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003年3月6日电:我国“28人 养1个‘吃皇粮的’”。新华社记者俞俭、袁志国,2003年9月19日撰文:“膨胀的行政开支,暧昧的职务消费”,其中说到:“一桌酒饭一头牛,一部小车 一栋楼”,“白条收据假发票,吃喝嫖赌全报销”。席间,难免MBA、EMBA人物,他们醉眼朦胧、懒洋洋地伸出一叶巴掌:吃!凯恩斯说了,我们这是拉动国 民经济,今天吃掉一桌,明年就可以吃他五桌!哈哈! 本文叙述消费的连锁效应,有关投资的连锁效应,可参阅《经济科学原理》【3】。 书目
【1】凯恩斯 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 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2】杨君昌:《微观宏观经济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1999年。 【3】陆善民 着:《经济科学原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
有人又反驳上述言论
陆先生通过《消费没有乘数效应》一文(雅虎网,经济学,经济学家2004-01-25)指出“消费就是消费,消费多少就对应国民收入多少,没有所谓‘乘 数’放大效应” ,并以数学方法分析了100万元消费只能造成100万元国民收入的事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广为社会信服的维持消费信念的乘数原理的谬误,也为倡导节约、消除 浪费提供了理论依据,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心想,原来凯恩斯主义也不过如此,其理论照样有癖漏和瘕疵之处。这不仅是说凯恩斯本人有错;凯恩斯主义的信奉者 也有错;我国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做法也不对;各国赖以提高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策都有错。不过仔细琢磨起来又觉得疑惑。如果疑惑成立,可能就是陆先生的 论断不妥,现提出来与陆先生商量。
如文中指出,“100万元的消费仅能引起100万元的收入,涉及不到拉动效应。”其论点所用之要素均按成本核算的方式 逻列出来,即 {100=Dc1+R1 Dc1=Dc2+R2
Dc2=Dc3+R3???????????????????????????????? (1) Dc3=Dc4+R4 ……}?????
陆先生在此规则下将所有等式的两边上下相加,并将其中的DcX(X=1、2、3、……)一对对约去,则100=R1+R2+R3+……(2)所以,得到 了以上结论。
当然,从等式上看两边永远是相等的,消费100万,绝对不会生成200万、300万等等的结果。但我们可以注意到,有一个项目在(2)式中 被忽略掉了,在此设为DcM,即最后一个(无数次)等式中的成本。此加数在数学上可以无限细分,以致当零处理,但在经济实践中不仅不能被随便删去,而且往 往还是一个不小的数,因为大部分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有限的,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一般不能再分,如炼铁的矿石,种植作物的土地,从事生产的工人等等。虽然 成本核算中也付出了开矿的用费、种作物的支出和劳动的工资等,但这些事物本身是不能被忽略掉的。我们不能只计算服务的价格而忽视源泉的价值,因为按支出法 对国民收入的核算是依总产品的价值进行的,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是其重要内容,并非只计服务的收入。既然最后的成本不能被简单地消掉,那么,按着DcM 反推上去,则……、Dc3、Dc2、Dc1等都不能被消掉。但按陆先生的做法,与其说是去掉了中间产品,只计算最
终产品,不如说是忽略了一切中间环节,而 我们所分析的恰恰是这些中间生产的作用。 相应地,按照陆先生推演这100万元消费品的方式推算投资的话,则可把销售收入换成投资,把硬成本DcX换成购 买各级厂房、设备的DiX,那么,投资的中间产品(即第二个企业家及以后的各级企业家的产品)也应该由Di1、Di2、Di3等等组成,如果也一对对约 去,其结果势必同消费一样,总和必然也只是100万,产生不了乘数效应。
笔者认为,意见的分歧是:是求解等式成立与否呢?还是求解等号每边累积数值的大 小?按照乘数的含义,应该是求累积数值,但陆先生所谈的是等式是否成立,是一次性消费,凯恩斯所说的是无限级数次消费。也就是说,陆先生追查的是这100 万元的产品是怎么来的,凯恩斯所求的是一次消费引起又一次消费,再引起无数次消费的累加结果。
笔者认为,在计算乘数效应的时候,陆先生的这个推算办法在 此不能适用,所用的只能是单边相加以求其总和的大小。这反应的是数学推导虽然很精癖,但若目标不同,则可造成不同的空洞,使推理走入歧途,这就和求解以价 格为自变量的生产函数一样,价格为负,在数学上,无懈可击,但在经济学上却毫无意义。
???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陆先生并没有指出当100万元的产品被消费、第一个企业家得到这100万元之后是否再去——事实上没有去——购买第二个企业家的产品,以 后的各级企业家也都没有再去购买下一级企业家的产品而再维持生产,因而就好象商店里的货架上摆放的商品被卖掉以后不再进货一样,只是一次性的生产经营,一 次性的消费,当然各级企业家也就只有那100万元的一次性收入,因而也就没有放大效应了。因为不进行以后的购买或生产,即不增加消费,也就等于维持其消费 量于不变,所以恰恰符合了凯恩斯所述之极端情形——“……,社会仍维持其消费量于不变,则在此种情形下,且只有在此种情形下,总就业量之增加仅限于该公共 投资之第一级就业量。”??
??? 凯恩斯在卡恩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乘数理论的确是指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比率。他指出:“投资只占国民所得中之较小部分,但当投资数量变动时,却 能使得总就业量与总所得之变动程度,远超过投资量本身之变动。这种现象,有了乘数原则以后,就得到了解释。”? 同时也指出,“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反之,如果消费倾向一经减低,便成为永久习惯,则不仅消费需求将减少,资本需求亦将减少。” 本人认为,凯恩斯指的是:当一笔投资增加时,由于消费倾向的作用而引起了下一级的购买,如此一级一级地传下去,整个社会既维持了生产,又增加了消费,最后 才增加了国民收入,才有了乘数效应,是一个动态过程,绝非只消费不生产。很明显,当100万元的产品被消费后,在总收入中先是增加了100万,其后卖掉该 产品的企业的货架上必然腾出一个空位,从而刺激该企业用Dc2+R2再加R1来补充这个空位,第二家企业同样要用Dc3+R3+R2来生产自己产品,如此 延续下去,不仅R1+R2+R3+……是新增加的,更容易看到的是生产成本中的原料,将不断地由Dc1降为Dc2,再降为Dc3等等,即不断地由原料,向 初级产品,又向中间产品,再向产成品过渡,从而带动了生产的持续进行,因而其总值必然数倍于原消费的100万元。
陆先生认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要靠投 资。节约有利于投资,是美德。”即是说:消费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是劣行。但我们从对乘数 的一般解释中都会知道,消费倾向(β)的改变是投资乘数改变的关键因素,如果不消费,乘数的意义就无从谈起,投资生成的产品也无处开销。萨缪尔森曾指出, “消费支出增加得越多,乘数就越大”; 因为一国的GDP=C+I+G+X,所以,“同样,包括购买政府办公用车的公共消费开支(G)与私人购买轿车的消费开支(C)对就业也具有着相同的作 用。” 高鸿业也指出:“总需求的任何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变动。拿消费来说,假定原来的消费 函数为c=1000+0.8y,投资i=600亿美元,则均衡收入y为8000亿美元,如果自主消费因人们节俭而从1000减为800,则收入将变为 7000亿美元( ),消费需求减少200亿美元,国民收入减少1000亿美元。”
节约是美德!无可厚非!国人贫穷之时应该省下钱来办事业,节俭永远是人类遵循的准则,但本人认为,倡导节俭不应成为扩大消费的阻力,否则,如果我们每个 人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地穿棉衣的话,羽绒服厂何以生存?每个人都步行上班的话汽车制造厂将何以为继,民族工业将如何发展?我们并不是提倡浪 费,特别是用公款消费的那种浪费,应该严格禁止,但是消费和浪费之间又有什么界限?整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确是劣行(如果用私款消费可能不会如此), 但当某君醉眼蒙胧地吃掉一只鸡以后,养鸡场就要再养一只鸡,饲料厂就要再生产一只鸡的饲料,农民就要再生产喂养一只鸡的饲料的粮食等等,如此也带来了一系 列的生产繁荣,当然也付出了劳动——国民收入不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吗?何况被吃掉的那只鸡也不完是浪费。否则,都不去吃这只鸡,鸡倒是省下了,但各类企业 也不能因此多生产而再增加财富了。
话又说回来,储蓄是投资的源泉,多储蓄才可以多投资。但是人们不消费,一来消费品没有销路,二来投资品既无销路也无用 武之地,投资也增加不了。在投资不增加的情况下,储蓄的增加只会减少消费,投资更没有出路,国民收入就更上不去。因之,一味地讲求储蓄,以浪费的名义反对 消费,节俭之矛盾——蜜蜂的寓言就会真的出现。 消费——储蓄——投资之间是一个连环套,错待了哪一个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