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海潮史料》(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是我国第一本潮灾历史资料。 在此方面,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资料整理较多。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自1981年起整编了“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包括《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黄河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珠江韩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等。该丛书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其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1736年至1911年(乾隆元年至光绪三年)的清代档案,作者将百余万件奏折中有关雨情、旱涝灾情、河道变迁及治理、工程技术等资料整编成书,为研究清代洪涝灾害提供了第一手珍贵档案资料,在中国灾害史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牵头成立了“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不避寒暑,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官方文书、调查报告、新闻报导、地方史志以及文集、笔记、书信、日记、碑文等各种私人著述和建国后编辑的部分灾害年表,并在此基础上详加考订甄选,条析缕分,编写成《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993版)。这2部书按编年形式,对1840至1949年间历年全国发生的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分别省区,加以说明,尽可能地将各地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受灾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详细介绍,而且对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灾荒的成因,各级政府的救荒措施及其弊端加以说明,“这样一份内容详实的史料集,在我国灾害史研究上确为少见”。[iii]200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文海、夏明方主编
的《中国荒政全书》(第一、二辑),该书系统收集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宋元明清写作和流传下来的有关灾荒和抗灾救灾的论著,其中,第二辑4卷,收入清代灾荒论著45种。该书对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演变规律,深入了解历史时期救灾减灾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当代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iv]
除了上述专题性资料外,在经济史、农业史的资料辑中也存有大量自然灾害史料。如李文治、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共3辑,三联书店出版)、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共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93年)、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等。
(二)对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专题研究
在系统挖掘与整理资料的同时,学者们还对自然灾害史及其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批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促使许多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自然灾害领域。值得一提的是竺可桢与邓云特。竺氏在1925-1927年间连续发表了4篇灾害史论文,即《中国历史上之旱灾》、《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论祈雨禁屠与旱灾》、《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v]其中《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列出中国历代各省水灾分
布表、中国历代各省旱灾分布表、中国各世纪各省水灾次数表、中国历代各省旱灾次数表,并对各地灾害的差异性及致灾因素的不同条件进行了分析。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应是自然灾害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代表了当时灾害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该书在占有大量自然灾害史料的基础上,对包括清代、民国(1912—1937年)在内的历史时期的灾荒概况、灾害发生的成因与影响、以及救荒思想与实践进行系统阐释,书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直到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减灾活动的开展,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1972年正式发表了积30余年思考和心血而成的长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石。中央气象局在对有关史料进行考证、分级和制图,于1981年编成《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第一次勾勒出15世纪以来近500年间中国旱涝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历年旱涝基本轮廓,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vi]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大洪水后,水利电力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洪水历史资料的调查与整理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编成《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中国书店1990年版),该书记载了自1482年以来全国有代表性的91场历史大洪水,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灾害性洪水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对洪水的认识水平,促进防洪减灾事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开展国际减灾10年活动以来,为了普及宣传自然灾害与减灾知识,
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各类灾害专家开展了中国灾害史的调研与编写。高文学主编的《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就是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是一部综合地反映自然灾害变异及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性专著,它以大量的实际资料,系统而具体地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的概况、历史发展、典型灾例及自然灾害的研究、防御和救助等史料;还对我国自然灾害研究史、自然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减灾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综合研究与总结,具有论著与史志双重性质。
关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灾害史的研究成果较多。如,赵艳萍的硕士论文《清代蝗灾与治蝗研究》、李向军的《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李文海教授等的《灾荒与饥馑:1840———194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和《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康竹沛的《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夏明方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张水良的《中国灾荒史(1927—1937年)》(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夏明方、康竹沛主编的《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福建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蔡勤禹的《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余新忠等著《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映研究》(中国书店2004年版)等。
值得推崇的有4本专著,其一,李文海教授的《灾荒与饥馑: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