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 - 第7章 - 图文 下载本文

·首波的盲区:

由snell定理: sin(?)sin(?)inct? VV 12所以地震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

设地壳厚度为H,并考虑地表震源这种简单情形,不难得到首波出现的临界震中距:

?c1?2Htgic?2H?12?2??12震中距小于△c1的范围称为首波的盲区,在此范围内不会出现首波。 ·首波的第二临界震中距:

震中距超过一定临界值时,Pn将是地震图上记录的第一个震相,从而可以清楚的

识别出Pn震相,这个临界距离称为首波的第二临界震中距,记为△c2。

(即,首波和直达波同时到达某点的震中距临界值。) T = X/V1

联立以上两个方程得: 即有:

·P波和S波震相:

·直达波震相,分别记为Pg和Sg ·反射波震相,分别记为PmP和SmS ·首波震相,分别记为Pn和Sn

21

?c2?1???2Htgic2H?c2?1cosic?2?c2?2H?2??1?2??1II.多层介质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假设有n个平行层,每层的介质都是均匀和各向同性,各层的厚度分别为h1,h2,··· hn,速度分别为V1,V2??Vn。取直角坐标系,将x轴与y轴置于自由表面,z轴垂直向下。

22s=h/cosi=h/1-PVkkkk kt??hkVk?1(1?P2Vk2)?12??k?1?n22?12x??PhkVk(1?PVk)?? k?1 在t,x两个等式中,令hk ?0,n ?+∞,取极限就得到波速随深度z连续变化即v=v(z)

情况下的相应的公式:

nt??0V?1(1?P2V2)?12dz???h22?12x??0PV(1?PV)dz??

②球对称介质 Ppt46 看不懂

3.3体波各种震相和走时表

◆概念:通常把在地震图上记录到的不同振动类型或通过不同途径的波所引起的一组一组的振动叫震相。

·地震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解读地震记录的各个震相,并从中得到记录所携带的地球内部信息和震源信息。

h22

◆近震体波震相:对于近震,最主要的速度间断面就是莫霍面了。以Pg、Sg表示地壳内由震源发出直接到达地面的纵波和横波。P、S波到达莫霍面后的反射波有可能产生转换波,因此经莫霍面的反射波表示为PmP、PmS、SmP、SmS。而经莫霍面的首波则表示为Pn、Sn。

·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下部的可塑性固体。

◆远震体波震相:从震源发出的P波、S波,有的在地表发生反射,或者在地球内部的边界上发生反射或折射,同时也有由P波向S波、S波向P波转换后到达观测点的波。最明显的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边界—古登堡界面(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液态,S波无法穿过;内核固态)。 ·震相:

23

P:地幔中纵波 S:地幔中横波

p(小写):震源非地表时,向上的P波 s(小写):震源非地表时,向上的S波 K:外核中P波 I:内核中P波 J:内核中S波

c:向外辐射时写,核幔边界 i:向外辐射时写,内外核边界

P wave shadow zone S wave shadow zone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