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理论知识点综述
(2)表现形式的假定性:美术的表现手段和物质媒介使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产生了距离,产生了反映生活、再现现实的艺术假定性。
美术的这种假定性不但不会削弱它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它的视觉形象比实际的现实生活更加真实。这是因为,真实的视觉形象不但可以再现客观世界现象的真实,而且还要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
2、美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美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美术中的表现的真实,即视觉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美术家的真诚与真挚。
所谓“表现”,是指美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再现与表现的关系。齐白石“似与不似”。
3、高度真实的视觉形象与艺术典型(典型形象,06M):
在美术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1)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
“典型”一词,在希腊文中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西方许多关于“典型”的艺术理论都与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性相联系,如亚里士多德、狄德罗、巴尔扎克、达·芬奇等。
(2)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典型的普遍性是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共性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见到的。
(3)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美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造。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美术家概括生活中的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典型是不可重复的。
从艺术实践出发,谈谈对“艺术真实”的理解。(06W)
四、美术的审美本质
9
美术理论知识点综述
(一)美术与美
1、美术反映现实美:
美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美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以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美术与现实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反映现实美,既是由于美术视觉形象性的优点和特点,也是由于人类普遍的审美需求。宗炳“卧以游之”。
2、美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指的是美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美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两种情况:一是,美的现实—→艺术美;
二是,丑的现实—→渗透进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成为一个典
型形象,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艺术美。
3、美术是审美对象:
在接受与消费的范畴中,美术作品就成了欣赏对象和审美对象,相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美在于美术作品本身,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二)美术的审美本质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07M):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的一种。
生产劳动实践使自然发展成为社会,使自然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 所谓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它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只有当人与现实之间建立起审美关系时,“自在的美”才能转化成“为我的美”,即具有美学意义的美,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所欣赏,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审美关系如何、在什么条件下建立?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萌生出来,尽管它在一开始还不是独立的,还是人与现实其他关系的附庸。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感觉能力也越来越丰富,而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对象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审美关系之中。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由于人的审美意识而创造出来的对象,既是一个新的物质实体,也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体现。于是,人在他所创造
10
美术理论知识点综述
的这个对象上“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从而感到满足和喜悦,产生了美感。这种美感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因此,正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需要,人与现实才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建立起审美关系。
所谓的“人化的自然(04M)”,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人化的自然”实际上指的是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是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是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美术创作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活动。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现实生活的美是美术家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根源;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美术作品的美是欣赏者美感的根源。
(1)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与美的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规定着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美的规律”是同“尺度”相关的。美的规律首先关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关系到事物的内容和普遍性;另一方面,美的规律还应关系到事物的外在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
美的事物,是指那些符合美的规律的事物,美的规律就应该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关系。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简言之,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性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的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2)美感的本质:
美感从根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没有对美的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也就没有美感。
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审美观念,这样他才能够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判断。
11
美术理论知识点综述
美术家的美术创作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审美观念的摹写。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念不同,就个人来说审美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一定时候会形成对于美的一整套坚定的观念,这就是审美理想。
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受到愉悦,这就是美感。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美感的三种情况:无须经过思想活动就立即可以接受,既有精神的欢畅,又有感官的快适,而感官的快适往往更偏重一些;相关联的一些人类社会生活的情节附丽于原来的审美观念上,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因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要经过比较复杂的思想活动,把握起来要经过深刻的思考。
总之,在任何情形的美感中,无论其表现形式是与快感相和谐的,或是与快感相冲突的,其本质一定是欣赏者审美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否则,就是不完全的美感或根本不是美感。
3、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首先,从美术与美术家的关系来看,美术是美术家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是他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美术在本质上说,就是美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另一方面,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美术作品的产生,美术作品的艺术美的创造,都离不开美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能动作用。
(三)美术的审美特征
1、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审美是美术及一切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共同性格。“审美”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ⅰ.实践性与主体性: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人类经过生产实践活动,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两个方面构成的关系,而“美”则是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需要由审美主体来审、来认识;
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美术中的合目的性是指审美目的,合规律性是指合乎美的规律;
ⅲ.形象性,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性的核心性质,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ⅳ.情感性。
2、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 ⅰ.形式美与形式感:
形式美主要是具有直观性的视觉形式的美,是眼睛的对象;形式感则是指由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
历史上有许多美学家认为美主要是形式的,柏拉图说形式美“按照它们的本质就算永远是绝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