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2016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 下载本文

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④尔。?

【注释】①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②西洛:西京洛阳。③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④属思:思考,构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 ②余因谓希深曰( ) ..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 ④每走厕( ) ..

2.翻译句子。

①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译】 ②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 3.“笃学如此”和“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 ..【答】 4.文中所举这些事例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 ①对……说 ②于是 ③曾经 ④去,跑

2.①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 ②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吧

3.?笃学如此?的?此?指代?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的?此?指代?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或者,多在三上构思文章) 4.他们在学习上都勤奋刻苦。紧扣?勤奋??刻苦??专心?即可(例如:做任何事,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学习更是如此)

任未燃蒿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⑦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未:人名,东汉学者和教育家。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⑦发语词,用于

17

句子开头,引起说明或议论,无实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负笈从师 ( ) ②或依林木之下( ) ..③题其衣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译】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 3.“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中“之”指什么?这句话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4.读了本文,你觉得任未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④常以净衣易之( ) .

【参考答案】

1.①负:背,以背载物。 ②或:有时 ③题:写 ④易:交换 2.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

②一个人喜欢爱好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而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行尸走肉罢了。

3.?之?指代任未写了字的衣裳。这句话不能去掉,这句话以门徒的态度,侧面烘托了任末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4.任未是个好学、勤奋的人。

训学斋规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字词:

①可以有得( ) ② 其义自见( )

③自晓其义( ) ④ 余尝谓(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8

①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译】 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 3.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4.宋濂认为学习条件不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即必须用心专一,才会学有所成。本文作者也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不少于30字)

【答】

【参考答案】

1.①收获;②同?现?,显现;③知道;④曾经

2.①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

②心都已经到了,难道眼口还不到吗? 3.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4.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项脊轩志(节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an)漉(lù),

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容一人居 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室始洞然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无丝竹之乱耳 ..

D.无案牍之劳形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译】

19

②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译】 3.本段文字记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概括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 【答】 4.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些文字表现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词句做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D

2.①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②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3.修葺前,项脊轩狭小、破漏、阴暗。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可见其?狭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可见其?破漏?;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可见其?阴暗?。

4.这句话描写了作者的生活情趣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前半句写作者喜爱读书,常?偃仰啸歌?,以?万籁有声?衬托项脊轩环境的安静。后半句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写小鸟啄食的情形,既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又写出了人鸟和谐相处的境界。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及其家穿井( ) ②国人道之( )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④而出溉汲(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 3.短文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联系现实,说说这种现象有什么危害。

【答】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