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永州
东安篇:回乡偶书
【导语】他,潜心翰墨数十载,独门绝技获世界吉尼斯证书;他,荣获全国优秀书画艺术家称号,经历坎坷催人奋进;他的作品被上海世博会、毛主席纪念堂等多家展馆收藏。阔别故乡33年的东安籍书法家周命迪,回乡省(xing)亲,挥毫献艺。
听闻著名书法家周命迪老先生因为探亲,回到了家乡,我们欣然前往。初见面时,周老正在专注写字,慑于“大师”的气场我们不敢随意与他交谈,可相处没多久,精神健烁、笑容满面的周老,对旁边所有的人都是那么亲切和蔼,谈笑风生。面对家乡三十多年的沧桑巨变,周老感慨万千,唯有用他那饱含深情的书法,题写了“永州市青少年文化宫”“永州市民俗博物馆”“永州市文化墙”“锦绣潇湘,和美永州”等15副饱含永州文化和发展的书法作品。
周命迪,1946年出生于湖南省东安县横塘镇滑石头村, 毕业于东安耀祥中学。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泰国大同社中华画院副院长、世界华人书画家协会理事。周命迪自幼喜好书法,潜心翰墨数十载,经常沉浸在特技书法的快乐里,每天十几个小时勤练书法,楷、行、隶、篆、草等均有涉及。可以用左右手各夹三支毛笔,用嘴叼或鼻孔插入2支毛笔,同时书写出8个不同的汉字,目前已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和世界吉尼斯证书。作品苍劲有力,功力深厚,雅俗共赏,被誉为“世界一绝,八笔同书”。 而最初怎么会想到用这么奇特的方式练习书法呢?
同期:东安籍书法家 周命迪
有一次我在河南看电视看到河南有个老书法家 他用嘴叼笔来写 河南电视台报道了他用嘴写
最后我来看就得到了这样的灵感 得到灵感后我也用嘴来写 这个方面也写 最后右手写了左手也写
左手写了后一支笔写最后加一支加一支再加一支就这样练最后三支 脚写嘴咬脚拿两个手拿两个 五支笔写五个不同的字
八支笔写八个不同的字 最后鼻子插进去两支毛笔写两个不同的字
周命迪荣获“中国著名特级书法大师”“全国优秀书画艺术家”的称号,其狂草篇《沁园春.雪》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最为自豪的是他为上海世博会创作的长2010米的《大中华赋》书法艺术作品被上海世博会收藏。 同期:东安籍书法家 周命迪
世博会在现场写 那时候8个小时写了4千多个字
两千零十米长 51公分宽 他的寓意就是2010年5月1号
最后还剩下有十几米就写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 刚好就把那十几米就写完 两千零一十米 这么长 整个是两卷大的了
永州文化积淀深厚,各个时期的名人留下了数量不菲的墨宝,其中尤以唐代“草圣”怀素、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备受人们推崇,对永州书法文化的发展影响
1
深远。作为书法大师,对于什么是好的书法,周命迪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同期:书法一个要有欣赏价值 第二个要有收藏价值 要看起来赏心悦目 写字的人懂书法看的懂
不会写书法的不认字的人看到这个东西都说写的好 那才是书法的最高意境
周命迪1972年离开家乡,远赴新疆工作,1985年转道北京,做过农工、木匠、采购员,当过经理、厂长,干过很多职业,吃过许多苦。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辗转到哪个地方,但有一个习惯始终伴随着他,那就是每天清晨起床先做60个俯卧撑,然后练习一个小时的书法字。
同期:基本上全中国都走了 从新疆的塔城东到上海 宁波 南到三亚 北到黑龙江
除了书写市里的题词,周老给在场的朋友每人赠送一副作品,这让大家惊喜不已,一般的书法家惜字如金,不肯轻易提笔,周老却把此事看的很淡。 同期:我说小伙子你们都是家乡的 我给家乡人民写手字都不在于金钱 乡意为重 乡情比金钱更重要
学子时期的周命迪爱好广泛,尽管时隔多年,现场来的一些永州书法家还是依稀记得周老年轻时的风采
同期:我65年毕业的所以就一直没降 看着时有点面熟 就说你是校队篮球队的队长吧 对我就是队长
周命迪先生的特技书法已受到国际书法界友人的关注,并已接受多个国家的邀请,作为文化使者出访交流。日程排的满满的,因此这次回乡之行也显得有些匆忙。开着这辆用一幅书法作品换来的小车,沿着冷东公路,周老携家人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近乡情更怯,进东安时,周老特地下车平复了心情,远望故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青山绿水,既熟悉更陌生。周命迪的老家在横塘镇,明、清朝年间,这里接连出了多个秀才、进士,村民们为他们树了碑,以表示尊敬,故得名文塘,东安方言中“文”“横”音近,后来改名为横塘,这里文风兴盛、延绵至今。村口的大祠堂老态龙钟,却在飞檐黛瓦中依稀透露着昔日的荣光。 同期声:
周家祠堂 整个我们周围九同十三村所有这些周姓的人家那时都在我们祠堂 所以这个祠堂总共也有上万人了 也做过学堂 启蒙时我也在这里读过书 踏进村子,尽管三十多年没有回来,乡亲还是一下认出了周老,乡音乡情心潮涌动,一双双含泪凝望的眼神,一声声亲切呼喊的乳名,一张张笑脸相迎的问候、亲情时刻在心底沸腾流淌。故乡的亲人,是游子的根,深深扎根于记忆中。见证自己的降生,成长,欢笑,哭泣,苦难,感动。在岁月的风雨中铭刻乡亲的希望,往事在闲聊中也渐渐清晰起来。 同期声:周新桁 周命迪堂叔
我们那时候读书都写这种毛笔的 没有铅笔 圆珠笔的 从小时候一年级开始 每天下午读书寄宿了
要教8个字回去写写 明天带到那里去 字写的不规格的要教育的
小时候写毛笔要规矩不规矩每天要罚站的 怎么落笔怎么起步那时候教起的 你的字写得好不好 我的字写得不好 我没练出了
2
因为在家族中,周命迪辈分低,尽管跟周新桁是同龄人,却要叫他堂叔,聊了一个多小时,周命迪还是牵挂着自己出生成长的老屋,告别了堂叔婶婶,赶往滑石塘村(用同期声做背景:我要先走了 吃完晚饭吧)路上遇见了儿时玩伴,自然又是停下脚步,一次次亲切的寒暄。双脚实实在在走在养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上,亲切的情怀从脚底传进心里,童年的那些美好的、苦涩的记忆,情不自禁地铺陈开来。
同期:东安籍书法家 周命迪 周命迪儿时玩伴 滑石塘村 孔令均 这是我老家从我出生到高中毕业就住在这
这个旁边有住人家 是我一个叔伯爷爷的 他搬到后面去了 这些都是我们一家人一个大家族 都是周姓大家族
那时候家里条件好可以吧 那时候我父亲是地主加工商业 做买卖 在横塘那地方我父亲在那里搞了一个学校 是我父亲领头搞起来的
我父亲在文化方面都相当有功底所以他毛笔字也写得好
这个就是我的叔叔我的发小 我也叫叔叔因为他父亲是莫逆之交 这些年我出去工作以后他就一直在家
最后当了大队书记 大队书记也搞了一二十年 我们家辈分最低的 刚才过来的我都叫叔叔的
对面那个村子我都叫太爷爷的 叫太爷爷 叫爷爷 叫祖爷的都比比皆是
抱在手上的我都叫叔叔 我年轻二十多岁的时候人家抱在手上的叫叔叔没叫错 周老师小时候读书厉害吗 他读书很厉害的 在一个班都是好的
踏着给父亲扫墓的小路,杂草丛生,心情也沉重起来。人的一生,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每个逝者不管生前如何困苦或辉煌不都是一样吗?面对父亲的丘冢,领悟着死死生生的自然规律,父亲的养育之情和谆谆教导历历在目。 同期声:我出来工作的时候就送到我马路上来
就说孩子我们家祖祖辈辈的都是忠厚老实的
要凭你的聪明才智 一定要走正道 不要搞歪门邪道 所以一直到现在几十年了我都牢记这父亲这句话
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周命迪回乡祭祖的心结宽慰了许多。周老这次回家乡,上山下乡、揽物寄情,勾勒出怀旧之行的思乡情怀;拜会故旧、交流艺术,展现出谦谦君子的淡雅风韵?? 他欣喜的看到,永州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关注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的根基在于民间书法创作的繁荣,为了更好弘扬书法艺术,加强永州书法爱好者与国内外名家的互动交流,周命迪希望在家乡成立工作室,藉此为平台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