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下的报国泪 下载本文

郁孤台下的报国泪

作者:张新明(运用科)

淅沥沥的赣南时值初春季节,我站在八百年前一个中央驻赣州的司法检察官员曾经远眺过的地方,脚下是波涛汹涌的章江水,深黄色的江水载着漂浮在江面上的树枝、木块等一起急流而下,还有穿梭在江面上的货船、渔船和江两旁延绵不断的青山,随着江水忽隐忽现,多么美丽而又深邃的江景啊!面对着天然混成的江河山景,可是我无法愉悦起来,身后是十七米高的郁孤台,郁孤台下还耸立着一位表情神色凝重、腰佩宝剑的中年官员,全神贯注地望着章江与贡水河流于赣州流去的北方,心里想些什么呢?无人得知,也不会引起游人们的兴趣,此时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地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还有一眼望去山峦叠嶂的无数青山,旁边没有任何人,只有他自己,那种举目无助的孤独显得如此的苍白。

而在三十四年前的一个寒冬,也就是1176年前的南宋绍兴十二年,一代抗金名将年仅三十九岁的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大理寺狱中,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报国壮志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一千四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78年春夏交替季节的一个人又因为自己国家的灭亡而投江自尽,用生命向自己的国家尽忠,他就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浪漫主义诗人、楚辞文体的创立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

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依然在我们耳畔萦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担忧,对百姓深深的卷爱之情,让人不由得为之喟然长叹。他此时有没有想到这些忠君爱国的古人典范呢?我想他应该是想到了,要不然怎能瞬间挥毫写下这字字句句表达出自己内心真挚情感的宋词名篇,写下这潸然泪下、传唱千古的爱国箴言。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作者就是出自于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抗金名将辛弃疾之手。这首词是辛弃疾三十三岁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的第一年在登上位于赣州市西北部的贺兰山上郁孤台下时所作的。此时的南宋,早已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向西有西夏、西辽,西南还有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国家,南宋最大的威胁不是上述几个,而是金国,从辽到金这两个国家像幽灵似的始终伴随着北南两宋,给宋朝统治者从心灵深处带来挥之不去的创伤,留下了惧怕、胆怯的阴影。历史上有名的国家大难“靖康之耻”更是刷新了历代末代王朝的记录,一个皇帝被掳去不说,连皇帝的父亲也就是太上皇等后宫几万人一起被辽国掳去,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历朝历代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名篇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流露出一种激情的孤独和悲凉的泪水,表达了自己在遭受打击之后怀才不遇之悲的集中宣泄,读后令人伤感、同情和惋惜,另一首是清末著名诗人、文学家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寄托的是自己被重用的渴望,三首诗的历史背景不同,但是所抒发出来的情感是一样的,都有强烈的悲愤之感和无奈之言,留给后人永远是无尽的思索。辛弃疾的“中间多少行人泪。”那是怎样的一种悲情呢?又是如何的一行泪水呢?公元1129年也就是建炎三年,金兵在掳去宋徽宗、宋钦宗后第三年继续南侵,宋高宗的伯母隆祐太后仓惶逃至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径造口,想起金兵一路烧杀抢夺,老百姓流离失所,山河国破,借古思今心中不免一番感慨万千,可是现实情况如何呢?南宋朝廷依旧未有收复失地的勇气,过着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纸醉金迷,而他的一腔爱国热情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在遭受到主和派、投降派的打击后屡次罢职,心中悲愤之情可想而知。陈子昂和辛弃疾的遭遇相同,不同的是一个处于盛世一个处于乱世,而龚自珍是处于清王朝盛世乾隆的末期,随着农民起义的爆发,西方列强的入侵,没落的封建王朝已是四面楚歌,他针对当时时弊提出许多的政治改良言论及文章,均未得到朝廷的重视又因为触及当权者的利益而遭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自己的改革主张得不

到实现加上仕途失意,最后辞官而去远离他所厌恶了的官场,从事人民教师这一职业。

南宋朝廷从公元1127年建立到1279年灭亡,维系的仅仅只有152年,纵观南宋一朝基本上是处于内外忧患之中,本想借蒙古合围灭完金,最终却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中段,经历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四朝,深深体会到了一个国家从中兴到败落的真切感受,宋孝宗是整个南宋皇帝中较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初期也曾想一扫雪耻,收复失地,然而由于国力不济良将不在北伐失利最终未能入住中原。郁孤台下的报国泪,辛弃疾看到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老百姓的心酸泪,看到的是许多有识之士敢赴国难而又报国无门的忧郁泪。公元1207年农历9月10日,离南宋王朝灭亡还有72年,一心想报效国家的辛弃疾带着满腔忧愤病逝于江西省上饶瓢泉,时年68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春望》是否道出了辛弃疾的心声呢?还是隐约在交代一种含恨的未了遗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陆游的一首《示儿》但愿他心有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