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的策略(1)》优质课教学设计 - 7 下载本文

PBL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用五年级学生上)苏教版六年级(上)第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第1-3题。(执教老师对例1略有改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的学习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应用策略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基于问题的学习(PBL):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教学重点: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两种量之间“倍数”关系)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用“俗语” 引入“假设” 出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图文

问:屏幕上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学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师生一起更正此句民间俗语的“误解”:“皮匠”实际上是“裨[ pí ]将”的谐音,“裨[ pí ]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谋略)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智慧(谋略)。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再回到这幅图。

①师:如果将图中的人物都“假设”成“副将”的话,那么,图中一共有几个副将?(6个)生思考并解释自己“假设”的思考过程(师相机引导:运用了“替换”的方法。)。

教师:如果将图中的人物都“假设”成“诸葛亮”的话,那图中一共有几个诸葛亮?(2个)生思考并解释自己“假设”的思考过程(师相机引导:运用了“替换”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一个词“假设”,(板书:假设)“假设”策略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假设”其实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假设”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初步虚构设想,进行尝试性解决。(人人都可以提出假设,再根据假设寻找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说明:教学时巧用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

能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后对这个“俗语”误传的说明,也让学生“涨了知识”,文理兼治,整合了学科知识,使知识的营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体验和欣赏到了数学冰冷形式的美丽,增强了趣味。更重要的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俗语“结构”,和例题中“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这一数量关系的天衣无缝、完全吻合。学生在师生的有趣“问题解决”交流中润物无声地初步感受到了“假设”作用。为后面的进一步学生作了有益地铺垫。这样引入课题,能使人有耳目一新恰到好处的感觉。)

二、提供条件 启发提问

出示:“思维热身题”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①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的小杯,正好都倒满。

教师:你能根据给定条件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生: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720÷9=80(毫升),数量关系:9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数量关系式也很简单。(教师追问:怎么感受到“简单”的?生:只有一个“未知量”。)

②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

教师:你能根据给定条件提一个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生: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720÷3=240(毫升),数量关系:3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数量关系式也很简单。(教师追问:怎么感受到“简单”的?生:只有一个“未知量”。) (小结提升抽象概况)师:如果黄老师夸你们解决“思维热身题”真厉害!你们同意?(生:不同意!因为这两小题“太简单了”!)师:为什么两题都得“太简单了”?(生:两题都只有一个“未知量”,一步就能解决了!)

(设计说明:教师为本节课例题中学生有可能感到解决问题会出现困难的地方即“两种量”以及“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又及两个“未知量”等复杂的结构,分散了难点,也便于学生感受到将“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转化的心理需求,进而为学生“假设”策略“搭支架桥”。使学生“畅享”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后的轻松与乐趣。最重要的是学生将这一“轻松与乐趣”的学习情感带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为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打下一点底色。)

三、结构不良 自发猜想

教师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 师:给黄老师一个“提问”的机会行吗?(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下面快速解答。(学生会有很多种“尝试”解决问题的动机,有的拿笔就做,有的思考打问,有的……。最后学生会发现要解决“此问题”条件不足,属于“结构不良的问题”,大杯和小杯两个量之间“数量关系”不知道。)

(板书:数量关系)

师:看来“数量关系”对解决问题如此重要,那我们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时一定得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那你们给这个“问题”补上“数量关系”这个条件,猜猜看“问题”里“大杯和小杯容量关系”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到是“倍数”关系,可能会说到“相差”关系……) 教师相机板书:倍数关系、相差关系。

出示(在学生充分口述补过条件之后出示,也有可能是学生口述过的):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 3倍。(出示“例1”字样,将此题定为“例1”)

接着问:“例1”和刚才的“思维热身题①②”两小题比较哪个题难一些?(生:例1)为什么会感觉例1难一些呢?

通过比较得出:“思维热身题①②”两小题都只有一个“未知量”即大杯或小杯的容量(数量关系简单),而“例1”有两个未知量即“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数量关系复杂)。

①数量关系:9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②数量关系:3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

“例1”数量关系: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 72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3

师:看着大杯和小杯容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图 联想到了什么?

(出示课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沟通了两个量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学生会联想到课开头图中人物都替换成“副将”或都替换成“诸葛亮”的方法,进而联想到如何都“替换”成同一种杯子的想法。为学生自觉运用“假设-替换”解决例1作了有益的铺垫。

师:数量关系虽然比“思维热身①②”两小题复杂些,但毕竟我们都弄清楚了。 师:能独立解决例1的问题吗?拿出“假设策略‘问题解决’学习单”,先尝试独立完成。(友情提醒:如果独立解决有困难,可以与同桌交流讨论。)

给足时间,让学生安静独立地解决例1问题。

(设计说明:教师创造性地将教科书上“结构良好的”“例1”改造成了“结构不良的问题”,以“欺骗”学生,让学生掉入“陷阱”,学生尝试解决“结构不良的例1”后,自觉进入了“质疑”状态,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自己尝试解决时发现的“问题”即缺少了 “大杯和小杯两个量之间‘数量关系’”,教师“迎合”学生的“质疑”状态,依着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补充“大杯和小杯两个量之间‘数量关系’”这一“要件”,教师给足了学生时空,让其思想自由“翱翔”,让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上“畅游”。教师

的容量和的容量之间的关系=++对教科书上的例1进行改造,旨在让学生体验到“数量关系”沟通了“彼岸与此岸”,体验到“数量关系”起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作用。

另外,师生在分析数量关系“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3”时,又巧妙而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俗语的结构上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美妙的联想!)

四、百花齐放 聚焦“假设”

统计、交流各自解决例1所用的具体方法。预计有:有的用方程(也是一种“假设”;有的用“画图”;有的都“替换”成小杯;有的都“替换”成大杯……)

评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运用了自己的方法进行思考、尝试,最终解决了例1的问题,真了不起!分别赞赏同学们的各自方法。

由于时间对我们的限制,我们只好把注意力聚焦到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例1的问题了。

请都“假设”成x(大或小)杯的同学到台前与大家分享。

分享分享再分享,分享期间不时地评价,使“假设”这一策略在交流分享中让全班同学都能很熟练自由的运用,体验到“假设”策略的价值所在。

(设计说明:“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学生的学习也如此,当学生自己将本来“结构不良的问题”例1补充成“结构良好”的例1后,就会产生自豪感和乐趣,同时会产生自己要解决被自己“改造”后的“结构良好”的例1欲望。教师此时还能做什么,只能“以学定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迫切需求,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例1的问题。待到“百花齐放”后,顺势聚焦到“假设”的策略上来,让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学生到台前与全班分享交流“成果”,让每一位同学都体验到“假设”策略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学生真正在“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

五、比较概括 形成“一般”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假设”策略的两种方法,有什么最最最一样的地方(强调了“最”字,意在引导抽象出“一般”),交流得出:两种方法共同的地方是:“假设”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用了“替换”的方法。

同时教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假设以前也遇到过,比如“二年级上册‘乘减’”和“四年级上册‘试商’”都用到过“假设”策略。只是方法略有不一样。

总结概括“倍数关系”的“假设”策略的特点:总量没变,杯子数变了。 师: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我们求得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这个结果正确吗?我们可以把结果代入条件来验证。在这道题中,要检验这两个条件:①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是不是一共720毫升?②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的3倍? 6个小杯的容量加上1个大杯的容量,80乘6再加240,算得正是720毫升。再用大杯的容量240毫升除以小杯的容量80毫,算得也正好等于3。所以,结果是正确

的,写出答句。

刚才我们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解决了这同一个问题,比较这两种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种思路都是用同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不管是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还是全部倒入大杯,都是把原来两种不同的杯子转化成了同一种杯子。也就是说,通过假设,我们把比较复杂的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转化成了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简单问题。

六、变式引思 比较优化 出示试一试题:

1.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出示走进生活

2.①一张课桌和4把椅子的总价是2700元,课桌的单价是椅子的5倍。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②3个大桶和4个小桶正好装完30升大豆油,大桶的容量是小桶的2倍。两种桶的容量各是多少升?

(设计说明:通过“变式引思 比较优化”使学生的思维不至于“定势”,通过比较,得出: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看都“替换”成哪一种量更加简便些。)

七、找出异同 提出“新问”

1.出示下一课时的例2即“相差关系”与本节课例1“倍数关系”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和相同。

2.本节课学生经历了PBL学习,使学习真正地发生,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体验到了与他人分享乐趣,我们已经解决关于“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问题”。本节课快下课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说明:本节课多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是为了使“特殊”抽象为“一般”,有的是为了“优化”,有时是为了引发提出的“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节课以“问题”贯穿始终,这种以“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确实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总体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