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 下载本文

3)永庋断裂(F3613):永庋断裂规模较大,连续性较好。走向北西290°~310°,呈舒缓波状延伸,出露长约6km,宽5~15m,倾向北东,倾角55°。南东段盐田~永庋一带被第四系覆盖,在石头田附近钻孔揭露,为强烈压碎的上侏罗统流纹质凝灰岩,其东侧约100m即为晚侏罗世坪地圩单元花岗岩体,二者可能为断裂接触。中段永皮—均全一带,主要表现为上侏罗统火山岩与上泥盆统双头群或下石炭统测水组呈断裂接触。而北西段上泥盆统双头群则与下石炭统测水组断裂接触。构造岩有碎裂岩、硅化岩、片理化砂岩、片理化凝灰岩、构造角砾岩及构造片岩。在均全南西侧见中心强两侧弱的形变构造现象,中心为构造片岩,并发育一系列近南北向的叠瓦状构造透镜体;两侧为碎裂岩。沿断裂两侧的地层产状,靠近断裂中心会发生偏转及相互对顶现象。在均全往北西一线,北东侧的十字石石英云母片岩不能逾越断裂的南西侧。二者之间为—挤压破碎带,可见宽5~8m。断裂通过地段,大部分显示负地形地貌,且有线状展布特点。断裂有两期活动的历史,早期主要表现为北东盘老地层逆冲在南西盘较新的地层之上;晚期表现为规模较大的水平位移,通过赤平极射投影分析,断裂北西盘位移方向为北西280°仰角42°(呈反扭)。断裂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力学性质压扭性,总体上为一应变较强的脆性变形带,切割北东向断裂。

(2)沙坑断裂组

沙坑断裂组分布于三洲田北沙坑一带,包括288.6高地断裂、沙坑断裂。

1)288.6高地断裂(F3621):断裂走向北西310°,倾向北东,倾角50°。长约2km,宽1m。断裂发育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并切割上泥盆统。主要表现为糜棱岩、千糜岩带,构造岩见糜棱结构,矿物几乎全部被挤压成豆荚状定向排列。局部显碎裂、硅化现象。力学性质压扭,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切割北东向断裂。

2)沙坑断裂(F3622):断裂走向北西305°~320°,倾向南西,倾角40°~50°。长约3.2km,宽2m。断裂发育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岩石强烈挤压破碎,构造岩为压碎花岗岩、硅化岩,局部为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为花岗岩、硅化岩,具磨圆状。沿断裂面有细晶岩脉贯入,并再破碎,石英矿物具强烈波状消光。节理发育,其中以走向南北向一组最为发育,与主裂面有一定交角。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切割北东向断裂。

7.大鹏断裂束

大鹏断裂束分布在深圳市东部大鹏半岛,包括丰树山断裂组、水头断裂组和坝光断裂组。

(1)丰树山断裂组

丰树山断裂组分布在葵涌北西侧,包括丰树山断裂、响水断裂和金城断裂等。 1)丰树山断裂(F3711):断裂走向北西310°,倾向南西,倾角50°。长约3.5km,宽5m,连续性较差。断裂切割早白垩世花岗岩,又表现为花岗岩与下侏罗统呈断裂接触。以硅化碎裂带的形式出现,构造岩有硅化碎裂岩、构造透镜体,局部具较明显的片理化。岩石硅化、重结晶,而具明显的碎裂结构,斜长石双晶纹弯曲。力学性质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被北东向断裂切割。

2)响水断裂(F3712):断裂走向北西310°,倾向南西,倾角60°~80°。长约4.5km,宽10~20m。断裂连续性较好,穿行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及下侏罗统中。断裂呈舒缓波状,以强烈硅化破碎带为特色,构造岩为硅化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岩。擦痕阶步发育,节理有3组:走向北西320°;北西285°(扭性);走向北东30°(张性)。沿节理有网络状的石英脉发育。断裂经历多期活动,使早期硅化岩重新破碎,局部形成角砾状结构或构造角砾岩。力学性质压—张—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3)金城断裂(F3713):断裂走向北西330°~340°,倾向北东,倾角40°~65°。长约4km,宽5~6m。断裂穿行于下侏罗统及早白垩世花岗岩中。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阶步擦痕发育,示反时针向滑移,见有多期活动的特点。表现为强烈挤压片理化带并伴有相互平行排列的构造透镜体,构造岩主要为片理化砂岩,局部见构造角砾岩,具片状构造,矿物定向排列。力学性质张扭—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被北东向断裂切割。

(2)水头断裂组

水头断裂组分布于大鹏半岛南西侧,包括256.6高地断裂、枫木浪断裂和蜈蚣岭断裂等。

1)256.6高地断裂(F3721):断裂走向北西330°,倾向南西,倾角70°。长约2.5km,宽2~50m不等。断裂发育于早、晚白垩世花岗岩中。构造岩主要为硅化岩、压碎岩。断裂内岩石强烈破碎,矿物重结晶现象极为显著,并有大量的石英脉穿插,其中走向北西330°和北东30°两组尤为发育,走向北西340°的密集劈理带也相当发育,其与断裂面的走向基本一致。力学性质压扭(反扭)性,切割北东向断裂。

2)枫木浪断裂(水头断裂,F3722):枫木浪断裂北西起径心背附近,南东端在西冲涌口头人海,全长约19km,宽3~20m。走向北西330°,倾向南西,倾角70°。断裂呈舒缓波状穿行于晚侏罗世和早、晚白垩世花岗岩中。地貌反映明显,沿断裂形成规模较大的狭长断裂谷,北西段两侧谷坡较缓,南东段两侧谷坡变陡呈“V”字形或“U”字形。峡谷平面走向线平直如刀切。构造岩主要为糜棱岩、碎裂岩,并见构造角砾岩。整个断裂带内,

岩石破碎,并有多组挤压面出现,间距一般5~7m。在糜棱岩带内,矿物重结晶、压扁拉长定向排列。张性裂隙、水平擦痕均发育,示断裂作反时针向滑移,并见多期活动的特点。力学性质压扭(反扭)性,成生于早—晚白垩世后,切割东西向、北东向断裂。

3)蜈蚣岭断裂:蜈蚣岭断裂走向北西320°,倾向南西,倾角67°~75°。长约2.3km,宽20m左右。断裂主要发育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中。断裂呈舒缓波状,地貌上为正地形突起,断裂以强烈挤压带为特点,构造岩为花岗岩质糜棱岩和压碎花岗岩,并发育有构造透镜体及小型带状小构造。裂隙发育,主要有走向北东75°和走向北西275°。力学性质压扭,成生于晚侏罗世后,被北北东向断裂切割。

(3)坝光断裂组

坝光断裂组分布大亚湾西侧,由上径心东断裂、坝光西断裂、坝光断裂、石鼓墩断裂等组成。断裂组总体上呈北西31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倾向南西,倾角50°~60°。各断裂大致平行排列,规模大小不等,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构造岩主要为硅化碎裂岩、硅化片理化砂岩,局部见构造角砾岩及构造透镜体。沿断裂发育大量的闪长岩脉、花岗斑岩及5处古火山口。古火山口的排列方向及流纹斑岩的流线构造,以及山脊、沟谷、河流多呈北西向分布,与北西向构造有密切关系。断裂组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其力学性质以压扭性为主,其问有过张性—张扭性,具多期活动特征。

1)上径心东断裂(F3731):断裂走向北西330°,倾向南西,倾角55°。主要表现为晚侏罗世花岗岩与上侏罗统火山岩呈断裂接触。延伸长约2km,宽3~5m。断裂活动踪迹为挤压破碎带。带内岩石强烈破碎。构造透镜体发育,构造岩以碎裂岩为主,次为构造角砾岩,角砾岩成定向排列。断裂面见擦痕阶步、硅化薄膜等,示断裂作反时针向滑移。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成生于晚侏罗世后。

2)坝光西断裂(F3732):断裂走向北西340°,倾向南西,倾角63°。穿行于上泥盆统及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延伸长约2km,宽10~20m,局部30m。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地貌上正地形突出。构造岩为强烈硅化碎裂岩及糜棱岩,并发育有构造角砾岩及构造透镜体,构造透镜体长轴方向为北西310°,与主裂面有一定交角。此外,断裂面还发育有水平擦痕、裂隙产状为北西360°,倾向南西,倾角85°;北西325°,倾向北东,倾角70°(扭性);北东20°,倾向南东,倾角65°(张性)。力学性质压—张—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3)坝光断裂(F3733):该断裂发育在坝光村至497高地一线,长约5km,宽5~10m,局部达150m。呈北西31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倾向南西,倾角55°。切割上侏罗统及

上泥盆统,同时又切割东西向断裂,北西段伸出区外。断裂表现为强烈硅化碎裂岩带、片理化带,并见构造角砾岩。在硅化碎裂岩中发育大量的网络状石英细脉;在塑变的构造岩中,矿物被压成扁豆状定向排列。断裂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其力学性质表现为先张后压扭性,为脆性变形为主的断裂构造。

4)石鼓墩断裂(F3734):断裂走向北西300°~330°,倾向南西,倾角50°~60°。发育在上侏罗统火山岩中,其南东段为下侏罗统与上侏罗统火山岩呈断裂接触。延伸长约2.5km,宽2~4m。为舒缓波状展布,构造岩为硅化岩、碎裂岩、构造透镜体和构造角砾岩等。断裂面见有阶步及不规则石英脉。力学性质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四)北北东向断裂

北北东向断裂发育程度差,规模小,分布零星,其构造方位在北东20°~35°之间,多呈平直而短小的分散状斜切其他方向断裂,早期为张性,是其他方向断裂的配套构造;晚期为压扭性,并具反时针向扭动特征,是形成较晚的北东向断裂。主要有郭厦断裂、下沙断裂、钓神山东断裂、上径心断裂、径心背西断裂、三溪北断裂组、陈坑断裂组、长布断裂、松岭断裂组、望楼山断裂和横浪断裂等。

1.郭厦断裂(F4111)

郭厦断裂分布于坑梓西侧郭厦一带,走向北东35°,倾向北西,倾角80°。穿行于下石炭统及早白垩世花岗岩中,长2km,宽8m。表现为硅化破碎带,岩石硅化、破碎及褐铁矿化,发育密集劈理带,劈理面平直,成网脉状。断裂面呈锯齿状、粗糙,舒缓波状延伸。力学性质压扭性。

2.钓神山东断裂(F4211)

该断裂分布在王母圩北钓神山东侧,呈北东25°~30°走向,倾向南东,倾角65°~70°,长2.6km。切割晚侏罗世花岗岩及上泥盆统,二者呈断裂接触。南东侧花岗岩具明显的压碎、片理化现象;北西侧为强烈硅化岩,局部见构造角砾岩。沿断裂面有后期石英脉贯入,并且具再破碎现象。北西向张性节理发育,并见中性岩脉充填,脉壁锯齿状。断裂北东端被北西向断裂所限制。其成生时期为晚侏罗世后,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3.上村断裂(F4311)

上村断裂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60°,长2km,宽约5m,穿行于晚侏罗世花岗岩及上泥盆统中。南西段以硅化破碎为特征,硅化带内充填多组不同方向的石英脉,地貌上为—正突起的沿山脊分布的卧龙状陡坎,硅化期后见有破碎作用,使硅化岩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