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 下载本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

仿写示例: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

B、闯荡世界——豪情——分几种结果(由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

①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 【链接】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赏析】

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②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 【链接】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赏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③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闯荡有成,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去。此时,有人对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为霸。”(《项羽本纪》)但项羽见秦宫室都被烧残,又急于东归,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本纪》)那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本纪》)项王听后大怒,将其烹死。】 3、除了第三段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现代的人们离开家乡还有一种情形: 报效祖国——热情——举了哪些例子(由学生在文中找答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感情基调逐步上扬(思恋故乡——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文章以大量的古诗词入手,一方面表现乡土情结的久远,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的引用与诠释,写出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和表现。然而乡土情结并不止于此,作者还把乡土情结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完成了主题的升华。柯灵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写这篇文章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和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无论是否离家,也许我们的心灵深处都早已刻下了一块乡土的烙印。 五、布置作业:

1、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兴》:“风一夜吹乡梦,又逐风到洛城”。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补充阅读相关史料。

(1)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被楚怀王的疏远,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

(2)贾谊:年少重用(20多岁担任中大夫)受王侯重臣嫉才诽谤,讲他的坏话,汉文帝便渐渐地疏远他,让他离开京城,去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老师)。贾谊横遭贬斥,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路过湘江时,他触景生情,由楚国大夫屈原的受谗放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了一篇有名的《吊屈原赋》,以寄托自己的悲愤。

(3)张俭:张俭不畏权势,毅然投书朝廷,揭发宦官侯览侵吞民田,暴虐不法的罪行,侯览诬称张俭等人聚众造反,图谋社稷,汉灵帝不予明察,下诏捉拿“党人”,这就是东汉末年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作为“党魁”的张俭闻讯潜逃。 后人传播甚广的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即: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张俭\一典出自《后汉书·张俭传》:张俭获罪,亡命而逃,于是他的亲友们受到了株连 ,有十几个人被杀。谭嗣同此意是:谭嗣同不愿像张俭那样只顾逃命而连累别人。

(4)韩愈:生性梗直,屡屡贬谪。因关中受灾,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阳山县令。后因上谏反对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5)柳宗元: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迁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6)苏东坡:贬谪不断。神宗时,因反对新法,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省)做地方官,又因「乌台诗集」被诬下狱,几至於死,最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保守派执政时,他一度被召回朝,但到新党重新上台,他又被贬至惠州直至边远的儋州(今广东省海南岛)。

请学生精选以上事例材料,续写下句,使之构成一列举式排比例证文段。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横遭放逐,然身处江湖,心驰魏阙。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悲鸣的泪滴。皇历又翻开厚重的一页,1000多年前一个大雪满天的季节,一位唐代首屈一指的知识分子,怀着凉透背脊的哀叹朝贬地进发,那是“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放逐之路,却仍然“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换得“一片江山尽姓韩” “儿童能诵鳄鱼文”。“韩潮苏海”,还有“身如不系之舟”的东坡居士,身陷官宦的漩涡,一生的仕途坎坷,却始终一心为民,在密州带领百姓抗旱种地,在杭州就筑堤开湖疏浚,在徐州则恪尽职守,率民抗洪,劝民耕桑,开挖煤炭……乡亲们送花献酒,挎挽马头,割截马镫。

历史予他们重任,人生予他们打击,在宫廷政治的高压下抬不起头,在黎庶心中却光芒万丈。我们为之叹服,为之鞠躬,也为之啜泣。真的要痛恨上帝的偏心,感激人生的造化。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投影学生的作业,教师结合高考题型做简单讲解。 二、离开故乡后的最终归结——安土重迁、落叶归根

1、(研读第5节)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事?与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分别写了灾难、战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男儿何不带吴沟,收取关山五十州”)和放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建立在乡土情结的基础上,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一方面赞颂了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怀,另一方面也升华了主题,从乡土情结升华到爱国情怀的高度,赋予了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乡土情结不仅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热爱,更可表现为炽热的爱国情怀,仁人志士为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将浓浓的乡思深藏心底。而今天,我不禁想起了余光中和所有台湾同胞的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知识链接: