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新农村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下载本文

本掌握一项农业实用技术或一门职业技能。

7.民主建设有新进展。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提高村级组织执行政策、领导发展、依法办事、维护稳定的能力。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85%以上,对两委会班子满意率达到8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1.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依托水源涵养区建设,以生态环境改善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以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以重点治理后十年项目调整到前五年集中实施为契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灌区节水改造、水资源配置保障等重点治理,巩固重点治理成果。完善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抓好末级渠系配套,圆满完成重点治理规划任务。

2.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坚持“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方针,以生态建设项目为抓手,以兴林富民为目标,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抓好特色林果业建设和生态防护屏障建设,强化服务,提质增效,扎实有序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大农田林网、通道绿化、特色林果、工程治沙造林、封(山)沙育林(草)、林政资源管理的建设力度,着力加快南部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治理、中部绿洲区绿化美化和八十里大沙红水

- 5 -

河东岸绿色防护屏障建设。

3.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节水为重点,不断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建立促进节约用水价格机制,优化各行业水权配置,培育完善水市场,健全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权分配、水权交易和水价制约体系。以水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扩大低耗水高效益作物种植比例,形成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调控、节约、计量、监测设施,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体系,重点推广以滴灌为主的高效农业灌溉新技术。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节水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暖棚养殖和特色林果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大幅度压减小麦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幅度提高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比重调整到49:11:40,粮经比调整到35:65。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2.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设施农业、特色制种业、特色林果业、特色高效经济作物4个30万亩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特色产业扩规模、上档次、提水平、增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建设日光温室万亩乡镇、千亩村和千亩示范园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广集约化生产,发展“一村一品”、“数村一品”,提升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加快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和标准化养殖

- 6 -

场,推动畜禽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黄)贮技术和牛、猪、羊杂交改良技术,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调整优化制种产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瓜菜制种。分区域确定主推品种和发展重点,加快发展葡萄、枸杞等特色林果业。大力发展加工型马铃薯、高原夏菜、番茄、中药材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完善质量监测、认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提高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发展加工型马铃薯、高原夏菜、制干辣椒、脱水蔬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全面推广全膜垄作、膜下滴灌等大田节水技术。特色高效大田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面积100万亩。

4.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荣华、威龙、达利、天祥等龙头企业,建成20万亩瓜菜基地、10万亩酿造葡萄基地、30万亩农作物制种基地、5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1043万头(只)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认证力度,加快葡萄、优质梨和枸杞等特色果品的品牌培育。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5.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在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特色林果业上引进推广卷帘机、饲料粉碎搓揉机、节水注灌机等先进机械,使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配套率达到4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7 -

达到6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院地合作,加大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实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6.加快农业流通体系建设。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0个。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加快对金羊、高坝、发放等现有蔬菜批发市场的改造,新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50个。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积极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设立直供直销网点。加大对农产品储藏保鲜环节的补助力度,努力提升淡旺季调贮能力。

7.发展劳务产业。按照“培-出-返-进”的劳务产业综合发展模式,坚持异地就业、小城镇吸纳、开辟新产业三大举措,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空间,壮大劳务经济。到2015年新转移及输出农村劳动力分别达到200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0%以上。实现劳动力由输出逐步转为本地就业。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升公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改善道路运输条件。建设通乡公路工程558公里,建制村通畅工程1468公里,县乡公路升等改造工程383公里。实现所有县道通三级及以上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