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经验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但审美体验又超越于一般的生活体验,它不仅摆脱了有限功利目的的羁绊,而且更重要的是,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是对人生整体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六、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易考选择题]。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
21 / 89
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易考简答题]。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名词解释、简答题]。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七、审美发生理论概述[易考各种题型]。
22 / 89
(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1.游戏说。柏拉图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但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昧,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席勒“游戏说”的评价:首先,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他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索。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即是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第二种)席勒系统地提出了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他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生物本能说。(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的发生;(2)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人的情欲分为两类:一类
23 / 89
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人的审美活动在其本源处就是一种本能的需要。(3)在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首推达尔文,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其结论是:“人和许多低于人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具有愉快的感觉。”这种“愉快的感觉”即是出自本能。(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满足。意义: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缺点则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是依据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而弗雷泽则在《金枝》中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意义:用巫术说的确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巫术说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另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一的因素。
4.劳动说。早在1896年,德国学者卡?毕歇尔就研究了劳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普列汉诺夫在其基础上,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发:(1)“劳动先于艺术”。(2)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将人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转化为现实,在人
24 /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