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三
1、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 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2、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B.“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C.太子,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D、秋闱是秋天举行考试的场院。特指科举制度的乡试,因在秋季举行,因称。闱是古代宫室的正门。后妃居处:宫闱。父母居室:庭闱。科举时代称试院:春闱和秋闱。 闱是古代宫室两侧的小门
3、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是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B.“河南”黄河以南,与 “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季五等爵位。 公、侯、伯、子、男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4、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B.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父忧即父亲去世,母忧即母亲去世。
C、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
D,“三省六部” 制从隋唐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三省” 分别指决策部门--中书省,审议部门--尚书省,执行部门--门下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 审议部门--门下省,执行部门--尚书省
5、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髡钳是一种古代刑罚。头上刻字,用铁圈束颈。《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乃髠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
髡钳不是头上刻字,是剃去头发。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6、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奴隶制时期的五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于西周时期写入吕侯编著的《吕刑》,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B. 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古人的字与名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
7、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任职。
B、有司是指相关官员或有关部门。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哀诔是哀悼死者的文章。诔:古代叙述死者事迹或表示哀悼。
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8、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左”江淮西部,“淮右”就是江淮东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淮左”江淮东部,“淮右”就是江淮西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 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史。~吏。~属。~佐。是中国汉朝时中央朝廷和地方官署内设办事机构“曹”的长官。
D. 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9、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节、钺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 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10、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为,老大伯(长女多用“孟” ),老二仲,老三季,老四叔。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上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表示男性,构成字的全称,如“仲尼父”。 老三叔,老四季
B.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C.侍中,秦汉之时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元以后废止。
D.“绯鱼”是唐宋时朝官的服饰。官服分颜色也是从唐朝开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皇帝一般给予某位大臣奖励,就根据其品级赐予相应的服饰。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四
1、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文中“天启元年”是古代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B、清要,说白了就是不掌握生杀大权、在重要问题上无任何决策权力的副职,工作数量少、压力小,多为文职。
C.“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进直”指的是官员入宫值班供职。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2、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清代用作贡生的别称。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署”是代理官职的意思,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例如:“时振德兼署长宁”就是试任长宁的官员的意思,另外“假”在文言文中也有代理性质的职务。
C.“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即黄河以西的地方。 河内是指在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D.“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3、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B.“故事”有多种含义,古意常指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C.“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D、画筹 指用筹码计算(射箭的成绩)。后用为才士未得试用之典。
4、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