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 7.16.主张美育是“趣味教育”的是(梁启超) 7.17.认为美育“即情育”的是(王国维) 7.18.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古希腊罗马) 7.19.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人是(柏拉图) 7.20.“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出自(柏拉图)
7.21.“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出自(亚里士多德)
7.22.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化深入神学,古希腊罗马的“——”被用来作为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
7.23.文艺复兴时期,取代神学观念的是(人文主义)
7.24.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是(席勒的《审美书简》) 7.25.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是(马克思) 7.26.将“美和善”混为一谈的观点是(美育是人格教育)
7.27.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美是诉诸感性的) 7.28.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载体是(感性形象) 7.29.“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文心雕龙》) 7.30.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孔子) 7.3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老子)
7.32.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视为最高境界的是(佛教禅宗) 7.33.提倡“顿悟顿修”的是(慧能)
7.34.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这表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 多 选:
81 / 89
7.1.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育”有两方面的含义,即(育其身,尤指使人体格强壮,健康成长○育其心,包括德、智、美三育)
7.2.在先秦儒家那里,审美活动为了实现的和谐是(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 7.3.蔡元培认为,美育和宗教相比(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7.4.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认为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分为——(熏,浸,刺,提)
7.5.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的“四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7.6.贺拉斯认为文艺的三个特性是(真实性,情感性,形象性)
7.7.归纳起来,美育的内涵有(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7.8.下列表明美育是人格教育的是(◎孔子以山水比德,◎屈原以芳草自喻,◎古之君子对梅兰竹菊的精神认同)
7.9.下列可以证明美育是诉诸感性的句子是(ABCDE)A.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B.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C.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D.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E.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
7.10.美育的能动性表现在(◎审美主体在美育过程中有着创造性,自觉参与其中,◎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现能动性)
7.11.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德育有外在强制性,美育从内心,从人的情感角度打动人◎道德规范是一种严肃要求,审美感化往往使人亲和)
7.12.美学家宗白华把境界区分为(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 名词解释题:
7.1.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
82 / 89
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则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7.2.消融渣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7.3.《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7.4.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l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7.5.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人不是机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独立的价值,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一句话,他应该热爱美。审美教育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7.6.审美的人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知识点汇总:
一、中西美育观的源流[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
1.中国美育思想。(1)舜时代以乐感化。(2)西周时礼乐纳入教育。(3)《乐记》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4)建安时徐斡首次提出“美育”一词。(5)朱熹提出“消融查滓”的观点。(6)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的观点。(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美育”引人中国;
83 / 89
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1)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说。(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4)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审美教育”。(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二、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三、美育的内涵[易考选择题、简答题]。
历史上关于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大致归纳为: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第三,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不分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得以凸显。
(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应当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呼唤情感的解放,把美育归结为情感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于学理上却是不妥当的。把美育简单地划归情感领域,事实上反映了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混淆。因此,把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剥离出来,作为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对象,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84 /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