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严格要求,精细化管理,每天设有值日班长,这样班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让班级充满正能量,使教改赢得学生的支持,促使学生“想学”。
二.教学中注意总结规律,授之以“渔”。
1.导学案规律化、隐性化,不要每节课都花样翻新的设计导学案。
设想,当学生脱离老师的导学案就对将要接受的新知识无从下手,眼巴巴等老师的教学案来指挥自己的学习,还谈什么自主学习?
所以,我把语文中不同类型的课文归纳出相应的读书的方法,要学生掌握每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又结合具体篇章,教会学生自读一篇文章的步骤,整理出要点。例如,预习古诗就可以在预习笔记上按顺序整理出如下知识树:节奏,常识,解词,译句,赏析,主旨。学生很容易做到举一反三。没有任何可视化的导学案,学生也能有章可循,完成语文的自主学习。 2.把握好课堂展示的节奏。
展示的可以是学生学习中的成功点,也可以是学习的困惑处。例如,在教读文言文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展示译文中出现的困惑,这是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而我看到有一种做法是在学生自学之后直接展示学的最棒的的地方,这给知识的掌握制造了断层,后果自然是知识变得零碎。
3.课堂讨论的指向要鲜明。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 4.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
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想提高,必须有一个长期的积累,开学之初,就要求学生每天积累两个句子,但是他们习惯不分类积累,结果写作时找不到,所以我们积累之初就建立了框架和目录。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学生轮流板书推荐句子,做小先生带领大家朗读,赏析。学生在这项活动中,读,写,赏的能力均有提高。 以上的多措并举,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 三.班级风气逐步转变
期中考试后,老师们如此评价:“你们七五班的正气树起来了。”
教育,教学和管理是保障教学成果的三要素,多年经验告诉我,开学之初,七年级新生很少有人能全心投入学习,这个动荡期越短,学生的成绩损失越小,所以,我采取班事民主,树立榜样,每周量化上墙,严明赏罚,及时兑现奖惩,组间下挑战书等一系
列措施,加强学生管理。
在班事民主的做法中,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围坐式与插秧式的优劣分析,并且举手表决自己支持的排座方式,结果是18人赞成当时的围坐式,30人赞成开学初的插秧式,于是我慎重考虑后,选择了尊重学生们的意见。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两大武器是“民主”与“科学”,在实践中我看到了这两个词语的魅力。
四.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中说:“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在一中工作的一个学期,我把自己的教改措施展示在老师们面前。老师们看到了教学方法中的合理因素,在本学期,语文老师们采用了我的作文讲评和文言文教学模式,英语老师也采用了我的起立对学的做法,数学老师采用了优生发展待优生的兵强兵策略以及每天中午做两个计算题的建议??
我的一些做法被同事们自觉吸收,这也是田园式培训特有的效果。 五.正视课改中出现的迷失。
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甚至把新课改当作一种出名的手段。 典型现象可举一隅,即墨学习归来,立刻推行师徒结对式展示,结果课堂效率又被拉至新低。我们应该思考,这种结对式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以数学为例,一个
50人的教学班,如果有25名以上优秀生,才有师傅的人选,可我们大多数中学,只有10来个数学达优的孩子,剩下的15个师傅名额谁来顶上?生情不理想的情况下,师徒结对式不适合。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有不同于传统的层出不穷的教法,花样迭出的课型。于是不乏有歪曲语文的做法,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这是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初衷。基本功不扎实,基础知识浮光掠影,一股浮躁之气充溢于教学中。这是有悖于语文的教学规律的。 针对上述现象,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者,应领会新课改的真谛,一切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了追求语文教学之道的真、善、美。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我努力的方向就是让教师们教的简单,让孩子们学的实在。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而转变的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而且一定要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教师,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13.12.23)
语文课高效课堂实施心得 雄县第一初级中学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