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下载本文

曲子 民唱赚 间赚 歌散曲 舞鼓子词 及诸宫调 说陶真 唱 货郎儿 俗字谱 记谱法 十八律 音乐理论 《乐书》 北宋 陈 曰易 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北宋 沈括 《碧鸡漫志》南宋 王灼 《词源》 南宋 张炎 《唱论》 元 燕南芝安 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述。 《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杏花天影》《鬲溪梅令》(姜夔) 《海青拿天鹅》(创作年代最古老的琵琶独奏曲) 歌曲 少数民族歌舞音乐 说唱音乐 工尺谱 新法密率 音乐 论著 著名作品(集) 瓦子勾栏 书会、社会 其他 宋、元(一) 瓦子勾栏 《神奇秘谱》 《高和江东》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纳书楹曲谱》 《琵琶谱》 《弦索备考》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 山琴况》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瓦子也称“瓦舍”或“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瓦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有的勾栏以“乐棚”为名。

书会、社会

南宋民间行会组织。 书会专门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成员主要是一些失意文人.

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只要艺术家组成的行会组织。 这些行会对提高当时民间艺术的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曲子

宋代词调音乐是在民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大曲、法曲中的部分音乐,在宋代盛极一时,成为一种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音乐形式。其曲调被成为曲子,歌词被称为曲子词,简称词 唱赚

宋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早期包含有缠令缠达两种曲式,南宋张五牛所创的赚是唱赚的重要曲调,伴奏乐器为鼓、板、笛。唱赚的曲本叫赚词。唱赚的音乐,范围很广,既包含有传统的艺术歌曲,也有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南宋中叶以后发展为覆赚。即把几套唱赚联结起来以歌唱爱情、英雄的 长篇故事 赚

宋代歌曲的一种特殊结构,南宋张五牛所创,是唱赚的重要曲调。 散曲

元杂剧兴盛前、后,流行于市井、勾栏,后世相沿使用的一种歌曲形式。这种歌曲来源于词调和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常用于抒情、写景、叙事。 鼓子词

宋代时兴起的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伴奏而得名。往往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其音乐特点为反复使用同一曲牌。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另一种是只说不唱。 诸宫调

北宋时期汴京瓦子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转创立的说唱形式,是一种新的大型说唱形式。因使用了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体制宏大的体裁,曲调丰富,适于表现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内容。音乐有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其多套曲、多宫调的运用,不仅造成音乐色彩上的对比,还大大地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宋代诸宫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金元时期诸宫调依然很流行伴奏乐器改为锣、拍板、笛,诸宫调把我国说唱艺术推进到了新的水平。 陶真

宋元时期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金元。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宋代路岐人是陶真的主要表演者。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 货郎儿

是宋、元时期民间流行的说唱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职业名称。宋元时期城乡间流动叫卖杂物的小商贩,常摇串鼓招揽顾客,他们的叫卖声逐渐发展成为民间曲牌,其曲牌亦称货郎儿或货郎太平歌。它是城乡商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经过货郎的不断加工,其艺术性不断提高,出现了较高级的形式转调货郎儿,转调货郎儿以说唱长篇故事见长,将货郎儿曲牌的乐句分为前后两部分,在其间插入另一或另几个曲牌,既前后呼应保持音乐结构上的统一性,又可以任意

穿插曲牌,开拓了音乐文化上的极大可能性,复合音乐发展,增强音乐表现力。,其表演通常由演唱者一手摇串鼓,一手打板演唱。普遍受到下层人民欢迎。 宋、元(二) 杂剧与南戏

杂剧 (宋、元杂剧的区别主要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

宋杂剧 结构:艳段(情节简单的寻常熟事)、正杂剧(较复杂的故事)、散段(滑稽表演)

已经有固定的角色:副净、副末、孤、旦等。宋杂剧还可分两类: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音乐部分较少)和一歌舞为主的歌舞戏(音乐贯穿全剧)。杂剧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 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

元杂剧 结构: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如果内容庞大,可将几本串联起来表演。每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去拍组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牌联缀形式,一本有四个不同宫调。

其表演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动作表演)组成,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往往一人主唱。其音乐又称北曲,属曲牌体形式。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词调等。主要伴奏乐器:鼓、笛、拍板和锣等。杂剧的音乐采用七声音阶,节奏强烈、字多声少,风格豪放、粗犷。

杂剧与南戏(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在于其结构、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的灵活性) 南戏(产生与北宋末年浙江温州,原名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长南曲为主,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

南戏灵活特点如下:1.结构较灵活,一本可以多折,但每折都很短小;2.宫调使用不受限制,可随时换韵;3.演唱上突破杂剧一人主唱的程式,剧中所有角色都可演唱,增添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4.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具有南方地域特点,后又称南曲,常采用五声音阶;5.音乐曲牌运用使南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联缀形式。

南宋时期代表性南戏剧目有: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并上琵琶记并称“五大传奇” 元杂剧兴盛原因:1.元朝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成为杂剧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2.元统治者对财富的掠夺挥霍造成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为元杂剧提供物质条件3.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文人地位低下,使众多文人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马致远(《汉宫秋》《岳阳楼》)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 俗字谱

宋代流行的记谱法,通过运用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而其他常用符号,至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工尺谱 十八律

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理论在三分损益法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为变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其在律学方面的突破,使三分损益律的理论更趋于完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白石道人歌曲》

南宋姜夔所做,是流传至今的较为珍贵的歌曲集。其中收入词曲17首(自度曲14首,古曲填词2首)旁注宋俗字谱,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缀律吕字谱,琴歌古怨1首等

其代表作是《扬州慢》、《杏花天影》 明、清 戏曲音乐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人们的情感生活和审美旨趣发生变化。新声腔、新剧种不断衍生和涌现。

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继北方杂剧衰落后逐渐兴盛起来的声腔

海盐腔是元代的南戏声腔与浙江海盐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的,并很快盛极一时。其音乐优雅抒情,强调婉转,辞曲清雅。其音乐为曲牌联套体。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器,不用管弦。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流行于江苏、安徽一带。音乐为曲牌联套体,用打击乐器鼓、板、锣伴奏

弋阳腔是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在明代的再发展,流传范围极广。它继承了民间演唱的传统,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各地民歌小调和方言土语。这种声腔属于曲牌体,与民间音乐结合紧密,演唱仍保持古老的“唱”“和”特点。音调高亢、热情奔放,并用打击乐来衬托,弋阳腔后来又称高腔。

昆山腔是元、明时期江苏昆山一带流传的南戏清唱腔调。又称昆腔,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众声腔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声腔,它的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魏良辅等人对昆山腔的改革。魏良辅在原声腔的基础上,继承并汲取北曲和其他声腔曲种的精华,把原来单调的声腔改为“细腻水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使得新腔轻柔婉转,唱法上变得更为流利悠远,再加上笛、笙、箫管、三弦、琵琶、月琴、鼓板等乐器的衬托,新腔变得焕然一新。影响最大的剧目是梁辰鱼的《浣纱记》,此剧奠定了昆山腔的地位,在昆曲艺术鼎盛时期,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一呆名作

梆子腔是明末继昆腔衰落之后兴起的规模较大的声腔。它源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古老剧种,又称西秦腔、乱弹、秦腔,后来发展成众多的地方梆子剧种。梆子腔属板腔体,唱腔在一个曲调之上发展变化,分花音和苦音,即可表现高亢激昂、悲壮粗狂之情,又可表达欢乐活泼、插科打诨之趣。主奏乐器为梆子、拉弦乐器 京剧

在清代后期兴盛起来,是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剧种,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献艺,风靡京城,奠定了京剧形成的基础。京剧唱腔以西皮、二黄两腔为主,两种声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称为皮黄腔。西皮风格明朗流畅,表现喜悦、高亢的情绪;二黄风格凝重缓慢,表现备份、回忆、撑死等情绪。另有反西皮、反二黄,常表现悲凉、痛楚的情绪。京剧是板腔戏曲中最完整的戏曲声腔,有一系列比较完整、富于变化的板式。 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