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试真题中内答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湿邪乘虚侵袭血脉,以致虚处留邪,瘀阻脉道,导致“血凝而不流”。因此,大多数学者认 为,瘀血阻于脉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素问·痹论》 认为: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外邪初期侵犯人 体,首犯肌表、肢体,故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病久不愈则可内舍于脏,成 为脏腑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于心”,即脉痹反复发作,重感风寒之邪,心阴耗伤, 心气亏损,心阳不振,则见心悸、怔忡,甚者可致心血瘀痹,心胸烦闷,心痛心悸,进而心 阳虚衰,见胸闷喘促、口唇青紫、脉结代,出现心痹重症。,两者虽然是两种痹病,但也可 以看作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脉痹为早期阶段,心痹为晚期阶段。脉痹进一步发展可 为心痹。因此心痹是在脉痹基础上发病的,所以两者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疾病,而是 同一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研究也表明,当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无 脉症)、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出现并发症累及心肺时,其症状与心痹极为相似;临床上可见巨 细胞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同时并发脑梗死、心肌梗死。因而,脉痹致心痹可视为血管 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累及心肺的表现或并发心(脑) 肌梗死,未出现心肺脑等症状时为脉痹,出现时为心痹。

心主身之血脉”,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脉中的正常运 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脉痹的基础病变是血脉瘀阻,故在 其病程的始终都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除活血化瘀外也应注重益气强心、调 节阴阳,方可获得良效。其在临床对症治疗之时,常加用红景天益智养心,散瘀消肿,或重 用益气强心之黄芪、桂枝等。对于由脉痹发展而来的心痹者,治疗除活血化瘀外,当知道脉 痹之成,必有瘀,但致瘀的病邪不同,治疗就必须有针对性。因寒而瘀,当以温通为法,因 湿痰而瘀,当以除湿化痰为法,因热毒而瘀,当以清热解毒、增津化瘀为法。

脾胃篇

2008-8、《丹溪心法》“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如何理解其病机?举出方剂并说明。

答:最早《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本病病机多数于热。

刘完素《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即吞酸与肝气、与热有关。李东垣认为属于寒。朱丹溪对此作了明确的阐释:“ 吐酸, 《 素问》 以为热, 东垣又为寒, 何也?吐酸,是吐酸水如醋, 平时津液上升之,气郁积而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 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 伏于肺胃之间,

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 亦可暂解,非寒而何?《 素问》 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

病机:肝郁化热犯胃所致

《丹溪心法》 专用黄连与吴茱萸组成左金丸 ,方中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经火旺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方中重用黄连为主 , 以泻心火, 此即“实则泻其子”之意;黄连又能清泄肝火, 更善清胃止呕, 故对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最为适宜。 方中少佐辛热气浓之吴茱萸, 一是考虑肝经郁火, 纯用苦寒降泄之品, 不利于肝的条达, 而吴茱萸能助疏肝解郁; 二是吴茱萸能降逆止呕, 兼能制黄连之寒 , 防其寒凉伐胃之弊。两药相反相成, 相辅相成, 药简效宏,为辛开苦降的代表方剂。《丹溪心法》对此一点强调得很清楚: “凡火盛者, 不可骤用凉药, 必兼温散。”

2012-5、肝气与胃痛的关系?“治肝可以安胃”如何理解?

1)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调达而主疏泄;胃属土,喜濡润而主受纳。肝胃之间,木土相克。 A、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疏泄失常,则影响脾胃功能:一、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而胃痛。如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则每每加重,缠绵难愈。

B、脾土营木,利其疏泄。并不是所有胃痛皆由肝气疏泄失常引起。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累、损伤脾胃,中焦运化失常,气机壅塞,也会影响肝之疏泄功能,即“土壅木郁”,此时当培土泄木。

2)肝气疏泄不及当疏肝为主,肝气疏泄太过当敛肝为主,然而。肝脏体阴用阳,性喜调达,肝气病机复杂多变,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之法并举,有先后轻重之分。疏敛并举的组方那个原则体现了调肝在病态下的双向调节作用。肝疏泄正常,气顺则通,胃字安和,调肝之品多辛散理气药,理气药也可和胃止痛,顺气消胀,如香附,佛手等,故有“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调肝理气为治胃病,遣用药的通用之法,故““治肝可以安胃”。

2014-3、为什么说健脾养胃是治疗慢性胃痛遣方的固本之法

第一: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而运化健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润恶燥,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气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脾胃共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故治疗当脾胃同治。 第二、慢性胃痛,病程长,病情缠绵不愈者从虚实辨证看虚多于实。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正气不复,则因实致虚,虚证贯穿胃痛病程始终。

故治疗胃痛当补虚以固本。

第三,慢性胃痛的虚证主要有脾气虚弱和胃阴不足。

脾病则 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食后腹胀、倦怠、消瘦,舌淡,

脉弱

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咳痰、泛吐清水,泄泻 脾病以脾气虚,脾阳虚常见,虚寒象为主。

胃病则 收纳、腐熟水谷失常→中气不能运行→胃灼痛、痞满、便秘、食欲不振,口干、舌红、脉细。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胃病以胃阴不足,虚热象为主。

内经云“虚则补之”原则。脾气不足可用李东垣的升阳益气法健脾气,得阳助运化,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党参、黄芪;胃阴不足可用叶天士之甘凉润燥之法,如益胃汤,沙参、石斛、玉竹、天花粉等,补阴又不滋腻,防治伤及胃阳。总之,胃痛虽病位在胃,病机总属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通。但胃病病理变化复杂,日久必将胃病及脾,由实转虚,虽可夹湿夹瘀,但应脾胃同治,“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补虚贯穿始终,健脾气,益胃阴,故健脾养胃是治疗慢性胃痛遣方的固本之法。

2001-4 胃痞、胃胀、痞满的鉴别诊断。 胃痛、鼓胀、痞满的鉴别 1.痞满与胃痛

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胃痛——以疼痛为主, 痛势多急 压之可痛 胃痞——以满闷不适为主 起病较缓 压无痛感 2.痞满与鼓胀

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在大腹 按之腹皮绷急 胃痞——自觉满闷不适,外无胀形为特征 在胃脘 按之柔软

《证治汇补·痞满)曰:“痞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

2008-9.噎膈的病机、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答:病机:噎膈的基本病变与发病机理总属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三脏之经络皆与食道相连,从而影响食道的功能。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脾之功能失调,健运失司,水湿聚而为痰;肝之疏泄失常,则气失条达,可使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肾阴不足,则不能濡养咽嗌,肾阳虚馁,不能温运脾土,以致气滞、痰阻、血瘀,使食管狭窄,胃失通降,津液干涸失濡而成噎膈。 2.噎膈与反胃的鉴别 共同点:食人即吐的症状。

噎膈---痰气瘀互结于食道,阻塞食道、胃脘,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

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预后不良,病情重

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人,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预后

良,病情轻。 3.噎膈与梅核气的鉴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噎膈——有形之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入

梅核气——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

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即咽中有梗塞不舒的感觉,无食物哽噎不顺,或吞咽困难,食入即吐的症状。

2.噎膈的基本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应权衡本虚标实的程度,酌情处理。初期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然噎膈之病,病机复杂,虚实每多兼夹,当区别主次兼顾。

2013-7.噎嗝、反胃、关格的含义。噎嗝的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1.定义: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返出之病。《金贵要略》称“胃反”。《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称“反胃”,指出:“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 关格: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症。小便不通谓关,呕吐时作谓格。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3.噎膈的分证论治

(1)痰气交阻[症]吞咽梗阻,胸脯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启膈散加减。常用药:郁金、砂仁、丹参、沙参、贝母、茯苓、荷叶等。

(2)瘀血内结[症]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方]通幽汤加减。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桃仁、丹参、三七、乳香、没药、昆布等。 (3)津亏热结[症]食人格拒不下,人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矢,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竹茹等。 (4)气虚阳微[症]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咣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形寒气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法]温补脾肾。

[方]补气运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

2012-4、呃逆与肺的关系。

肺居于胸中,主气、主肃降,肺,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胃居膈下,其性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