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神路:这是白云山信士上山的主要通道,由三百六十余级石台组成。路的前面有牌坊,初建于明代后又重建,为双柱单跨一楼,庑殿顶,又被称为“低头牌坊”。
②三圣楼:主要供奉的是“三圣”即李玉凤、张臣和牛登第。白云山最初由此三人组织创建,以“三圣楼”纪念他们的功绩。 ③七圣楼:指佳州城隍、河神、山神、土地、福神、禄神、财神。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硬山式建筑。
④三清殿:白云山最早的庙宇,创建于宋代,明末扩建,为硬山式建筑。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至尊天神。俩厢配殿为南斗、北斗祠,即民间传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⑤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层走马楼。文昌帝君为文人仕子所信奉,保佑功名利禄;楼前有植与明代的七颗柏树,名为“七星树”以应北斗七星。
⑥玉皇阁: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建筑,四面回廊。阁分为上下层,上层木楼建筑供奉玉皇大帝;下层为石窑洞,供奉太乙救苦大天尊。阁楼的西面建有马王庙,供奉马王、牛王和水草大王,是游牧民族的守护神;南面为琉璃九龙壁,其正面为九天彩龙,背面刻有《玉皇巡天图》。
⑦藏经阁:又名瑞芝阁。明万历年间,皇帝给白云山道观颁圣旨一道,赐御制《道藏》4726卷,并帑金建阁。院内立有圣旨碑,刻圣旨全文。
⑧三官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歇山式带回廊建筑。“三官”指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殿内壁画为《三官出巡地狱图》,殿前为通仙桥,桥后为考校牌楼,俩厢为六曹严森殿;殿后墙刻有李智盛手书《道德经》全文。
⑨碧霞宫:俗称娘娘庙,祈求保佑子孙的场所,供奉的是云霄、碧霄、琼霄、眼光和送子五位娘娘,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俩厢供奉的是糠神和痘神,院门为过关楼,相传小孩经过即可一生平安。 ⑩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硬山式建筑。供奉的即为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称为神,称为“荡魔真君”。
真武大殿:俗称正殿,即为白云山的建筑中心。殿内供奉白云山主神,即北方真武大帝。俩厢为五祖、七真祠;配殿的南侧为钟、鼓二楼,大殿的对面为乐楼,乐楼东西建有药王、瘟神二庙。 (2)白云山庙宇建筑体现的道教文化内涵
①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
白云山建筑中供奉的神灵体现道教完整的神仙信仰系统,以建筑表现神仙的等级层次。在白云山的建筑中以建筑地形的高低来显示神仙等级的高低,如“三清殿”处于白云山地形的最高点,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至尊天神;以建筑规模的大小来看,真武大殿建筑规模最大,显示出其在白云山道教信仰的中心地位;从建筑自身的高度上看,玉皇阁为上下两层建筑,上层供奉玉皇大帝。
②“三教合一”的道教全真道思想
白云山道教系统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其建筑供奉的神灵类型多种多样,体现道教中全真道的思想主张,即“三教合一”“三教
并存”。在白云山的建筑中有道教的三清殿、玉皇阁、真武大殿等;建筑中的大量牌坊和山门都是儒家佛教的文化产物。
③“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道教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达到与万物共存,适应自然发展规律,能够返璞归真。白云山的建筑群以三条轴线为基础而建,三条轴线上的建筑都是依靠山势而建,顺应山体的变化依山而建并没有破坏自然规律,使白云山的建筑群达到与自然的完美契合。 2.碑刻与壁画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道教的碑刻与壁画能够深刻体现道教的文化内涵。据统计白云山现有大小庙宇50多座,各种碑刻150余种,现存碑刻157块,各种壁画1300多幅。白云山的碑刻与壁画是在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的共同背景下形成的,是白云山重要的道教文化内容的载体。 (1)白云山碑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白云山的碑刻大致可分为记事碑、功德碑、和学术碑。记事碑即记录白云山的历史文化、建设情况、重修情况等内容,如《扩建白云山记》和《重修白云山碑记》等;功德碑即讲述对白云山有突出贡献的人事迹的碑,如《葭州神木府谷善士朝山碑记》等;学术碑即一些来白云山的文人墨客的诗词书法的碑刻。
白云山碑刻内容的记叙手法采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叙事
风格,以真实性为主,讲究完整的记录事件的全部,如《白云山种松记》。
白云山碑刻中牌匾的字体形式多样,有正楷、草书、行
书、隶书等。如真武大殿悬挂的“玉虚宫”三字牌匾,相传是开山道人李玉凤手书。除此之外白云山还保留了众多文人墨客笔记,显示了他们对白云山独特文化的理解。 (2)白云山壁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白云山壁画在其内容上以传统道教信仰的神灵活动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主。主要可分为俩点,一是道教众神的故事,主要讲述诸神的经历和得道过程的故事;二是众神的宗教活动及其功绩,主要讲述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是非功过的故事,如“积土成圣”“中和果报”和“梦吞日光”等。
3.白云山道教音乐
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是白云山道教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道教音乐流派中最有地方特色的一派。主要内容可以分为经韵曲调和打击乐。经韵曲调即白云山道士们平常诵经时所唱的曲调,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他的内容赞美道教教义文化,传播道教宗旨,祈福子孙平安,宣扬保家卫国的精神等,至今流传许多曲目,如《龙虎经》《丰都咒》《真武赞》等。打击乐,通常作为宗教活动的开始或结尾使用,也可以独立演奏,打击乐的声音较大可以达到渲染气氛,引人注目的作用。这俩种音乐共同组成白云山道教音乐,相互补充存在于白云山道教音乐之中,形成白云山独特的道教文化。
(二)白云山道教文化的社会表现形式——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