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安全文化建设 下载本文

是尊重人的生命的文化,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我们经常强调“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这样的口号,无非就是突出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人的生命的视。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能预防,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保全我们的生命,由此可见,企业安全文化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

企业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营造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性的效果。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上。无法想像在一个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的企业里,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何以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

企业安全文化之科技文化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通过器物层向我们直观地传递信息的,在企业内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机器设备、标牌标记等等,这其中无不凝聚着科技的因素。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会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生产设备,就没有安全科技;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用在恰当的地方,就丧失了科技安全,也不会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因此,企

5

业安全文化在科技视野中是以企业科技安全和企业安全科技来体现的。

其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提高企业科技安全水平。企业科技安全考察企业是否能够抵御国内外同行企业以科技手段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或企图,考察企业科技系统是否不受重大破坏和危害,考察科技能否发挥对企业安全的保障作用。企业科技安全表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由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科学技术与企业安全因素的相关性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的一种态势。这种态势描述了企业利益免受国内外同行企业科技优势威胁的能力、企业在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中保障科学技术健康发展以及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和企业以科技手段维护企业综合安全的能力。

其二,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可以避免事故,实现本质安全化。企业安全科技主要是指通过科技的发展来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水平。例如,应用和发挥安全工程技术,消除潜在的危险和危害,用新材料代替人的手工操作和笨重的体力劳动,改善劳动环境减少职业危害。总之,利用安全文化的物质特性和物化了的技术、材料、设备、保护装臵,维护生产经营活动安全地进行,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构建以全员的质量意识和素质为核心的质量文化。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经济效益的保证,更是企业竞争实力的物质基础,而质量是要靠先进

6

的科技和管理才能得以保证的。因此,企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的安全要得到保障必然要发展科技,要弘扬科技文化,由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某些方面就是要建设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3、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生存而生存,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可分为四大阶段。17世纪前,人类安全观念是“宿命论”,行为特征是“被动承受型”,这是人类古代安全文化的特征;17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人类的安全观念提高到经验论水平,行为方式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近代安全文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高新技术如宇航技术、核技术不断应用,信息化社会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现代安全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高技术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脉络如表2-1所示:

7

人类有意识地发展安全文化,仅仅是近十余年的事。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试验操作人员在没有认真准备试验条件和制定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在进行汽轮机惯性负荷试验中违犯操作规程,不顾反应堆将进入不稳定状态,眼看着要发生事故还想碰运气把试验做完,最终酿成人为的核爆炸事故。此次事故掀开了一千吨重的反应堆盖板,引起反应堆内石墨燃烧,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空气中。这一严重的核电事故,造成一、二、三号机组停止运行,处理事故的灭火抢险人员238人得急性放射病,其中29人死亡,另有2人当场死亡。这一事故的处理费用超过了300亿美元。对核电事故的研究发现,电事故绝大部分(世界性为80%,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不是因设备故障,而是因操作人员失误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

此情况促使人们思考:核安全应立足在何处?在核电厂的哪些层次上?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在此背景下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评会议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安全文化”一词。核安全文化一出现,就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广泛重视和兴趣,因为通过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评审后,人们认识到,核电安全技术的发展、完善,核能设施的可靠性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还不够,还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核电管理体制,还必须要有一整套核安全法令、法规、规章制度,并且使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得到有效的执行。

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在《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研究报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