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 下载本文

该断裂束位于深圳断裂束西侧,包括沙河站断裂组、安托山断裂组、赤湾断裂组和九尾岭断裂组,分布于安托山、南头和赤湾村一带花岗岩体内,由20余条平行斜列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延长约15km,单条断裂宽3~12m。成生时期早白垩世后。

1)沙河站断裂组(F1311、F1312):该断裂组包括东村断裂和沙河站断裂等。 东村断裂走向北东50°~60°,倾向北西,倾角小于70°。发育在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延伸长3km,宽1~3m,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主要由硅化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等组成,并见强烈破碎现象,沿断裂面擦痕阶步发育,断裂带内见构造透镜体,大小0.2~2m,长轴基本平行主裂面,并有石英脉贯入。力学性质属压扭性。该断裂切割了东西向断裂。

沙河站断裂走向北东60°,倾向北西,倾角65°~80°。穿行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及前震旦系变质岩中,延伸长约3km,宽4~5m。主要表现为挤压破碎带,构造岩为强烈碎裂岩,具碎裂结构,并有大量的石英脉、伟晶岩脉沿挤压面贯入,宽10~25cm,较平直。力学性质具压扭性。

2)安托山断裂组(F1313、F1314、F1315、F1316):该断裂组包括新塘断裂、磨地山断裂、太岭北断裂和太岭南断裂等。

新塘断裂走向北东50°,倾向北西,倾角70°~75°。穿行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及前震旦系变质岩中,延伸长约2.5km,宽大于6m。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为糜棱岩化花岗岩、压碎花岗岩,并发育构造透镜体、擦痕阶步,示反时针滑移。配套构造发育:走向320°(张扭),走向30°,走向80°(压扭)。局部还见岩脉贯入,脉壁舒缓波状(张扭)。断裂力学性质压扭(反扭)。

磨地山断裂走向北东60°~70°,倾向南东,倾角70°。发育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延伸长2.5km,宽2~5m。断裂在空间上、剖面上具舒缓波状,构造岩主要为压碎花岗岩,沿断裂面充填有岩脉及石英脉,宽20~50cm不等,并有再破碎现象。此外,节理发育,其中以走向40°、走向310°两组为主,并切割岩脉及石英脉,显示了断裂多期活动特点。力学性质为张扭—压扭。

太岭北断裂走向50°~60°,倾向南东,倾角70°~75°。发育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延伸长2.3km,宽0.5~2m。断裂较平直,略具波状,构造岩为糜棱岩化花岗岩,沿断裂有石英脉、中性岩脉贯入,并具再破碎产生糜棱岩化现象。力学性质压扭。该断裂被北北东向断裂切割。

太岭南断裂走向北东60°,倾向南东,倾角65°~80°。发育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

延伸长2.2km,宽3~12m。南西段被第四系覆盖去向不明。断裂面较为平直,略具波状,压碎花岗岩具明显的碎裂结构。沿断裂有大量石英脉贯入,脉壁舒缓波状。断裂地貌呈正地形突出。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3)赤湾断裂组(F1317、F1318):赤湾断裂走向北东60°,倾向南东、北西,倾角65°~80°。发育在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延伸长5km,宽3~12m不等。断裂由硅化碎裂岩、构造角砾岩、花岗糜棱岩组成。局部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的透镜体,呈尖灭再现排列。沿裂面贯入的石英脉再遭破碎现象。

大南山南麓断裂面出露高达15~20m,长约100m,远看像镶嵌在山体的—面镜子,倾角70°~80°。面上配套节理有:走向350°的张裂面、走向10°~25°的压扭面和走向300°~310°的张扭面,水平擦痕发育,而且将原先的构造角砾岩磨成糜棱岩,并显示反时针扭动性质。断裂力学性质为张扭—压扭性,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多处被北西向断裂切开、错位。

(2)深圳断裂束

深圳断裂束是深圳断裂带的主体,由3条大致平行的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组、横岗—罗湖断裂组、石井岭—田螺坑断裂组以及其间所夹持的断裂动热变质带组成。各个断裂组均由若干断裂组成,自深圳水库往南西方向,有断裂数量逐渐增多和分散撒开的趋势。成生时期在晚侏罗世后。

1)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组(F1321):该断裂组属深圳断裂束的北西支,由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简称九尾岭断裂)及其旁侧的次级金线凹断裂和望天海螺断裂等组成。

九尾岭断裂自淡水进人深圳市后,沿淡水和潮青两个红层盆地的南东边界,往南西经嶂背、荷坳、沙湾、九尾岭,向南西至泥岗,被北西向断裂错开后,断续延至沙头后进入深圳湾,全长达50km,延续性较好,宽5~20m不等。断裂在平面上微呈反“S”型舒缓波状展布。航空红外及雷达影像图上显示为平直色调面构成的线性构造的组合体。走向北东50°~70°,北东段及中段倾向北西,倾角65°~85°,自九尾岭往南西倾向南东,倾角40°~60°。断裂组具有明显的碎裂变形特征,在下石炭统测水组及下中侏罗统塘厦组砂页岩中发育了由厚大的破碎岩、构造角砾岩及硅化破碎带构成的垅岗状山脊。在嶂背及马桥山等处破碎带宽约20m,影响带近百米,由断裂中心向两侧,显示由断层角砾岩—角砾状破碎岩—破碎岩—初裂岩的分带现象。断层角砾岩中,角砾棱角清晰,位移量大的角砾略具定向、拉长和去棱化作用,位移量小的角砾还可拼接复位。断裂面两侧有北东20°走向的直立破劈理,以及切过主断层并具张扭性顺时针向扭动的羽毛状断裂群。荷坳牌一

带可见陡立的断层三角面其两侧下石炭统测水组被强烈挤压,使地层产状紊乱。九尾岭独树村一带,破碎带宽仅数米,影响带宽约十余米,由破碎带中心向两侧依次由断层泥、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压碎角砾岩和绿泥石化、硅化破裂砂岩组成。在独树村可见断裂中的断层泥上有清晰的斜向擦痕。在企岭吓之北东至淡水一带,沿断裂组北西侧有晚白垩世红层箕状小盆地分布,盆地南东侧下石炭统测水组砂页岩中发育了几米至上百米的断层破碎带。该断裂组内有多个波状延伸的断裂面。根据上述断裂破碎带的结构、断裂面上的擦痕以及旁侧节理裂隙指向,表明断层以反时针向滑移为主,前期具压扭后期具张扭性。在潮青红层盆地南西边缘,还见同向次级断裂切人红层,形成2m宽的破碎带,说明红层形成以后,断裂还有明显活动。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2)横岗—罗湖断裂组(F1322、F1323、F1324):该断裂组为深圳断裂束的轴心,由畲禾嶂—横岗—罗湖断裂、清风岭—烂寨顶断裂和炮台山—横岗头断裂等,以及与之平行的一系列次级断裂组成。断裂组自樟树埔进入深圳市后经坪山燕子顶和清风岭、横岗、沿沙湾河谷进人罗湖,并延入香港与屯门断裂相连,市内长38km。沿走向具“S”形展布特征,北东段(横岗—坪山一带)为北东65°~70°,中段(深圳水库—横岗一带)为北东30°~40°,南西段(罗湖一带)为50°~55°。断裂组控制了中生代晚期坪山、狮子山和新田等小花岗岩体的侵位以及坪山、横岗、沙湾和香港境内元朗及屯门等串珠状第四系断陷盆地的沉积。航空红外及雷达影像图上,表现为一组由断崖和断谷组成的线性构造以及暗色影纹和带状分布的泉、水塘和沟谷等。断裂组南东侧长条状展布的花岗岩侵入体对比度差、影纹模糊;北西侧呈灰色色调,有对比度明显的呈带状分布的沉积地层及蠕状河流等。

沿畲禾嶂—横岗—罗湖断裂(简称横岗断裂)在白垩纪以前的岩石中,发育了数千米宽的动热变质带、几十米至上千米宽的挤压破碎带和上千米宽的构造影响带。根据该断裂组中构造岩的变形特征,可以划分出3次明显的活动期:早期以动热变质作用为主,形成了以该断裂为中心的北东向热变质带,波及的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石磴子组和测水组,变质带中心为角闪岩相的蓝晶石—十字石—石榴子石片岩带,其两侧依此为绿片岩相的二云母片岩带及低绿片岩相的微片岩和千枚岩带。蓝晶石—十字石—石榴子石片岩带,长约15km,宽4km,由炮台山经简龙村至烂寨顶,总体呈北东45。延伸,在简龙村至燕子顶一带转为北东60°,呈向北西突出的弧形;中期以塑性变形作用为主,形成了叠加在动热变质带之上的由糜棱岩带等组成的韧性剪切带,以及韧性—脆性变形过渡的滑劈理带。变形带宽十几米至几十米。在南西段简龙村至横岗一带可达百余米,该处下石炭统砾岩层,位移达数百米,其中之砾石被压扁拉长,具明显塑变特征,糜棱岩中变形纹理倾向北西

330°~345°,倾角25°~45°,与片岩的片理略斜交。此外,变形带内应变滑劈理及由应变滑劈理组成的微褶皱、折劈带、韧性微断层、面理和线理等小构造极为发育。变形岩石的显微组构属“S”构造岩,与韧性剪切带的典型显微组构相同。并可见一系列显微韧性变形构造,如眼球状纹理、膝折、品带弯曲、缎带、核幔、拔丝、韧性拖尾和缝合线构造,以及石英晶内的亚颗粒化、波状消光、压力影、变形纹和变形带等应变现象。在垂直于糜棱岩纹理及石英云母片岩片理走向切割的定向薄片中,据石英晶轴方位的统计结果,并用斯密特网投影,石英光轴有明显的优选方位,绕C轴形成极密区,具单轴对称型的组构特征,但由于后期构造的干扰,使其发生了较明显的旋转的扩散;晚期以脆性变形为主,形成叠加在动热变质带及韧性剪切带之上的构造破碎带和构造透镜体,断裂面标志清晰,呈波状弯曲,主断裂带宽几米至几十米,其中,见有多组擦痕阶步,显示出多期活动特征。在新田花岗岩体内断裂破碎带宽近百米,影响带宽近千米,破碎带上盘有0.5~2m的断层泥砾带,破碎带中心由断层角砾岩和碎斑岩组成,并具强烈的绿泥石化,带宽5~10m,其中发育有一组北北东走向的低序次结构面,指示断裂呈反时针向滑移,外侧压碎岩带有明显的硅化、碳酸盐化和绢云母化等蚀变。在横岗一带还见有由构造角砾岩组成的构造透镜体。在畲禾嶂至炳坑一段,以发育硅化破碎带为特征,带宽20~30m,明显地显示垅岗地貌特征。畲禾嶂西侧硅化破碎带中可见到大量石英质糜棱岩团块,糜棱岩定向纹理隐约可辨,同时还发育有一组劈面平直的破劈理。

横岗断裂是断裂组中主干断裂,市内长38m,宽7~70m,最宽大约267m。在空间上呈舒缓波状延伸,其中黄贝岭南西为北东50°~55°,黄贝岭—深圳水库一线走向北东30°~40°,新田—横岗为北东40°~45°,横岗—简龙村为北东50°~60°,简龙村—坪山及以东一带为北东70°,总体走向北东45°~60°,倾向北西,倾角45°~60°。黄贝岭的东侧见蓟县系—青白口系片岩逆冲在下石炭统测水组片理化砂岩之上,断裂面略具舒缓波状,并见具反扭特点的水平擦痕阶步。水库大坝东黄竹园西元古界变质岩逆冲在下石炭统测水组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绢云母千枚岩之上,破碎带宽7~10m,构造岩有构造角砾岩、硅化岩和由构造角砾岩组成的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大小不等,一般为4~20cm,呈磨圆状、棱角状。构造透镜体长轴2~4m,宽0.5~1.5m,其长轴方向为北东40°~50°,与所在的断裂面产状基本一致。断裂带充填石英脉。新田仔一带以大规模的挤压破碎构造角砾岩带为主,宽10~100m,在挤压碎裂角砾岩中发育4条次级小断裂,剖面上为平行排列。断裂面倾向北西,倾角50°。发育断层泥、擦痕与阶步,普遍具绿泥石化现象。断裂上盘发育有不规则石英闪长玢岩和钾长石伟晶岩脉。另外,走向北西310°和北东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