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案 下载本文

研究,但却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意义,而有较大的局限性。

五、认知评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思想是什么?P176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该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2、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情绪活动必需有认知活动的指导。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六、什么是情绪调节?它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意义?P179P184

1、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包括削弱或祛除正在进行的不适当的情绪、激活需要的情绪、掩盖或伪装某种情绪。

2、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情绪调节对于维持稳定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情绪调节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第八章 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P189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通过理解动机的五个特点,总结出动机有三个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92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四、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P193

1、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2、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的行为效果,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

五、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P194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六、驱力理论和诱因理论各自的特点是什么?P200-202

1、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者障碍,所以,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2、诱因理论:吃饱了的动物在看到另一个动物在吃食,将会重新吃食物,这时的动机是由刺激引起的,人类经常追求刺激,而不是力图消除紧张使机体恢复平衡。诱因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诱因能够唤起行为并指导行为。

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赫尔的修改公式:P=D×H×K-I(K,诱因)

④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六、动机归因理论P203

(一)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二)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三)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七、自我决定理论

1、自我决定论将人类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认为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是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来源。

2、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其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 八、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九、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P212

(一)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二)如何提高: 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 2、树立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