10)
★中共两河口镇第九次代表大会(2003.1-2006.9) 2003年1月9日至11日,中共两河口镇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镇政府办公大楼六楼会议室召开。出席代表88人,列席代表12人,特邀代表5人。大会主席团由梅常春等13人组成,谭华伟任大会秘书长,郑之龙任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本次大会的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三年的工作,确定今后三年的奋斗目标,选举中共两河口镇第九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听取和审议了中共两河口镇第八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