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3、C 4、A 5、A 6、B 7、C、8、B、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 l、AC 2、CD 3、CDE 4、CDE 5、BD 6、ADE 7、ABC 8、ABCD 9、BCE 10、ADE 11、BDE 12、ABCD 13、ABDE 14、ACDE 15、BC 三、解释题

(一)解释句子中加“ ”的词。 l、参加 2、责骂 3、消失 4、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文首:花脑袋。喙:鸟兽的嘴。 (2)詨:呼叫。 (3)堙:填塞。

(4)逐走:竟走,赛跑。 四、简答题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2、“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如例句(l)、(2)皆为此义。“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如例句(3)“虽饥不饿”、例句(4)“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都可以明显看出“饥”与“饿”词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 3、“耻”、“辱”作为抽象名词,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但是在用作动词时,两者的语法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别。“耻”用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其宾语一般是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表示对某种事情感到耻辱。如例句(l)、(2)、(3)中“耻”都是意动用法。“辱”用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其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如例句(4)、(5)皆是。

4、相同:①“之”、“焉”都是指示代词。 ②“之”、“焉”都可以充当及物动词的宾语,如例②④。相异:①“之”可作定语,如例①;“焉”则不能。 ②“焉”字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是”,在句中作补语; “焉”常用在结尾,兼表提示性陈述语气,如例③⑤。 五、古文今译题

(一)(1)一同判决虞常。 (2)又举起剑来对他比划着。 (3)白白地让自己的躯体去作野草的肥料。 (4)干嘛要见你。 (5)反而要使两国君王互相攻打。

(二)颜渊、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有车马乘坐,穿又轻又暖的皮衣,而且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转问]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养护。” 六、古文标点题

(一)凡治国令其民争行义也,乱国令其民争为不义也;强国令其民乐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竞不用也。夫争行义、乐为用与争为不义、竞不用,此其为祸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载。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反,(句号亦可)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乃归文公。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二)公 孙仪 相 鲁 而 嗜 鱼, 一 国 尽争 买 鱼 而 献 之。 公 仪子不受。其弟 子 谏 曰:“ 夫 子 嗜 鱼 而 不 受 者, 何 也?” 对 曰:“ 夫 唯 嗜 鱼, 故 不 受也。 夫 即受鱼,必有 下人 之 色,有 下 人 之 色, 将 枉 于 法, 枉 于 法, 则 免 于 相。 虽 嗜 鱼, 此 不 必 致我鱼,我 又不能 自给 鱼; 即 无 受 鱼 而 不 免 于 相, 虽 嗜 鱼, 我 能 长 自 给 鱼。” 此 明 夫 恃 人不如 自 恃也 。明于人之 为 己 者 不 如 己 之 自为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七、古文阅读题

(一)1、闻:闻名,使……听到。 2、相:担任相。 3、死:为……而死。 4、劫:劫持。 5、援桴:拿过鼓锤。

(二)1、与 前“与”:动词, “和……在一起”或“帮助”。后“与”:介词,和、同。 2、其 ①其:代词,他的。 ②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或表示委婉语气)。

(三)1、如今既然离开父亲事奉国君,恐怕该为国君的灾难去死吧? 2、现在率领军队包围我们,我们该对此怎么办? 3、象送择生存(活着)的话,有什么脸面在天下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