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人物志》钱先生、张老师简介 - 图文 下载本文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历届主任委员及秘书长

1、任应秋(1981年任主任委员)

任应秋,字鸿宾,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14年8月5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根底。17岁时,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 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见到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学业大进。翌年,抗日战争开始,任应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园,自设诊所,行医治病。并凭借其文史知识,执教中学。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渐为医界所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于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任应秋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执教30余年,已刊行于世的专著37种,约1300万言。1957年他发表了《怎样正确对待祖国医学遗产》一文,1958年又在《中医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从头学起全面继承,打下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坚固基础》一文,提出在全国中医界应认真学习中医政策,广泛开展继承工作,强调要认真学好几部经典著作,真正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从1954年以后至1966年这12年里,他先后著成《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等书,为中医学的普及与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1976年后,任应秋夜以继日,奋力著书立说,又先后完成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中医各家学说》、《运气学说》、《内经研究论丛》等著作百余万言,校点了金代张元素的绝版书《医学启源》。这些著述,均是其晚年深入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代表作。他创立各家学说新学科两次主持了《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编写工作。任应秋一贯倡导学习中医古典著作,打好中医基本功。从1961年至1964年,他连续在《中医杂志》及其他医学刊物上发表古典医著学习辅导的文章10余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典籍《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有关温病、方剂、脉法、针灸方面的知识及其学习方法,读者多受教益。这些内容后经重辑,更名为《学习中医典籍七讲》收入《任应秋论医集》中。《内经十讲》是其数十年研究《内经》的心血结晶,已成为现代研究《内经》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任应秋精通经史,有扎实的文史哲诸方面的基本功。他强调指出,要想学好中医必须突破古代语言文字关,他说:“文以载道,各种道,包括医道在内,总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文以治医,医以文传,中医就存在于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早在1962年,任应秋与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陈慎吾共同上书卫生部,提出“对修定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中之一就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教学。这一建议,对中医教育和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尔后,他亲任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使北京中医学院的医古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推动全国中医院校医古文教

学研究的开展,在其不断关怀和倡导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任应秋被推举为研究会会长,从而开创了医古文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继承发扬中医学的重要问题是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亟待整理。任应秋以其远见卓识,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1975年5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医文献亟待整理》一文,指出中医药文献书籍超过万种,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内容,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具有整理古籍能力的老专家相继谢世,所剩无几,尤其是既具有中医知识又精通训诂学知识的专家目前殆成空白。“卫生领导当局若不重视,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估计10年以后要对中医工作进行整理,那时的难度将是不堪设想的”。他还开诚布公地进言:“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时间至可贵,一失不可再”。建议立即成立中医文献整理出版委员会筹建中医出版机构,制定明确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早在1964年,就从事中医古籍的整理校勘工作。首先校勘了金元名医张元素《医学启源》,1979年又以元版本进行了补校,使这部长期以来鲜为人见的名著刊行于世。1982年主编了大型工具书《内经章句索引》,继而又主持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校刊,以及主编全国合作的《中医名著精华》, 大型类书《中医十大经典类编》等。 任应秋从事中医教育凡30年,受诲于其门下者数以千计。从50年代前期,就授课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到50年代后期,在北京中医学院执教于中医教学研究班,从一届又一届本科中医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到各家学说、内经、医学史、医古文4个专业的研究生的成长,他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2、刘振民(1981年任秘书长)

(照片待补)

刘振民,1935年生,江苏武进人。195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至今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990年晋升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全国中医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新世纪全国中医药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任《中医教育》杂志主编。从961年开始先后担任历届本科生、进修班、师资班、研究生班医古文课程的主讲工作,并在1963年率先提出在医古文教学中,开设中医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古汉语语法等专题讲座,为全国医古文统编教材奠定基本框架。主要著作有:《医古文基础》、《医古文必读》、《全国医古文函授教材》、《中医典籍——珍贵的宝藏》等。

3、钱超尘(1992年任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钱超尘 男,1936年3月生,196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医史文献分会、中医药文化研究分会名誉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主任,法国巴黎第十三国立大学波比尼医学院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古籍版本训诂及目录学。承担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文献《宋本伤寒论校注》科研课题,任副主编,获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学术专著12部:《黄帝内经太素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内经语言研究》(译为日文)、《中医古籍训诂研究》(获西南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伤寒论文献通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唐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版本发展简史》、《伤寒论文献发展史》、《古本伤寒论四种》、《伤寒要旨药方考注》、《本草名物训诂发展简史》等。主编学术著作10部:《千金翼方诠译》、《本草纲目详译》、《中华经典医书》、《李时珍研究集成》、《王清任研究集成》、《张仲景研究集成》、《孙思邈研究集成》、《张子和研究集成》、《华佗研究集成》、《太素研究大成》等。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8名。

4、段逸山(2004年任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