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2. 教学生字:松 左右结构木字旁(一个老公公靠在大树旁)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 (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 5.读题。注意读准松So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
6.讲释寓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看,生字宝宝自己从课文中跑出来了,还认识吗?动脑筋记住它。开火车读。
师:“松”是平舌后鼻音要读好它。“爷爷”是轻声音节。“呢”是轻声词。 3.你们已经和生字新词交上朋友了,长句子会读吗?想来挑战一下吗?课件出示长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这句话很长,我们要注意停顿才能读好它,看这些斜线就是吸气符号,要稍稍停顿。(课件长句子加斜线表示停顿)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再来试一试,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教就会,真了不起! 4.分小节读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2)交流,从一节读懂了什么?
(两棵松树生长的地方) 进一步规范语言训练:
A山上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山下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 (突出“小”、“大”)
B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松树?什么地方有一棵大松树? (突出“山上”、“山下”)
C用“(什么)长在(什么地方)”句式说话。 D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再看看图,说说这两棵松树长得怎么样?
用上“(什么)长在(什么地方),(长得怎么样)”的句式说话。 (2)读读小松树的话,想想小松树是这样看自己的吗? (3)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导读懂小松树的话。 A.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B.比较句子,朗读体会。 我长得高。 我长得多高啊! 你看我长得多高啊! 小松树认为自己长得高。 C.比较词语,练习朗读: 很远的地方 很远很远的地方
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
D.除了看出他很骄傲外,你还看出他怎么样?从哪儿看出的? ( 没礼貌,瞧不起别人) a.指导读“喂,朋友”。 小松树跟谁说话呢? b.理解“你呢”?
再读读小松树的话,他想接着说什么?
(你有我长得高吗?有我看得远吗?表示看不起大松树。) E.指导朗读
小松树这时是什么样儿?你能想象出来吗?带上恰当的语气自由练读这两句话。指名读,齐读,背诵。
学习最后一句:
(1)听了小松树的话,看图说说大松树生气了吗?(没有,还在微笑呢) (2)大松树为什么不回答,他在笑什么?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三、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卡,指名读 2.
《小松树和大松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2. 精读课文,理解对话,懂得道理: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3. 教学生字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逐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流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指板书,生读)这一大一小两棵松树,该怎么读呀?(指名读)听出来了,两棵树大小有别,我们一起读一读! 2. 他们呀带来了许多词语宝宝,你认识吗?
○1出示:小松树 大松树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喂 没有回答 摸 托起来 长得多高 孩子 · 惭愧 低下了头
· ·
· ·
(1)指名读第一行
第二行谁来? “喂”读得短促些,两个轻声都读准了。温柔地抚摸怎么读?(摸着)用力地向上顶,(指读“托起来”)没有托起来,使点劲
第三行 “得”轻一点 “孩子”也是轻声 最后两个,指名读。
(2)我们来合作竖着往下读,老师读每一行的第一个,你们接下去。
每个字词都读准了,真好! 二、精读感悟 (一)第一段
今天,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起来到了咱们课堂里(示图),你们知道他们的家分别在哪吗?谁愿意上台把他们送回家。
▲1 指名贴图——对吗?采访:给大家介绍一下小松树的家在 ,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