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考试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推测某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的世代数;2.预测发生期;3.控制昆虫的发育进度;4.预测害虫的地理分布。

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一般虫体内的含水量为体重的46%~92%。

湿度对昆虫的影响:1.影响成活率(湿度不够,造成成活率降低)2.影响生殖力(干旱影响昆虫性腺发育)3.影响发育速度

三、温湿度的综合利用

温湿系数:温度和湿度的比值。 四、光对昆虫的影响

光对昆虫的作用基本上包括光的辐射热、光的波长(能见光在250~700nm之间)、光照周期。 五、风对昆虫的影响

风对昆虫生长发育无直接影响,但对昆虫的扩散歉意迁移,特别是远距离迁飞有较大影响。

第二节 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土壤由固体颗粒、水、空气组成。这三种体态的不同组合构成土壤不同的温度、湿度、通气状况、机械组成和化学特性,这些都与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土壤温度

土温主要影响土中生活昆虫的生长发育和栖息活动。土温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热,邮寄物质腐烂时也产生热,但热量小。

土壤昆虫在土中的活动往往随着适温层的变动而垂直迁移。 二、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包括土壤水分和土壤空隙内的空气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和灌溉。 土壤湿度大时往往能促进昆虫致病微生物的发展,从而使昆虫得病死亡。 三、土壤机械组成(主要影响昆虫在土壤中的活动) 四、土壤化学特性

土壤酸碱度、含盐量和施用不同的肥料对昆虫的分布有影响。 田间直接施用氨水,对地下害虫有一定的忌避作用甚至杀伤作用。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一、 生物因素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最基本关系是食物联系,又叫营养联系。

二、食物因素

按照食物性质和来源,昆虫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尸食性、粪食性五类(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四类)。按取食范围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杂食性)。

不选择性:在害虫发生数量相同的条件下,一些品种少或不被害虫选择前来产卵、取食。

抗生性:指昆虫取食一些品种时,发育不良,体型变小,体重减轻,寿命缩短,生殖力降低,死亡率增加。 耐害性:指有些作物品种受害后,有很强的增殖或补偿能力,使害虫造成的损失很低。

三、天敌因素

昆虫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原生动物、线虫等,前三类较重要。 1.昆虫的细菌病:共同的特征是病菌从口腔入侵,感病后昆虫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口腔和肛门常有排泄物,导致败血症,死后虫体一般发黑,软化腐烂,有臭味。致病的细菌按是否形成芽孢,分为芽孢杆菌和无芽孢杆菌。 2.昆虫的真菌病害:真菌从虫体内壁侵入体内,菌丝体在体腔内增殖,然后入侵主要器官,分泌毒素使寄主死亡。寄主死后,从表皮上长出孢子和孢子梗。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和致病需要最高湿度,只有在高湿多雨的情况下才能流行。 3.昆虫的病毒病:病毒通过口腔感染,染病昆虫便显出食欲减退,行动迟缓,最后腹足紧抓寄主植物枝梢,体下垂而死,体液无臭味,可与细菌性病害相区别。

第四节 昆虫的种群动态 一、 种群的基本概念

由于地理上长期隔离形成的种群称为地理种群,由于食料为主而引起的种群差异称为食物种群。

一般所说的种群是指单种种群,即同一昆虫的种群。有些科学工作者把数种有生态相似性的个体的集合群体称混合种群。

二、种群技术估测方法

取样调查的方法一般有两类:样方取样,标记回捕估计种群数量。

第五节 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 一、昆虫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方法

常见的昆虫田间分布型有:

1.随机分布:稀疏分布,较均匀。 2.非随机型:不均匀分布。 (1)核心分布型;(2)嵌纹分布型。

田间调查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法是随机取样法,包括1.对角线取样法(适宜于密集的或成行的植物和随机分布的结

构)2.棋盘式取样法(适宜于密集的或成行的植物和随机分布的机构)3.分行取样法(适宜于成行的植物和核心分布的结构)4.z字形取样法(适宜于嵌纹分布的结构)。另外,还有等距取样法。

二、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

(一)以虫口表示

1.地上部分的虫口:抽样检查单位面积、单位植物或单位器官上害虫的卵(或卵块)数或虫(幼、若虫或成虫)数。 2.地下部分的虫口:挖土或淘土,调查统计单位面积一定深度内害虫的数目,必要时进行分层调查。

3.飞翔的昆虫或行动迅速不易在植株上计数的昆虫:有趋光(和色)性、趋化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糖蜜诱杀器或黄皿诱集器等进行诱捕,以单个容器逐日诱集数表示。网捕是调查田间这类虫口的重要方法。 (二)以植物受害率表示

1.被害率:表示作物的株、秆、叶、花、果实等受害的普遍程度,不考虑每株(秆、叶、花、果等)的受害轻重,计数时同等对待。

第六节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

害虫预测预报的主要任务是预报害虫发生为害的时期,以便确定防治的有利时机;预报害虫发生数量的多少和为害性的大小,以便确定防治的规模和力量部署;预报害虫发生的地点和轻重范围,以便按照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 一:发生期的预测

害虫的发生时期按各虫态可划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终见期。预报时着重始盛、高峰、盛末三个时期。出现20%为始盛期;出现50%为高峰期;出现80%为盛末期。 (一)期距预测法

一般是指各虫态出现的始盛期、高峰期或盛末期间隔的时间距离。 系统调查(1)诱集法(2)田间调查法(3)人工饲养法 (二)有效积温预测法

(三)物候预测法(物候是指各种生物现象出现的季节规律性,是季节气候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的综合表现) 二、发生量的预测

(一)有效基数预测法;(二)经验指数预测法;(三)形态指标预测法 三、分布蔓延地区的预测

第六章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各种害虫防治的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分成五大类: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化学防治法。

第一节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作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共同原则:第一,必须是在经济上造成严重损失而防治又是极为困难的危险性病、虫和杂草;第二,必须是主要依靠认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第三,必须是国内或地区内尚未发生或分布不广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是根据农田环境、寄主植物与害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因子,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保护农业生产的目的。农业防治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础措施。 农业防治的具体措施:1.合理的作物布局2.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3.深耕土地与晒土灭虫4.调节播种期5.合理施肥与灌溉6.加强田间管理7.选育抗虫品种

农业防治法的优点:1.节省人力、物力、财力2.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3.对害虫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符合植保工作方针4.易于被群众所接受,防治规模大 农业防治法的缺点:1.有些防治措施与丰产要求有矛盾,或与耕作制度有矛盾2.一些农业防治方法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地域性、季节性较强,限制了其大面积推广;同时,农业防治措施的防虫效果表现缓慢或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害虫大发生时往往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第三节 生物防治法

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法。 害虫生物防治的途径:1.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昆虫和有益动物2.人工繁殖与田间释放天敌3.天敌的引种驯化4.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利用5.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6.昆虫不育原理及其应用

第四节 物理机械防治法

物理机械防治法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捕杀、诱杀、趋性利用、温湿度利用、阻隔分离及激光照射等新技术。

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就是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的方法。

胃毒剂:昆虫把药剂吞食后而引起的中毒作用。药剂被蚕食到达中肠后,被中层细胞层所吸收,然后通过肠壁进入血腔,并通过血液流动很快传至全身,引起中毒。

触杀剂:药剂无须昆虫吞食,只要接触虫体就可发挥中毒作用。药剂可以从昆虫的表皮、气孔或附肢等部位进入虫体内。

熏蒸剂:药剂以气体形式通过昆虫的呼吸系统进入虫体内,而发挥中毒作用。

内吸剂:药剂施用到植物体上后,先被植物吸收,然后传到至植物体各个部分,害虫吸食植物的汁液后即可中毒。 杀虫剂剂型分类: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水剂、颗粒剂、缓释剂、烟剂。有效性乳剂>可湿性粉剂>粉剂 杀虫剂的合理使用:1.对症下药2.适时用药3.精确掌握用药浓度和用量4.恰当的施药方法5.保证施药质量6.注意气候条件7.合理混用药剂8.交替施药

化学防治法优点:1.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2.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小。3.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4.杀虫范围广,几乎所有害虫全可利用杀虫剂来防治5.杀虫剂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长期保存。 缺点: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会造成人畜中毒事故、植物药害、杀伤有益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长期使用化学防治后还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害虫更加难治。

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

一、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发展

害虫综合治理,简称IPM。早期的害虫综合治理(IPM)称之为害虫综合防治(IPC)。 其他防治策略如:全部种群治理(TPM),大面积种群管理(APM)。 IPM、TPM、APM主要区别:

1.T主张彻底消灭害虫,是消灭哲学;I主张保留部分害虫,是容忍哲学。 2.T主要针对为害人、畜的害虫;I主要针对农林害虫。

3.T主张以杀虫剂(包括不育剂)为主要手段,I主张尽量不适用杀虫剂。 4.T认为生物防治知识一种辅助手段,I强调自然防治,重视生物防治。 5.T着重于长远的防治效果,追求一劳永逸,I着眼于合理的害虫控制。

与T和I相比,A则是二者的一种折中策略,在一些原则上采用了I的观点,在具体防治上又偏重于T。A的总目标是把害虫控制在为害之前和农田之外,将虫口密度远远地压低在经济为害允许水平下,尽量避免大田防治。

害虫管理(EBPM)体系:在管理下的生态系统中用有益、安全、持久的方法防治害虫,注意自然过程,向生态系统中引入生防物及其产物,种植抗性植物,使用窄谱农药。

二、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1.允许害虫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下继续存在;2.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3.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4.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5.强调害虫综合防治体系的动态性;6.提倡多学科合作;7.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盘考虑。

三、害虫的为害损失及经济允许损害水平

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指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经济阙值(ET):又叫防治阙值,国内习惯称为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治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第七章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指活动为害期或主要害虫态生活在土壤中,主要危害作物种子、地下根、茎等的一类害虫,亦称土壤害虫。其中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四类发生面积广,为害程度重,是地下害虫中常发性、灾害性的类。

发生为害特点:1.适宜发生于旱作地区;2.生活周期长;3.寄主种类多;4.春秋两季为害严重,为害期长;5.发生与土壤环境和耕作栽培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

第一节 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甲龟总科幼虫的统称,为地下害虫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大类群。蛴螬食性颇杂,食害播下的种子或咬断幼苗的根、茎,咬断处断口整齐。 大部分有趋光性,假死性,且昼伏夜出。 一、大黑鳃金龟

成虫:黑色或黑褐色,鞘翅每侧有4条明显的纵肋,前足胫节外齿3个,臀节外露。

幼虫:头部前顶刚毛每侧3根,其中冠缝每侧2根,额缝上方近中部各一根。肛腹板覆毛区无刺毛列,70~80根钩状毛由肛门孔处开始散乱排列。 三、铜绿丽金龟

成虫:翅鞘呈铜绿色,有光泽,但头、前胸背板色较深。呈红铜绿色。翅鞘每侧有4条明显的纵肋。前足胫节外齿2个。

幼虫:头部前顶刚毛每侧6~8根。有两列刚毛,刚毛呈掌形。 四、其他常见金甲龟

幼虫地下为害,成虫地上为害,大多数一年一代,有趋光性、假死性,且昼伏夜出。

第二节 金针虫

金针虫为鞘翅目,是叩甲科幼虫的统称。金针虫成虫不造成严重危害,幼虫危害大。一般受害苗主根很少被咬断,被害部不整齐而呈丝状,有少量纤维。危害块茎时形成孔洞。 一、沟金针虫

成虫:身栗褐色,密被褐色细毛。雌虫后翅退化,雄虫有后翅。

幼虫:金黄色,具3对锯齿状突起。尾端分叉,各叉内侧均有1小齿。 沟金针虫一般3年一代,少数2年、4~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代。 二、细胸金针虫

成虫:体长9mm左右,体宽约25mm,体色为暗褐色,有光泽,背有毛尖,胸部长度是鞘翅长度的一半。 幼虫:有4条纵肋,淡黄色。 三、褐纹金针虫

成虫:体色黑色,体长15mm左右,体宽4mm左右,有光泽,鞘翅上有小的刻点,长度为头、胸部的2~5倍。

第三节 蝼蛄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危害最重要的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蝼蛄是最活跃的地下害虫,成若虫均为害严重。咬食各种植物种子和幼苗,特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也咬食幼根和嫩茎,扒成乱麻状或丝状。 一、华北蝼蛄

成虫:体长39~50mm,黄褐色,密被细毛,腹部近圆筒形。前足腿节下缘呈S形弯曲;后足胫节内分侧有刺1~2个(或无刺)。

二、东方蝼蛄

成虫:体长30~35mm,黑褐色,密被细毛,腹部近纺锤形。前足腿节下缘平直;后足胫节外侧有等距离排列的刺3~4个(或4个以上)。

以上三类害虫的为害特点:

1.春秋两季为害严重,春>秋;2.受土温影响大;3.防治害虫,以播种前为主;4.生物防治——蛴螬;5.物理防治——各种。

第八章 多食性害虫 第一节 地老虎

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低龄幼虫昼夜均可取食作物的子叶、嫩叶和嫩茎,3龄后昼伏夜出,高龄幼虫可将幼苗近地表部位咬断,咬处凹凸不平,造成缺苗断垄什么毁种重播。 一、小地老虎

前翅暗褐色,前缘及外横线至中横线部分,有的个体可达内横线,呈黑褐色。肾形纹、环形纹和楔形纹均镶黑边;肾形纹外侧有1个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至外缘线内侧有两个尖端向内的楔形黑斑。后翅灰白色,翅脉及外缘黑褐色。 幼虫孵化后先食卵壳,然后爬至杂草或作物幼苗新叶剥食叶肉,2龄食成孔洞,3龄咬食叶片成缺刻。4龄后咬处凹凸不平。

二、黄地老虎

前翅黄褐色,散布小黑点,各横线为双条曲线,但多不明显,肾形纹、环形纹和楔形纹很明显,各具黑褐色边而中央暗褐色。后翅灰白色,外缘淡褐色。 多数地区均以第1代幼虫为害最重。

第二节 黏虫

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暴食性害虫,而且是一种典型的食叶性害虫,1~2龄仅食叶肉,将叶片食成小孔,3龄后蚕食叶片形成缺刻,5~6龄为暴食期。大发生时,常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穗部咬断,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成虫:前翅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呈两个淡黄色圆斑,肾纹后端有1个白点,其两侧各有1个黑点,外横线和外缘线均为1列黑点。

幼虫:体色多变,有各种色彩。头部中央沿蜕裂线有一“八”字形黑褐色纹。 防治适期应掌握在3龄以前,防治技术有:诱杀成虫、诱卵和采卵、药剂防治

第三节 东亚飞蝗

东亚飞黄为飞蝗的1个亚种,属直翅目,斑翅蝗科。它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及作物,一般不取食双子叶植物。成虫和蝻咬食叶片和嫩茎,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秆或全部食光,造成颗粒无收。对它的综合防治方针是“改治并举,根除蝗患”

成虫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略呈弧状隆起(散居形,造不成严重危害)或较平直(群居形,蝗灾)

飞蝗多发生在水旱交替的低海波地区。当旱季来临或汛期过后,飞蝗便择其产卵繁殖。土蝗无法形成蝗灾,飞蝗可形成蝗灾。

第十章 小麦害虫 第一节 小麦吸浆虫

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均属双翅目,瘿蚊科。1年发生1代。其中麦红吸浆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第二节 麦蚜

我国有12种,常见的为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3种。

麦二叉蚜:前翅分2叉,尾片圆锥状,黑色,有2对长毛,体色淡黄绿色至绿色,腹背中央由深绿色纵线,腹管溢缩。畏光,喜干旱。

麦长管蚜:背腹两侧有褐斑4~5个,前翅分3叉,中脉一分为三,尾片管状,黄绿色,有3~4对长毛,腹壁长且末端有网状物。喜光,耐潮湿。

禾谷缢管:腹背后方具红色晕斑2个,前翅分3叉,尾片圆锥状,中部溢入,有3~4对长毛,腹部后方有红色晕斑。

第三节 小麦害螨

主要有麦圆叶爪螨、麦岩螨。前者俗称麦园红蜘蛛,属蜱螨目,叶爪螨科;后者俗称麦长腿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

第十一章 禾谷类杂粮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