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看到皮亚杰游戏理论所作出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它所存在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游戏与智力关系的片面理解以及忽视社会生活与人的影响上。由于他只是试图以儿童游戏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特征的例证之一,这使得他只把游戏看成了智力活动的衍生物,而非独立的活动形式。只看到智力发展对儿童游戏的制约作用,而没有看到游戏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导致他把游戏与智力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单向的,而非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游戏理论的价值,所以有一些人批评皮亚杰剥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另一方面,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忽视了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作用和影响。游戏的内容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关于成人的生活、劳动的知识,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就无从谈起。
五、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艾里康宁是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创立了自己的游戏理论体系。他的学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
角色游戏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儿童在历史发展各阶段中的社会地位具有密切的关系。艾里康宁继承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他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成年人为了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有掌握任何工具所必需的一般能力,为儿童创设了练习一般能力的专门物体——玩具,通过玩具成人教会儿童正确使用的方法,儿童也凭借此玩具来模仿他们想参加但又不能参加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游戏起源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与儿童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是某种内部天赋本质所决定的。
相对于个体而言,角色游戏则是由于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的改变而导致的。由于运用实物的动作技能的发展、儿童独立性的提高,婴儿期待有的儿童与成人
的关系发生了瓦解,儿童想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自身能力又还不能胜任成人的活动,儿童只有通过在游戏条件下,模仿重演成人的日常活动,使愿望得以满足,角色游戏是在儿童与成人的新的关系中产生的。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是在成人与儿童的协调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儿童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游戏的内容是社会性的,游戏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儿童游戏的内容是按照下面的规律变化的:从再造实物活动到再造成人之间的关系和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艾里康宁指出,角色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游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作儿童角色游戏理论。
艾里康宁还特别强调游戏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他指出,个性是一种关系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儿童——社会现象”,即儿童掌握使用对象的社会方式,其特殊过程是内部需要,在掌握社会上形成的使用对象的方式时,就使儿童成为社会成员,包括形成儿童的智力、认识能力和体力。另一个是“儿童——社会成人”,成年人是作为使用对象的新的和更复杂的方式的体现者,以及在周围现实中定向所必需的社会上形成的标准和尺度的体现者,在儿童面前出现的。儿童在这两个系统中的活动是统一的过程,在统一的过程中便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儿童的游戏正是体现这两个系统的统一。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个性的形成是在儿童与成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施建农,徐凡著.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JoeL.Frost,Sue C.Wortham,StuartReifel原著,吴丽媛[等]译,幼儿游戏与发展理论,[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
[4]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l998. [5]王小英.儿童游戏的意义,[M]大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989.8.
[7]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大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美)约翰逊等编著,华爱华,郭力平译校,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陶金玲.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1]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附录
不同时期的儿童游戏理论一览表
时期 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游戏是儿童将其自身的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佳表现形式。 剩余精力说 [德] 席 勒 (精力过剩说) [英] 斯宾塞 松弛消遣说 预演说 [德]拉扎鲁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斯、帕特里克 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和准备。 古典游戏理论 (早期、传统) (能力练习说、 [德] 格罗斯 生活预备说) 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复演论 (重演说) 作和活动,通过游戏的重[美] 霍尔 演,使个体逐步摆脱原始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做准备。 成熟说 [菏兰]拜敦代克 儿童的游戏是大脑的不断成熟使他不断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游戏是幼儿生长的必然,是幼儿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生长说 [美]阿普利登 是幼儿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有效地获得成长。 现代游戏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现代游戏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艾里克森 弗洛伊德 游戏能使幼儿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并控制、排解现实中恐惧、伤心、焦虑等痛苦的体验。 认为儿童正常的自我发展是通过游戏实现的:1、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2、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冲突;3、儿童在游戏中存在着性别差异。 游戏不是一种独立意义的活动,而只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游戏只是一种在已皮亚杰 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它的价值不是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维果斯基、 列昂节夫、 艾里康宁 游戏是一种反映社会的活动;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儿童在游戏时往往通过动作、表情传递着元交际论 贝特森 一种隐含的信息:“这是游戏”。游戏中的交际是一种充满着隐含意义的元交际。游戏的元交际特征对儿童意味着理解游戏与游戏情当代游戏理论 伯莱因、 激活论 埃利斯、 景之间的关系。 游戏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游戏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佳激活水平。 游戏的益处在于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减轻焦渲泄说 蒙尼格 虑,游戏则是儿童释放攻击驱力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